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快报记者李宁老师的采访!
以下内容转载自 《城市快报》的电子版:http://epaper.tianjinwe.com/cskb/cskb/2013-07/06/content_6918373.htm
月朗风清李白独酌,一代诗仙风流尽显;白马游侠衣袂飘飘,说不尽的剑胆琴心;须发皆白的老翁闲敲棋子,好一派道骨仙风;大江东去孔明临海,羽扇遥指也能挥斥方遒……当这些仿佛还带着墨香的画作呈现在眼前时,如果不是作者特别说明,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这些线条流畅、生动传神的画作,居然是使用数位板画出来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旺是这些作品的作者。作为南开大学数字中国画创作研究中心的管理者之一,张旺一直潜心探索数字艺术与中国绘画结合的途径,因本科攻读的是国画专业,所以他最早尝试了国画和数字艺术的结合,并将自己的此类作品命名为“数字中国画”。曾经,张旺将试笔之作传至网络,累计点击量达数百万,收到的留言、回帖数以千计。在年轻人对国画存在疏离感的今天,这让张旺看到了发扬这门古老艺术的一条途径。
如今,一支压感笔、一块数位板加上电脑就是他的创作工具。正因为有了新的创作工具,他才得以在擅长的人物画之外做更多尝试。最近,他的作品集《骨力·风神——张旺白描作品集》即将上市。
城市快报(以下简称“快报”):“数字水墨”是怎样实现的?
张旺:大体上和一般画画没有区别,只是工具变了,不用毛笔,换成了压感笔。具体说是用压感笔在数位板上绘制图画并直接输入电脑,在屏幕上得到显示,凭借数位板的专业压感功能,手上的微妙力度变化都可以体现在画面之上。这种以电脑为主要工具的创作更接近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绘画,而不是“输入”。同时,相应的电脑软件赋予了压感笔丰富的笔触功能,同一支笔管既能勾线,又可以皴擦点染。再加上软件功能的逐步强大,目前,大量近似毛笔的笔触特性与仿宣纸效果都被添加到“笔刷”中,从而使得“数字水墨”越来越生动、灵活。
快报:您是如何开始数字中国画的创作的?
张旺:我是学中国画的,后来又接触到了CG(“计算机图形学”的英文缩写)技术,在2002年把自己的国画功底与CG技术融合起来了。那时,我并没有想到什么“数字中国画”,而完全是一种纯自发的画法。当时的电脑硬件和软件都不像现在这么先进,好多东西实现不了,就只用这种方法画了一些带有工笔画特征的东西。开始我也不觉得这就是自己的风格,但渐渐有些作品在比赛和展览中得到认可,我画着也顺手,就坚持下来了。2005年,电脑软件和硬件技术都显著提高,能够画得更大,加上数字输出技术日益完备,这就意味着我用压感笔在数位板上画完画,直接能用宣纸打印出来,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也是在这时候,我想到了“数字中国画”的概念,但这也是探索性的一种称呼。
快报:数字中国画和传统中国画,二者最终的呈现效果是一样的吗?
张旺:这主要取决于呈现的载体。如果在电脑屏幕上看,基本看不到差异,但如果在宣纸上,会有细微的差异。如果数字绘画以宣纸输出后,再用中国画的颜料接着画,这样的创作可以说非常接近传统画作的效果。
快报:电脑、数位板成为创作中国画的工具,这会给中国画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旺:到目前为止,传统画家用这种工具的比较少,所以不好说会给中国画带来怎样的影响。它更多影响的是具体的创作者。比如我本人,原来画在宣纸上的中国画,有些推敲可以做,但余地不是很大,而用电脑创作,修改的自由度就大了。而且传统绘画中,宣纸的质量问题、意外损坏或者颜料变质,都可能糟蹋了一幅好作品,但在电脑上画就不用担心这样的问题。还有,原来受传统工具所限,一些画面问题只能无奈地留在作品上,现在却可以在一幅作品上长时间地琢磨推敲,使作品不断向自己的理想状态接近。这是对我个人的更高层次的影响——我对创作的精度要求大幅度提高了。
快报:电脑创作会不会因为有固定程式而导致个性缺乏?
张旺:所谓“创作模式”恐怕与绘画工具没有直接关联,关键还是在创作者个人。人的精力有限,画家画一样东西,玩儿命下工夫才能在该领域呈现出自己的风格,但这是一把双刃剑,风格久而久之也可能成为程式,成为自我突破的瓶颈。就我用数位板绘画的体验来说,倒是觉得它在创作中给我们提供了更多修改、反复琢磨的空间,这一点对于画家努力突破自己或许是很有助益的。另外,由于作品是电脑文件的形式,这就可以在创作结束后第一时间在互联网传播,从而获得更多更快的观众反馈。这对于创作者是无形的动力与鞭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