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房子(二)】
从前,村落的模样,大致是你一眼就能看到的一排排错落着排列的青砖黛瓦房,被熏黑了的零落的烟囱,镶嵌着朱红色边框的窗子,村口的老槐树,树下悠闲吃草的老黄牛,还有穿着旧式花布衫驻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奶奶。
而今,村落开始现代化、别墅化。家家户户独门独院,院子里挺立着一栋栋装修精致奢华的现代化楼房,它们的仪态或优雅或傲慢,皆向那些尚未进化的“老古董”炫耀着自己的美貌。
我家倒是扯了村子里的后腿,在他们陆续搬进楼房享受美好新生活的时候,依然住在斑驳老旧的红砖黛瓦平房里。当然,并非我们崇尚复古风,只因“经济基础”没法决定“上层建筑”。
显然,我们家是最后一户依然驻守在砖瓦房的“钉子户”。
去年,家里也新修了楼房,现装修进入了收尾阶段,房子内部设计中规中矩,外观偏文艺素雅,是我喜欢的风格。可我依然喜欢现在住的平房。它承载了我20多年的青春,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它记录了那些年我们家的温馨小日常。全家人都舍不得拆旧房,决定将它留下来。
再者,砖瓦平房亦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符号,在平房日渐消失的现代,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也日渐被历史遗忘,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化的没落。
六岁以前我们家和其他四五家同挤住在一大房子里,据说这房子是清朝一大户人家流传下来的。房子的外观纯徽派设计,其格局如影视剧中一般,皆有东房西房偏房厢房和暗房…房间的隔断都是实木墙壁,我喜欢各房的小窗,窗身及窗沿的花纹雕刻无不精美绝伦。我们家住在靠南的偏房里。对于房间的小而陋当时的我是并无意识的。只记得房子的客厅特别大,客厅正中间有一个大天窗,天窗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小水池。梅雨季节,我们几户人家的小孩喜欢跳到水池里玩,像极了小猪佩奇里爱踩水坑的佩奇和她的弟弟,我想那对当时的小孩来说是极富娱乐性的吧。夏天一到,家里的大人们便将竹床搬到天窗下纳凉,这时候萤火虫会从天窗飞入,小孩子们便拿着大人们的蒲扇追着萤火虫。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男人们呢,则躺在竹床上畅谈农产品的耕种技术。女主人喜欢在凉风轻拂的晚上织毛衣纳鞋底以减少日常开支。偶有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追着自家的大公鸡满大厅跑。住户与住户之间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谐和睦的。
后来大家陆续搬离了老房子,人一去房便空。现在老房子依然在村落的一角屹立着,它如一不死的老者,迎来又送走一代又一代人。那些人经历着自然界的生老病死,而它依然年轻。
我喜欢那些具有年代感的老房子。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需要传承,而非毁灭性的破坏。我不喜欢在书本的历史记载里靠着想象去触摸文化,而是能够置身其中,用心去感知该文化。



从前,村落的模样,大致是你一眼就能看到的一排排错落着排列的青砖黛瓦房,被熏黑了的零落的烟囱,镶嵌着朱红色边框的窗子,村口的老槐树,树下悠闲吃草的老黄牛,还有穿着旧式花布衫驻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奶奶。
而今,村落开始现代化、别墅化。家家户户独门独院,院子里挺立着一栋栋装修精致奢华的现代化楼房,它们的仪态或优雅或傲慢,皆向那些尚未进化的“老古董”炫耀着自己的美貌。
我家倒是扯了村子里的后腿,在他们陆续搬进楼房享受美好新生活的时候,依然住在斑驳老旧的红砖黛瓦平房里。当然,并非我们崇尚复古风,只因“经济基础”没法决定“上层建筑”。
显然,我们家是最后一户依然驻守在砖瓦房的“钉子户”。
去年,家里也新修了楼房,现装修进入了收尾阶段,房子内部设计中规中矩,外观偏文艺素雅,是我喜欢的风格。可我依然喜欢现在住的平房。它承载了我20多年的青春,它见证了我们成长的足迹,它记录了那些年我们家的温馨小日常。全家人都舍不得拆旧房,决定将它留下来。
再者,砖瓦平房亦是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符号,在平房日渐消失的现代,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也日渐被历史遗忘,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文化的没落。
六岁以前我们家和其他四五家同挤住在一大房子里,据说这房子是清朝一大户人家流传下来的。房子的外观纯徽派设计,其格局如影视剧中一般,皆有东房西房偏房厢房和暗房…房间的隔断都是实木墙壁,我喜欢各房的小窗,窗身及窗沿的花纹雕刻无不精美绝伦。我们家住在靠南的偏房里。对于房间的小而陋当时的我是并无意识的。只记得房子的客厅特别大,客厅正中间有一个大天窗,天窗下方是一个长方形的小水池。梅雨季节,我们几户人家的小孩喜欢跳到水池里玩,像极了小猪佩奇里爱踩水坑的佩奇和她的弟弟,我想那对当时的小孩来说是极富娱乐性的吧。夏天一到,家里的大人们便将竹床搬到天窗下纳凉,这时候萤火虫会从天窗飞入,小孩子们便拿着大人们的蒲扇追着萤火虫。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轻罗小扇扑流萤”。男人们呢,则躺在竹床上畅谈农产品的耕种技术。女主人喜欢在凉风轻拂的晚上织毛衣纳鞋底以减少日常开支。偶有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追着自家的大公鸡满大厅跑。住户与住户之间偶尔也会有一些小摩擦,但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和谐和睦的。
后来大家陆续搬离了老房子,人一去房便空。现在老房子依然在村落的一角屹立着,它如一不死的老者,迎来又送走一代又一代人。那些人经历着自然界的生老病死,而它依然年轻。
我喜欢那些具有年代感的老房子。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需要传承,而非毁灭性的破坏。我不喜欢在书本的历史记载里靠着想象去触摸文化,而是能够置身其中,用心去感知该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