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花楼吧 关注:186贴子:3,064

回复:【万花楼】《红楼梦》中奴隶众生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晴雯至死前仍有一种不甘,那就是后悔“担了虚名”,后悔没有和宝玉“早知如此”。但这种莫大的不甘和不平,仅仅因主子宝玉的屈尊探望,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且,当即心理就平衡了:“你今日一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我们除了可怜“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之外,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种主奴式的平等,其实质还是仰视和俯视的暂时平等。这倒让我想起了张爱玲的一句名言:“没钱人和有钱人打交道,最终是要吃亏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奴才和主子打交道,最终也是决不可能平等的。”


18楼2013-08-18 14:48
回复
      赵姨娘——叛逆的革命者
      由于作者的阶级立场和思想趣味,作者在《红楼梦》中,对赵姨娘进行了大量的丑化,对她的厌恶之感,溢于字里行间。然而,我却要为赵姨娘唱一曲挽歌,尽管我受作者的影响,也打心底里不喜欢她。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3-09-17 19:49
    回复
        封建时代姨娘的身份是非常尴尬的,她们小一半是主子,大一半是奴才,而她们的子女却因血管里流着主子的血,而成为真正的主子,尽管还有嫡庶之别、正偏之分。我们说赵姨娘是奴隶中的革命者,原因有如下几点:


      20楼2013-09-17 19:49
      回复
          首先在赵姨娘的身上,我们很少看到奴性,尽管她有一大半还属于奴才,她也确实应该在更高的主子面前尽奴才的本分,哪怕是在自己的子女(主子)面前,她也不能越礼,但她却置之不理:对儿子贾环她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对女儿探春不愿认自己,不愿自己跳来跳去、出乖弄丑,她也是充耳不闻。I


        21楼2013-09-17 19:49
        回复
            另外,赵姨娘决不会跟在王夫人和邢夫人的屁股后,像周瑞家的和王善宝家的,充当她们的奴才,为自己主子争劝夺势而卖力打拼!甚至对贾府最高统治者贾母,她也是不恭不敬。因此,在贾府中,她成了一个真正的异端、另类,人人讨厌她而又人人忌惮她,连宝钗也要讨好她,在某种程度上,赵姨娘是贾府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I


          22楼2013-09-17 19:50
          回复
              正因为自己的“半个奴才”身份,所以赵姨娘最瞧不起那些依仗主子尊贵而充满优越感的奴才,比如宝玉房中的那些丫头,还因此和她们干了几仗。而对无此恶习的被压迫者,她则很有同情心,丝毫不摆主子的架势,如对自己的丫头彩云,那真是百般关照。当自己的儿子贾环委屈彩云时,她更是骂贾环是“没造化的种子”,而抚慰彩云说:“好孩子,他辜负了你,我横竖看得真!”而一向“宽厚”的宝钗,在王夫人逼死金钏儿后,反而狠毒的认为丫头糊涂。两相对照,赵姨娘对奴隶的爱护,真令我们感佩不已!
            I


            23楼2013-09-17 19:50
            回复
                赵姨娘拒绝奴性,使贾府中的某些人惶惶不可终日,因为她打碎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动摇了封建的基础。如果说贾宝玉是贾府中最不像主子的主子,那么,赵姨娘就是贾府中最不像奴才的奴才。


              24楼2013-09-17 19:50
              回复
                  其次,赵姨娘最富有斗争性。可以说,赵姨娘对自己半个奴才的身份,极为不满;对自己的儿子贾环,不能和宝玉有相同的待遇,极为恼怒,为此她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尽管这种斗争连自己的女儿也不理解。和宝玉、黛玉苍白的斗争相比,赵姨娘的斗争显得更为暴烈和大胆,怀着对贾府的极端仇视,赵姨娘视死如归,勇敢的买通马道婆,差一点就置宝玉和凤姐于死地,其目的就是要葬送贾府现实的掌权人和未来的接班人。虽然这种反抗中有个人私利,比如为自己的儿子贾环争权等,但这种反抗“嫡庶之别”,本身就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背叛和颠覆,它和宝玉追求的所谓的主奴平等,异曲同工。I


                25楼2013-09-17 19:50
                回复
                    最后,我们回到曹雪芹为何丑化赵姨娘上来,其实这还是作者的审美观在作祟,因为作者寄托在宝玉身上的审美观,完全是从“男本位和主子本位”出发,那么,年长、已婚、不漂亮,特别是毫无向心力又不具备一点儿奴性美的赵姨娘,注定是作者所要唾弃的人,也就是在作者的眼里赵姨娘非但不是“水做的骨肉”,甚至连“泥做的骨肉”也还不配!I


                  26楼2013-09-17 1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