愉悦吧 关注:166贴子:5,283
  • 3回复贴,共1

对岳飞满江红 八千里云月三十年功名的主观性分析(未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给百度
前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少年头)从精神气质而言,确实是岳飞的,但其流传的证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
1,清代人写的记录,在南宋人写的某书中有岳飞的该词。可是,这本南宋人写的书,现在看不到了。
2,有物证,大石头上刻的,此物证出在明代,也因此大把的人说这个是明代高手做的假,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岳飞写的诗词没那么漂亮。这种诗词写得如何,文如其人之类的,和我的路子一样,主观的。
3,更新发现的证据,比如,族谱中来的两首词。
本文就是对这两首族谱中来的词以及最著名的这首,一共三首词做一些分析讨论,纯主观的。另外要说一句,证据3的两词并非早已广为人知,至少应当认为明代人不知,更不该是明代人能够根据证据3的两首拼出一首来。


IP属地:上海1楼2013-07-13 13:28回复
    对岳飞满江红 八千里云月三十年功名的主观性分析(未完)
    前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少年头)从精神气质而言,确实是岳飞的,但其流传的证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
    1,清代人写的记录,在南宋人写的某书中有岳飞的该词。可是,这本南宋人写的书,现在看不到了。
    2,有物证,大石头上刻的,此物证出在明代,也因此大把的人说这个是明代高手做的假,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岳飞写的诗词没那么漂亮。这种诗词写得如何,文如其人之类的,和我的路子一样,主观的。
    3,更新发现的证据,比如,族谱中来的两首词。
    本文就是对这两首族谱中来的词以及最著名的这首,一共三首词做一些分析讨论,纯主观的。另外要说一句,证据3的两词并非早已广为人知,至少应当认为明代人不知,更不该是明代人能够根据证据3的两首拼出一首来。
    1、三首满江红
    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赠祝允哲(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的和作。原词如下(据《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6期):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而流传到今天的岳飞《满江红·写怀》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题”是黄邦宁据《遗文》校刊为《岳忠武王文集》(1770)时所加,经唐圭璋《全宋词》(1965)录用而来的。
    有一种观点是明朝有人假托岳飞的名传播这广为流传壮怀激烈气度高华的满江红。明朝人做这种事,则时间上应就在发现此词之时,如此寻觅的范围加上当时的时事什么人需要这样一首词。这套功夫,老实说我做不了,当然从网上看到的情况是,太多分析,从网上看了再自个分析,根底不牢,分辨真假的本事我没有。看看也只是看看。
    分辩该词出现的年代,或者该词成型的年代,一个肯定是在它定型流传之前就写下了,这个大家都同意,另一个就是在它公开之前它存在在吗?如果先设定它是托伪的,那必定是模拟着岳飞时代岳飞本人的种种特质——但又很可能还是带上了它的实际作者的某些特点。岳飞的特点在于他不是书生文人,也不是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这样虽然岳飞名气大地位高,但他与那些掌握或试图掌握话语权的人骨子里不是一个国的。我对历史实在是了解得少,明朝是否有这样一个另类的人特需要岳飞写首词给他用用呢?当然无论如何,若要说此词是南宋初年作品,从南宋到明这段时间流传的缺失是一个疑问。
    2 我下边的话,只怕是主观,但真实:
    2.1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作者必吃过人肉。而且,是凭着壮志和从容在千难万险中走过,仍然保持着尊重生命的传统道德(与存天理那一套完全不同,是厚道本份的传承)
    对比“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
    从气度上,没有“壮志”理所当然,为了活着为了未来死人肉照吃不误,活下来就是好汉的这种。
    另外,我不明白本欲的字意,难道是说人不能不吃饭,真饿了,死人肉不得不吃的本份本等天生的要吃饭的人欲,基本的本,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本欲与常怀放在一起,似乎不能如此解说,那就越发的不好理解了。
    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事,如果已经是处处人吃人,难道还要打算一下吃还是不吃?曾经有空难者陷在野外无食,吃了死难者尸体,而文艺作品重现时加了一只鸟作调节,空难生还者愤怒——如果当时有鸟,他们绝对不会先吃同伴的尸体。
    我要说的是壮志/笑谈一句,如果经验足够丰富的人,也许可以从中判断,作者是不是真的吃过人肉,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经历过这样的惨事。这是重要的线索,但很主观。我的判断,作者没有受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换个人可能说,根本作者没吃过人肉,哈,岳飞吃过,从时间判断,岳云也吃过。
    2.2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2.2.1 怒的内容,从词意: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恨难销。
    “奠家邦”与“收拾旧山河”相比,就好象抗日战争中,杀了一个小日本,或者杀了一队小日本,当然离胜利远得很,但这个奠就是必要的,这是中国人(或者任何一个没有忘记历史任何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心里要做的事。只要人在,民族和家国就存在,家与国密不可分(但现在我们学会了一个词叫作政府)。
    2.2.2潇潇雨歇。=相持阶段(借用,也是中国人早就懂得的忍的时候、等待的时候,很多事要做,也做了很多事,时间匆匆而过,这里的三十/少年矛盾,我认为作者本身是少年。
    对比“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这个太实在了,百里山河,其实就是站稳脚跟,是雨急风骤之时,那时,连饭都吃不到,甚至在扬州以为安全的赵构大白天从妃子的肚子上被吓得滚了下来。对比着看,八千里路的作者恐怕并非真正起于卒伍,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他的目光和他的信心越过了百里山河的局限,换句话,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他相信不至于突发的某个百里山河出点事就会危及全局。
    而雨虽歇,却不是人可以歇的时候。


    IP属地:上海2楼2013-07-13 13:29
    收起回复
      前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少年头)从精神气质而言,确实是岳飞的,但其流传的证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1,清代人写的记录,在南宋人写的某书中有岳飞的该词。可是,这本南宋人写的书,现在看不到了。(岳飞《满江红》词真伪之争辨及其系年王曾瑜
      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录有满江红全词,《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书。此书卷3辑录的四条岳飞记事全未标明史料出处。但依今存载籍参对,应是抄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但可惜原书已不全。
      )2,有物证,大石头上刻的,此物证出在明代,也因此大把的人说这个是明代高手做的假,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岳飞写的诗词没那么漂亮。这种诗词写得如何,文如其人之类的,和我的路子一样,主观的。3,更新发现的证据,比如,族谱中来的两首词。本文就是对这两首族谱中来的词以及最著名的这首,一共三首词做一些分析讨论,纯主观的。另外要说一句,证据3并非早已广为人知,至少应当认为明代人不知,更不该是明代人能够根据证据3的两首拼出一首来。1、三首满江红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赠祝允哲(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的和作。原词如下(据《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6期):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而流传到今天的岳飞《满江红·写怀》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题”是黄邦宁据《遗文》校刊为《岳忠武王文集》(1770)时所加,经唐圭璋《全宋词》(1965)录用而来的。
      有一种观点是明朝有人假托岳飞的名传播这广为流传壮怀激烈气度高华的满江红。明朝人做这种事,则时间上应就在发现此词之时,如此寻觅的范围加上当时的时事什么人需要这样一首词。这套功夫,老实说我做不了,当然从网上看到的情况是,太多分析,从网上看了再自个分析,根底不牢,分辨真假的本事我没有。看看也只是看看。 分辩该词出现的年代,或者该词成型的年代,一个肯定是在它定型流传之前就写下了,这个大家都同意,另一个就是在它公开之前它存在在吗?如果先设定它是托伪的,那必定是模拟着岳飞时代岳飞本人的种种特质——但又很可能还是带上了它的实际作者的某些特点。岳飞的特点在于他不是书生文人,也不是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这样虽然岳飞名气大地位高,但他与那些掌握或试图掌握话语权的人骨子里不是一个国的。我对历史实在是了解得少,明朝是否有这样一个另类的人特需要岳飞写首词给他用用呢?当然无论如何,若要说此词是南宋初年作品,从南宋到明这段时间流传的缺失是一个疑问。
      2 我下边的话,只怕是主观,但真实:
      2.1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作者必吃过人肉。而且,是凭着壮志和从容在千难万险中走过,仍然保持着尊重生命的传统道德(与存天理那一套完全不同,是厚道本份的传承)对比“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从气度上,没有“壮志”理所当然,为了活着为了未来死人肉照吃不误,活下来就是好汉的这种。另外,我不明白本欲的字意,难道是说人不能不吃饭,真饿了,死人肉不得不吃的本份本等天生的要吃饭的人欲,基本的本,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本欲与常怀放在一起,似乎不能如此解说,那就越发的不好理解了。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事,如果已经是处处人吃人,难道还要打算一下吃还是不吃?曾经有空难者陷在野外无食,吃了死难者尸体,而文艺作品重现时加了一只鸟作调节,空难生还者愤怒——如果当时有鸟,他们绝对不会先吃同伴的尸体。(注意,人肉、旅伴的尸体、胡虏肉,三者的区别甚至可能大于人肉和粮食的区别)我要说的是壮志/笑谈一句,如果经验足够丰富的人,也许可以从中判断,作者是不是真的吃过人肉,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经历过这样的惨事。这是重要的线索,但很主观。我的判断,作者没有受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换个人可能说,根本作者没吃过人肉,哈,岳飞吃过胡虏肉(是异族侵略者的尸体),从时间判断,岳云也吃过胡虏肉。
      2.2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2.2.1 怒的内容,从词意: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恨难销。“奠家邦”与“收拾旧山河”相比,就好象抗日战争中,杀了一个小日本,或者杀了一队小日本,当然离胜利远得很,但这个奠就是必要的,这是中国人(或者任何一个没有忘记历史任何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心里要做的事。只要人在,民族和家国就存在,家与国密不可分(但现在我们学会了一个词叫作政府)。2.2.2潇潇雨歇。=相持阶段(借用,也是中国人早就懂得的忍的时候、等待的时候,很多事要做,也做了很多事,时间匆匆而过,这里的三十/少年矛盾,我认为作者本身是少年。对比“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这个太实在了,百里山河,其实就是站稳脚跟,是雨急风骤之时,那时,连饭都吃不到,甚至在扬州以为安全的赵构大白天从妃子的肚子上被吓得滚了下来。对比着看,八千里路的作者恐怕并非真正起于卒伍,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他的目光和他的信心越过了百里山河的局限,换句话,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他相信不至于突发的某个百里山河出点事就会危及全局。而雨虽歇,却不是人可以歇的时候。
      2.2.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相持的目的,是反攻!又要说到胡虏肉。岳飞当时是处在双方相争的区域,人马有限,影响范围百里,以虏肉继粮(其实恐怕从量上,最主要的是马肉,是已不能当战马用的马杀了取肉——不新鲜的肉食,人的身体根本受不了,多少精神作用也代替不了肉体的承受力),而壮志笑谈一句中,是在讲反攻的困难,若单从精神层面,当初那么艰苦都不怕,现在准备了十年,要大举反攻,过去的苦在预计的胜利中都有了报偿,再以万丈豪情提旧事,当然是当年没留下阴影,相反,当年事是英雄之举——这个其实本来是无奈之举,若在大反攻之时再遇不得不以胡虏肉继粮,那可太不妙了,是绝不允许。从这一点上,哎,这个作者,他不能是岳飞,他对泰州旧事的记忆与岳飞相差太远,可是,他确实是岳家军一员,是岳家军在最困难之时仍然努力保护的童子。当然直接猜他是岳云好象就没依据了。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7-14 09:32
      回复
        前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三十功名少年头)从精神气质而言,确实是岳飞的,但其流传的证明,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1,清代人写的记录,在南宋人写的某书中有岳飞的该词。可是,这本南宋人写的书,现在看不到了。(岳飞《满江红》词真伪之争辨及其系年王曾瑜
        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录有满江红全词,《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小说,分类编排而成书。此书卷3辑录的四条岳飞记事全未标明史料出处。但依今存载籍参对,应是抄自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但可惜原书已不全。
        )2,有物证,大石头上刻的,此物证出在明代,也因此大把的人说这个是明代高手做的假,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岳飞写的诗词没那么漂亮。这种诗词写得如何,文如其人之类的,和我的路子一样,主观的。3,更新发现的证据,比如,族谱中来的两首词。本文就是对这两首族谱中来的词以及最著名的这首,一共三首词做一些分析讨论,纯主观的。另外要说一句,证据3并非早已广为人知,至少应当认为明代人不知,更不该是明代人能够根据证据3的两首拼出一首来。1、三首满江红1986年,在浙西江山县(古名须江)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从其卷14《诗词歌赋》集中,发现了岳飞在绍兴三年(1133)赠祝允哲(官居大制参)的《满江红》及祝的和作。原词如下(据《南开学报》哲社版1986年第6期):
          岳飞《与祝允哲述怀》(调寄《《满江红》):“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阒。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祝允哲《和岳元帅述怀》(原调):“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而流传到今天的岳飞《满江红·写怀》为:“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题”是黄邦宁据《遗文》校刊为《岳忠武王文集》(1770)时所加,经唐圭璋《全宋词》(1965)录用而来的。
        有一种观点是明朝有人假托岳飞的名传播这广为流传壮怀激烈气度高华的满江红。明朝人做这种事,则时间上应就在发现此词之时,如此寻觅的范围加上当时的时事什么人需要这样一首词。这套功夫,老实说我做不了,当然从网上看到的情况是,太多分析,从网上看了再自个分析,根底不牢,分辨真假的本事我没有。看看也只是看看。 分辩该词出现的年代,或者该词成型的年代,一个肯定是在它定型流传之前就写下了,这个大家都同意,另一个就是在它公开之前它存在在吗?如果先设定它是托伪的,那必定是模拟着岳飞时代岳飞本人的种种特质——但又很可能还是带上了它的实际作者的某些特点。岳飞的特点在于他不是书生文人,也不是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这样虽然岳飞名气大地位高,但他与那些掌握或试图掌握话语权的人骨子里不是一个国的。我对历史实在是了解得少,明朝是否有这样一个另类的人特需要岳飞写首词给他用用呢?当然无论如何,若要说此词是南宋初年作品,从南宋到明这段时间流传的缺失是一个疑问。
        2 我下边的话,只怕是主观,但真实:
        2.1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作者必吃过人肉。而且,是凭着壮志和从容在千难万险中走过,仍然保持着尊重生命的传统道德(与存天理那一套完全不同,是厚道本份的传承)对比“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从气度上,没有“壮志”理所当然,为了活着为了未来死人肉照吃不误,活下来就是好汉的这种。另外,我不明白本欲的字意,难道是说人不能不吃饭,真饿了,死人肉不得不吃的本份本等天生的要吃饭的人欲,基本的本,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本欲与常怀放在一起,似乎不能如此解说,那就越发的不好理解了。我没有经历过那样的事,如果已经是处处人吃人,难道还要打算一下吃还是不吃?曾经有空难者陷在野外无食,吃了死难者尸体,而文艺作品重现时加了一只鸟作调节,空难生还者愤怒——如果当时有鸟,他们绝对不会先吃同伴的尸体。(注意,人肉、旅伴的尸体、胡虏肉,三者的区别甚至可能大于人肉和粮食的区别)我要说的是壮志/笑谈一句,如果经验足够丰富的人,也许可以从中判断,作者是不是真的吃过人肉,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经历过这样的惨事。这是重要的线索,但很主观。我的判断,作者没有受什么负面的影响,但换个人可能说,根本作者没吃过人肉,哈,岳飞吃过胡虏肉(是异族侵略者的尸体),从时间判断,岳云当时在军中。岳飞军中断粮吃人肉,虽然是吃异族的人肉,但绝对是军需出了大问题,弄得不好,军队要失去军心的——这件事,岳飞必引以为戒,对军需极为重视,但下级兵士或者家属,他们很可能听到宣传鼓励,万难之后是如何美好壮阔英雄之类的前景,必然会胜利,老天也帮着我们之类的,而壮志和笑谈的作者对吃胡虏肉的印象正是如此。所以,他不会是岳飞。
        其实用这么相近的词句写作,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三首词之间到底谁是原创!或者这三首词是一个人或多个人写的话,作者的心理年龄,经历什么的。如果非要说壮志笑谈这一首艺术性高于另两首,呵呵,我觉得真正准确的形容词分明是漂亮、豪情之类的,这首词的作者,他确实是岳家军一员,是岳家军在最困难之时仍然努力保护的童子。当然直接猜他是岳云好象就没依据了。
        2.2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2.2.1 怒的内容,从词意: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恨难销。“奠家邦”与“收拾旧山河”相比,就好象抗日战争中,杀了一个小日本,或者杀了一队小日本,当然离胜利远得很,但这个奠就是必要的,这是中国人(或者任何一个没有忘记历史任何一个热爱自己民族的人)心里要做的事。只要人在,民族和家国就存在,家与国密不可分(但现在我们学会了一个词叫作政府)。2.2.2潇潇雨歇。=相持阶段(借用,也是中国人早就懂得的忍的时候、等待的时候,很多事要做,也做了很多事,时间匆匆而过,这里的三十/少年矛盾,我认为作者本身是少年。对比“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这个太实在了,百里山河,其实就是站稳脚跟,是雨急风骤之时,那时,连饭都吃不到,甚至在扬州以为安全的赵构大白天从妃子的肚子上被吓得滚了下来。对比着看,八千里路的作者恐怕并非真正起于卒伍,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他的目光和他的信心越过了百里山河的局限,换句话,他有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他相信不至于突发的某个百里山河出点事就会危及全局。而雨虽歇,却不是人可以歇的时候。
        2.2.3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相持的目的,是反攻!又要说到胡虏肉。岳飞当时是处在双方相争的区域,人马有限,影响范围百里,以虏肉继粮(其实恐怕从量上,最主要的是马肉,是已不能当战马用的马杀了取肉——不新鲜的肉食,人的身体根本受不了,多少精神作用也代替不了肉体的承受力),而壮志笑谈一句中,是在讲反攻的困难,若单从精神层面,当初那么艰苦都不怕,现在准备了十年,要大举反攻,过去的苦在预计的胜利中都有了报偿,再以万丈豪情提旧事,当然是当年没留下阴影,相反,当年事是英雄之举——这个其实本来是无奈之举,若在大反攻之时再遇不得不以胡虏肉继粮,那可太不妙了,是绝不允许。从这一点上,哎,这个作者,他用典不当,他用以前的极端困难来昭显对未来的困难持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他一点不恨那些拖后腿的?不能吧,听听赵构对岳飞屯田成果的垂涎,听听有些网上妄人说什么军阀是有兵有地盘的,岳飞为什么十年准备?单从挑了这件事代表克服困难的精神,就知道这位作者,苦的只是生理上的,心理上,他没有岳飞那么多的无奈和坚持,有全局观,有大决心,却没有当家人的苦恼,据此,这个人是少当家的岳云。一家之言。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07-15 21: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