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们的推测,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和中国统治者从汉人换了满人有关,满人治下的清国已经风俗不纯,蛮夷之风已经侵入华夏之域。康熙二十六年(1687),朝鲜人吴道一就分析说,清人入关以后,汉族人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局于侏漓之俗,渐染羯夷之习,虽有高世之姿,绝人之才,终于夷狄而止耳”,四年(1690)后到达北京的徐文重,就说得更清楚,(北京)“近世以来,虽为帝王之都,与夷狄迭代,人心风俗已成习性,自与中土不同”,直接把风俗之坏归咎到了蛮夷当政,道德沦丧上。另一方面则由于儒家学说尤其是朱子学说,被实际地闲置在一边,不再能够指导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李德懋注意到,明代嘉靖年间中国所塑的孔子像还“甚得其正”,但是,满清入关后塑的孔子像,“皆剃发左衽,天下之大变也。……俱为斯文之厄会”。“披发左衽”是传统中国形容“蛮夷化”、“不文明”的成语,在他们看来塑像这一变化,恰好象征着学术思想的沦丧。韩元震(1682-1751)虽然很客气地推测“天方以中国弃之夷狄,宜其儒者之不出也,抑或深山之中有不剃头儒者,得其正宗,著书以俟河清,而世莫得以传之耶”,但是,他显然已经不把中国当作文化正宗所在了,从这一角度来看,他觉得,完全可以把朝鲜看成是“中华”,而把清帝国视为“蛮夷”。
其实,“丧礼用乐”、“男女无别”、“夫死再嫁”、“士人从商”、“崇信多教”等等,从现代眼光看,也可以说是所谓“理性的进步”人的自然生死,可以平静面对泰然处之,这可能与现代的生命观念相仿;宗教信仰多元化,也可以算是一个趋近现代理性的观念;男女之间平等相处,女子可以再嫁,这也是一个现代态度;市场的普遍和经商者的地位提高,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在我们现代人的后见之明来说,它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表征,也是现代理性在社会风俗中的渗透。可是,在出身于两班的朝鲜使臣们看来,清朝的这一切现象都表明了“礼崩乐坏”,中华文明在中国算是堕落了。
其实,“丧礼用乐”、“男女无别”、“夫死再嫁”、“士人从商”、“崇信多教”等等,从现代眼光看,也可以说是所谓“理性的进步”人的自然生死,可以平静面对泰然处之,这可能与现代的生命观念相仿;宗教信仰多元化,也可以算是一个趋近现代理性的观念;男女之间平等相处,女子可以再嫁,这也是一个现代态度;市场的普遍和经商者的地位提高,这也是现代社会的特点。在我们现代人的后见之明来说,它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表征,也是现代理性在社会风俗中的渗透。可是,在出身于两班的朝鲜使臣们看来,清朝的这一切现象都表明了“礼崩乐坏”,中华文明在中国算是堕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