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成龙主演的《十二生肖》(2013)影碟上市,我到租借影碟的小店,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正犹豫要不要拿下成龙这部国际巨献。老板努力推销,说:“不错的,可能是成龙最后一部动作片,以后他不再出卖拳脚功夫……”反正我明天讲课,可以谈一下成龙的爱国主义,就把《十二生肖》租回家看看无妨。我经常光顾这间相熟的影碟店,跟老板稔熟,哪部电影受欢迎,店主凭多年经验了如指掌。他一提起成龙主演的电影就摇头,说香港的年轻一代,都讨厌他的小丑动静与“封建言论”。他说,《十二生肖》制作成本高,动作场面其实风趣惹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年青人对成龙如此不耐烦。
而果然,我在课堂,一打开影碟Menu,十二生肖四个字,加上成龙那个紧张又搞笑的头像,学生马上高声抗议:“不要播成龙!拜托……”一个男生说:“其实有什么方法,可以告诉外国人,香港人有多讨厌成龙!?”对,在海外,到目前为止,成龙仍是知名度最高的香港明星。旅行外国,在路边寒暄,知道我是香港来的,老外不时会做个功夫手势,口中念念有词:“Bruce Lee?Jacky Chan?”外边的人不懂,只知道李小龙功夫犀利、成龙功夫趣怪,他们又哪会知道,成龙有一个很特别的香港故事。
成龙拍摄《醉拳》、《蛇形刁手》(1978)等电影起家,传统功夫加上搞笑醉步,成名了,带一种本土的香港风趣。上世纪80年代的《警察故事》十足香港本土风格,电影里他变成一个有血有肉会被打伤的本土英雄,赢得普罗香港市民的认同。90年代的《红番区》则移民美加,《我是谁》环游世界,到荷李活(好莱坞)与老外打交道,拍出《尖峰时刻I、II、III》等,是个老外眼中穿唐装的China Man,打出国际知名度,却渐渐离开香港观众。
影碟店老板也推介成龙主演的The Karate Kid,从中可看中美文化变迁甚为可观,嘱我认真研究。这电影里功夫如哲学,甚至有神秘宗教的色彩,中国观众看起来有点矫揉做作那些太极图、长城景观、寺院禅师,都是为迎合老外口味而生安白造出来。电影对中国功夫的浪漫化与神话化,无伤大雅之余,当然也落于东方主义的俗套。东方主义有正有反,反面的一套把东方描绘为堕落的邪魔世界,正面的一套把东方描绘为神秘异乡。正与反,要视乎被描绘的一方是否有政治经济的实力。
在外国走了一圈,成龙又回来了,主演穿梭古今的《神话》(2005),他以双重身份,演秦朝忠臣,又演现代一个老实的考古学家。追寻前世恩情,层层深入,到最后成龙与异族公主金喜善隔世相逢,再续梦中前缘。从电影中的地理想像去阅读,《神话》别有一番意义。成龙在电影中以货船为家,就泊在灯火璀璨的维多利亚海岸线上。他的探险,出走印度,亦回归神州大地,大陆的荒崖、瀑布,写入流行影像的地理想像之中。万水千山之后,剧终落幕前,成龙回到维港,在华灯初上的黄昏,回味前世今生的神话故事。香港是立足点,中国是更大的舞台,十分配合港人文化回归的大旋律。
到了今天《十二生肖》,追寻国宝,为了民族尊严、为了中国人的子子孙孙,成龙拼老命完成一部爱国电影,但可能也是他离开香港青年人的本土情怀最远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