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经吧 关注:198贴子:40,548

回复:【义门】和道家整理和转帖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但到了兑卦的时候,这种情况就有了改观。因为这时候地爻已经从坎卦的阴爻换成了阳爻。阳爻有了坚实的基础,理智有了立身之地。尽管欲望还在天上飘来飘去,但已经不再过度了,而是可以被控制的。
各位要记住,欲望是为人所用的,而人不应该为欲望所用。你的每一个欲望,都要达到应该达到的目的,不能南辕北辙。而没有控制的欲望是会让你南辕北辙的。所以这里对欲望的控制,是你按照你自己的需求来进行控制,而不是别人强行给你控制


34楼2013-05-16 21:47
回复
    当理智有了坚实的基础,整个卦象也就成为兑卦。这个卦还是跟水有关。但这个水已经被关在了泽里面。代表着泽,也就是湖泊的这个卦象,从坎卦中欲望的洪水到处横冲直撞,一下子给水围上了湖岸。原本四处惹是生非的洪水变成了驯服的水,可以让人类来加以利用。这就是兑卦的意义。而《封神演义》就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35楼2013-05-16 21:48
    回复
      《封神演义》是八大名著中以“演义”为名的两本书之一。另外一本是《三国演义》。有网友已经提出,所谓“演义”,其实就是“演”的是“义”。而这正好可以跟义门车上关联。这两部书都以历史为蓝本,为话题,截取王朝末期的事件来演绎“义”的内容。没有枯燥的解释,但是人们看完这两本书,对于什么是义,大致会有一个了解。


      36楼2013-05-16 21:48
      回复
        何谓“义”?顺道而行,依理而行,傍善而行,仗情而行即为义。顺道而行、依理而行是义最早的意思。不过后来“义”字偏于后两者。所谓“家国大义”,实际是“家国大善”“家国大情”。于国于家有利,倒没有人去问是否合乎道,合乎理。所问者,唯有是否合乎善,合乎情。这种“义”是从欲望出发的义。我有保家卫国的欲望,我有对得起朋友的欲望,然后我就有义了。但三国和封神告诉我们,仅仅知道这个是不够的,还有道理在。


        37楼2013-05-16 21:49
        回复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这世界上除了欲望之外,还有很多东西人是逃不掉的。不是因为某些人让你逃不掉,而是因为只要有人就逃不掉。所谓“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所谓“大梦吾先觉”,这才是看三国的立脚点。你不抱着这个态度去看,你看见的就只是热闹。看着那些人热闹来热闹去,你学了一些乱七八糟害人的厚黑本领,实际上毫无用处。


          38楼2013-05-16 21:50
          回复
            研究厚黑学的人以为,刘备天生就喜欢厚,曹操天生就喜欢黑,孙权天生就喜欢又厚又黑。其实他们这是看表象。他们把结果当成了动机。没有人天生喜欢厚黑。他们这些厚黑只是在适应道的过程中,不得不然而已。
            如果你去认真看,你就会发现,只要一有机会,这些人都既不愿厚,也不愿黑。


            39楼2013-05-16 21:50
            回复
              刘备不能坚持道理,最终因为情义而葬送毕生的追求;曹操不能坚持道理,被黄盖骗得被火烧;孙权不能坚持道理,居然把关羽杀了。这就是不够厚,不够黑。


              41楼2013-05-16 21:51
              回复
                所以那些只是表象,道理才是根本。在道理面前,没有厚薄,也没有黑白。只有是否合乎道,合乎理。三国从头到尾,都在跟我们讲这个问题。
                不过我们在这里要从封神入手,三国就先放在一边了。


                42楼2013-05-16 21:52
                回复
                  那么封神演的是什么义呢?正如封神所代表的兑卦一样,封神演的那个义,就是欲望规划的那个义。但封神对于欲望的规划,偏重于道和理,对于一般的欲望,则涉及较少。或者说得简单一些,封神实际上是对“道”本身的反思。中心议题是“道”为什么会败给欲望,着眼点是不同的道又是如何出了问题的,目的是找出更加合适的道。


                  43楼2013-05-16 21:53
                  回复
                    于是在封神中,某网友提到的三个人物出现了。太上老子、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这中间,太上老子几乎都在幕后,或者说,幕后的幕后。整个道的战争,他没有参加,也不偏袒任何一方。战争的双方各有一个幕后老板,那就是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
                    元始天尊是“阐教”的教主,通天教主则是“截教”的教主。
                    也就是说,在封神中,出现了两种道,一个是阐教的道,一个是截教的道。


                    44楼2013-05-16 21:54
                    回复
                      那么阐教和截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或者说,阐教与截教为什么要出现在封神中,二者各自代表着什么意义呢?首先我们从字面意思来分析一下。“阐”就是阐述。也就是说,在阐教中,道是什么,一开始就是清楚的。只需要把这种清楚的道一个个人地传下去,就可以达到救世的目的。阐教的一方,代表着周武王和姜子牙吊民伐罪的一方。“截”则是截取一个断面,从生态学的角度来了解道,是一种实验道学。在截教这里,认为道是尚未被人知晓的,人只能逐渐接近道,而最终接近道,则需要更多的修炼。截教的一方,代表着保护殷商正统的一方。


                      45楼2013-05-16 21:54
                      回复
                        用义门的观点来说,阐教的着眼点是“救”,也就是拯救。而截教的着眼点是“赎”,也就是救赎。阐教要求人们遵循一种假定的正义来吊民伐罪,而截教则希望人们首先做好自己,不要轻易破坏现存的秩序。尽管战争的结果是阐教大获全胜,截教大败亏输,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封神就是为阐教作传的。相反,对于截教,封神同样是推崇的。跟三国一样,封神讲的就是命运。截教败了,不是截教的道不好,而是截教的命运如此。


                        46楼2013-05-16 21:55
                        回复
                          其实如果我们把阐教和截教的事件代入历史,最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阐教和截教在现实中都各有自己的原型。阐教就是儒家,截教就是道家。因为周武王代表的一方,正是儒家提倡吊民伐罪的一方。而截教代表的一方,正是道家提倡无为而治的一方。
                          但从阐教和截教的事件来说,阐教又有着浓厚的道家味道,截教也有着浓厚的儒家味道。


                          47楼2013-05-16 21:55
                          回复
                            阐教和截教在人间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阐教的姜子牙,一个是截教的闻仲。姜子牙下山,最终喜欢跟殷商过不去。因为他相信道,纣王无道,所以他去纣王而就武王。闻仲却是殷商老臣,忠心耿耿的老太师,无论形势多么险恶,他为国为民的情怀都没有变。他求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国为民,舍此没有其他想法。从这个角度来看,姜子牙不讲忠孝仁义,只讲道,符合道家做派。而闻仲忠孝仁义的观念根深蒂固,又符合儒家做派。


                            48楼2013-05-16 22:00
                            回复
                              所以阐教和截教的纷争,已经不单单是道家的纷争,同时也是儒家的纷争。甚至不是儒家和道家的纷争,而是两种儒道合一的道家的纷争。而这正符合儒道不分家,从一开始儒道就是水**融的本质。不懂得真正的道,就不是真正的儒家;不懂得真正的儒,也不是真正的道家。


                              49楼2013-05-16 2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