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4日漏签0天
兰溪市育才中学吧 关注:242贴子:1,673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兰溪市育才...吧
>0< 加载中...

【分道扬镳】明亡以后,朝鲜,日本对中国的印象之转变

  • 取消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我只是个逃难的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按照他们的推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和中国统治者从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满人治下的清国已经风俗不纯,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鲜人吴道一就分析说,清人入关以后,汉族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局于侏漓之俗,渐染羯夷之习,虽有高世之姿,绝人之才,终于夷狄而止耳”,四年(1690)后到达北京的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直接把风俗之坏归咎到了蛮夷当政,道德沦丧上。另一方面则由于儒家学说尤其是朱子学说,被实际地闲置在一边,不再能够指导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李德懋注意到,明代嘉靖年间中国所塑的孔子像还“甚得其正”,但是,满清入关后塑的孔子像,“皆剃发左衽,天下之大变也。……俱为斯文之厄会”。“披发左衽”是传统中国形容“蛮夷化”、“不文明”的成语,在他们看来塑像这一变化,恰好象征着学术思想的沦丧。韩元震(1682-1751)虽然很客气地推测“天方以中国弃之夷狄,宜其儒者之不出也,抑或深山之中有不剃头儒者,得其正宗,著书以俟河清,而世莫得以传之耶”,但是,他显然已经不把中国当作文化正宗所在了,从这一角度来看,他觉得,完全可以把朝鲜看成是“中华”,而把清帝国视为“蛮夷”。
其实,“丧礼用乐”、“男女无别”、“夫死再嫁”、“士人从商”、“崇信多教”等等,从现代眼光看,也可以说是所谓“理性的进步”人的自然生死,可以平静面对泰然处之,这可能与现代的生命观念相仿;宗教信仰多元化,也可以算是一个趋近现代理性的观念;男女之间平等相处,女子可以再嫁,这也是一个现代态度;市场的普遍和经商者的地位提高,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在我们现代人的后见之明来说,它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表征,也是现代理性在社会风俗中的渗透。可是,在出身于两班的朝鲜使臣们看来,清朝的这一切现象都表明了“礼崩乐坏”,中华文明在中国算是堕落了。


2025-05-14 06:24:23
广告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另外,一些到长崎贸易的中国船只,由于风浪的缘故,漂流到其它地方,在这些地方停泊时,与派来交涉的日本文人常常有笔墨往来,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文字资料。在日本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多年陆续整理出版的这些资料中,我们也看到当时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一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我们知道,异域人初来乍到,总会引起此地人好奇观看,第一印象常常相当重要。和朝鲜人一样,日本人对于清人服饰、风俗和知识十分诧异。以服饰为例,因为与历史记载中的华夏衣冠有很大差异,与朝鲜通信使所穿着的“大明衣冠”也有很大不同,因此他们仔细地询问中国人,还用画笔把他们的形象画下来,这不仅是猎奇,也借了这种外观的描述,表达对现实清国的文化观察。
也许,对当时清代中国人形象的观察,有一些关于蒙古人来袭的不佳记忆在影响,还有一些关于明清易代时乞师者的诉说作背景。据信夫清三郎说,清朝的出现唤起了日本人对当年元寇来袭的记忆,所以,从一开始打心眼儿里对满清就有敌意,当初明末来乞师的人对于满清入侵的叙述,更引起了日本人的愤慨,因此,在记载了当时中国商人和船员的服色之后,他们便添上一句,说“大清太祖皇帝,自鞑靼统一华夏,帝中国而制胡服,盖是矣”。既然清人衣冠已经丧失了汉族传统,反而是自己的衣冠源自中华上古正宗,那么,当然也说明古之中华文化在日本,而不在中国。不仅是服色,在日本人看来,音乐、风俗、历史,在中国也已经传统失落,正如本田四明所说的,“贵邦之俗,剃头发,衣冠异古,此何得谓周公之礼?”甚至因为文化传统的失落,他们对满清帝国在中国的合法性也常常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疑问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后果:在一些日本文人学者心目中,原本的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存在于他们记忆和想象中的、以汉唐中华为基础的“历史和文化的中国”,一个是在他们面前客观存在、大清帝国所呈现的“现实和政治的中国”。在那个时代,他们虽然还对“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怀有敬意,然而却已经开始蔑视这个“现实和政治的中国”。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但是,大多数中国人还是没有这种危机意识,甚至连清代的满族统治者也是如此。这个时候的中国,总体上却仍然停留在作为朝贡宗主国的想象里面,仍然觉得自己是天下中心,周围是不足挂齿的,应当仰视我们的蕞尔蛮夷,我们只要看看乾隆时期的《万国来朝图》,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知识界以及朝廷上下,尽管实际的知识已经在反复提醒国人说,“天下” 已经变成了“万国”,但是在思想上,他们却还觉得自己仿佛过去的汉唐,可以等待各国恭恭敬敬地来朝拜,因此,这才有了像乾隆皇帝傲慢地对待英国使者马嘎尔尼的举措,和清代朝廷盲目乐观和自大的态度。
可是,这只是一厢情愿。很显然,十七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开始进入东方,而东亚三国已经分道扬镳,尽管清帝国的人们还在期待“万国来朝”,对日本和朝鲜仍然怀着大国的傲慢,但是至少在文化上,日本也好,朝鲜也好,都不再认同这个清帝国,更不会承认它可以代表“中华文化”了。至于更往后的十九世纪末,随着明治后日本的维新、琉球的划归日本、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和朝鲜的被殖民化,东亚各个区域之间的文化裂缝,在民族之间的敌意中,就越来越明显了。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近来,很多学者包括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学者都喜欢谈“亚洲”或者“东亚”、“东北亚”这个话题,有时候,把“亚洲”或者“东亚”当作一个和“欧洲”或者“西方”对应的文化区域,似乎成了一个不言而喻的事情。可是,如果说这个“东亚”真的存在,我觉得恐怕只是十七世纪以前的事情甚至是汉唐宋时代的事情。但是,这一切从十七世纪以后开始发生变化,实际上的东亚诸国,至少在文化上已经没有了彼此的信任、亲切和认同,那个在汉唐宋时代还可能是文化共同体的“东亚”,已经渐渐解体,而现在我们期盼的新文化共同体“东亚”,恐怕还远远没有建立。 因此我以为,要推进“东亚”的彼此信任和互相合作,首先需要检讨这一段历史,并且重新寻找,什么是我们文化上彼此认同的基础?
大规模去中国化是从明智维新开始的,大正时期整个日本学界都在大规模的强调日本本土文化的独特型,以及将中国影响降到最低
其实就中日之间关系而言,从宋开始就在疏远,到元朝以后共识以及文化认同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江户开始以后再谈东亚联合真心已经不现实了。


  • 唐晋卿
  • 1L喂熊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不共戴天的法国德国和解了。 不共戴天的波兰德国和解了。 不共戴天的英国德国和解了。 不共戴天的德国俄罗斯和解了......只要中国彻底去鞑化,去满清化,重新赢得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的尊敬,东亚和解并非绝不可能。
中国亡于蒙元,1279年,南宋帝国崖山海战失利的消息传到日本后,上至天皇将军,下至武士平民,全部身著丧服,西跪三日,痛悼中华的陨落。
1644年,大明帝国覆灭,消息传到正由德川宗室掌政的扶桑后,三代将军德川纲吉宣布:罢朝一日,罢市三天,哀悼大明帝国的殒落。
中国曾经一直是日本的向往崇拜的对象,直到鞑清的入关。 朝鲜海战后,日本战败,丰臣秀吉称臣,万历赐丰臣秀吉华服一套,丰臣秀吉当时就穿上,表示非常高兴。这个有历史记录。
另外,日本的语言应接近唐朝至宋朝这个时期的发音。与吴语、粤语应属于同时代语言的遗传发音。 从血统和文化上来说,都远比满清更接近华夏。
中国亡于满清时,几乎全世界所有的文明国家都同情中国支持中国甚至出兵帮助中国。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来,全世界文明国家的公敌满清却成功地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公敌!满遗却偷着乐大肆从中渔利。
有人要挑拨地域矛盾,中韩矛盾,中日矛盾,中越矛盾,中菲矛盾,中印矛盾,中美矛盾,乃至中国和整个西方的矛盾!! 我们可以上当,也可以不上当。可我们竟然中了它们的奸计。所以不能完全怪它们。我们自己必须反省!!!满清化的中国,连中国人自己都鄙视!何况邻国?!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5回复贴,共1页
<<返回兰溪市育才...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