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谷吧 关注:12,157贴子:225,621
  • 12回复贴,共1

<水呢>吃在日本战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看着有趣,就发上来给大家看一下,如果决定影响本吧氛围的话,大可指出然后会酌情删掉…这段是转载,作者为:驰骋。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4-22 20:37回复


    打仗的人吃什么
    战国时代的日本,虽然没规定农民不许吃大米饭,可因为大米产量少,于是产出一点也被领主收走,农民基本上是没机会吃到的。正是因为吃大米饭几乎成了特权阶层的专利,所以就有了领主为了招兵,派人扛着大米去募兵的事,当兵没别的优待条件,就是能顿顿吃上大米饭,顺便还能顺便在敌人的领地里抢抢劫什么的来贴补家用。
    后者是要活着从战场回来才有价值,但前者对于等闲吃不饱肚子的农民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于是便有了许多农民为了尝尝自己种的大米是什么滋味,自愿到前线去拼命。后来的江户时代有句流传至今的谚语叫“舍命吃河豚”,战国时代去吃粮当兵的农民却是“舍命吃大米”了。
    谁说只有鸟才为食亡?有时候人比动物更会为了两口吃的干舍弃性命的事,还是前仆后继的。
    大米作为战略物资,最重要的用处就是行军打仗时作为军粮食用。
    作为山国的日本交通很是不发达,所以要是和中国军队那样行军打仗还要带着一大堆的锅碗瓢盆就实在是太麻烦了。山地行军,为了保证机动性,最好就是能不带的东西都不要带,所以饭团就成了战国时代军粮的主要形式。
    饭团最大的优点的是便于携带,食用的时候也方便,用不着什么容器和筷子,拿着就能吃,而且还不容易馊掉。制作饭团也很简单,就是将大米用手团成团,在手心里反复压实了就可以。为了使没有味道的饭团吃起来更好吃,有时候里面还要放上一小粒梅子,更高级的外面则要用切成小块的海苔包起来。
    制作饭团的工作多数时候要在战争之前就进行,作为随身干粮的饭团一般是由士兵或者武士家中的女人来制作。做好后用长条的干粮布包裹起来,按照一个饭团管一顿饭,两个饭团管一天的标准再用绳子在干粮包外面打上结,最后斜系在士兵或者武士肩上,这样的携带干粮一般最多只带不超过十天的量。需要食用时,只要拉开绳结,就可取出够一顿饭量的饭团,这倒真是个方便的设计。这种携带兵粮的布袋名为“腰便”。
    除了个人携带的干粮,领主也要制作大量的饭团作为公粮,这项工作经常是领主夫人带着城里的婢女还有武士家的女人们集体义务劳动去做。实际上,战国时代的领主夫人并不是件轻松的差事,她不但要照顾丈夫生活,还经常要带领婢女和武士家的女人们上山挖野菜、捆扎箭杆甚至给砍下来的敌人的人头清洗化妆,不但辛苦和胆大,还要具有相当的组织能力。可是,作为领主的小妾倒好像很少有参与进这些义务劳动的情况,这大概就是因为黄脸婆具有天生的家庭责任感,而狐狸精一般只是保持着得过且过的露水夫妻心态吧。
    这些作为公粮的饭团在做好后,要用干净的草席卷起来,用人力拉的大车运送,随时分发给士兵食用。除了制作好的食物,作为军粮还要准备许多的生米,以备在战争延长时食用。
    在大将下令休息后,士兵们就会找块干净的草坪席地而坐,生起火堆,烧上一些热水,取出一顿饭的份饭在火上烤热食用。有些人喜欢将饭团放在火里烤的焦香,这样吃起来也是别有风味,后来这种烤饭团还成了日本料理中一种重要的主食形式保留至今。
    酸酸的梅子汁渗进米饭中,使饭团吃起来更有滋味,本身就带有海盐咸味的海苔也使吃饭团的人可以把它当小菜吃。另外,包在饭团外的海苔也起到了包装纸的作用,使食用者无需直接接触到黏黏的米饭,把手弄脏,这点很能体现日本人在细节方面的用心。
    梅子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且能杀死逐渐变质的饭团里的大肠杆菌和葡萄链球菌,战国时代的日本人未必知道这点,不过后来的科学证明,梅子放在饭团里着实是益处多多。海苔具有多种营养,又便于晒干食用,将它作为包装纸和便携式小菜,也着实是很高明的设计。
    日本人饭量很小,平时吃饭也只吃到八成饱,一天又只吃两顿饭,两个饭团足够一名士兵保证一天的体力加上那时作战的范围也不大,多数时候只是在方圆几公里内,最远也不过百十公里,关西霸主毛利元就和土豪武田家作战时,两家主城只有不到两公里,实际会花在路程上的时间实在不是很长,所以那些小规模战争经常会在士兵携带的饭团吃完的时候也就结束了。
    丰臣秀吉一生中的两次大规模行军作战,第一次是剿灭明智光秀的西国大回转,一次是消灭柴田胜家的贱岳大行军,两次作战他为了轻装前进都没携带多少军粮。当时秀吉拿出十倍米价的金银作为代价,命令路边的百姓商家各自开仓,将家里的大米全都拿出来煮饭,以在内侧淋了盐水的草袋包裹,用牛马驮着随军前进。一路小跑的军队如果饿了,就伸手进米袋里抄一把盐水浸透的大米饭就着手吃掉。淋盐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米饭不馊掉,渗透盐水的热腾腾的米饭在饿极了的士兵吃起来居然格外好吃。只是在那个还没有阑尾割除手术的时代,不知道有多少士兵在边跑边吃饭的过程中得了急性阑尾炎挂掉。
    当然,饭团只是为方便携带制作的权宜食物,毕竟没有新煮出来的食物好吃。
    一些对食物挑剔的武士不甘心和士兵们同样去吃干巴巴的饭团,他们像上班族那样吃起了便当盒饭。这些盒饭有饭有菜,而且还是热乎乎现煮出来的,放在精美的漆器饭盒里,自然比起饭团要好吃的多。
    流传至今最有名的战国时代关于便当的故事,莫过于关原之战时“宰相的空便当”的故事。
    当时隶属于西军的吉川广家当时的官位俗称为宰相,暗通东军的他为了阻挡本家毛利军团下山参加作战,就传令说:“我军正在吃便当,所以无法放贵军通过。”这顿便当吉川军足足吃了一天,毛利军在后面急的跳脚,到最后都没能赶上作战。后来这个事件就被称为“宰相的空便当”,用来形容临时不决,犹犹豫豫的人。


    IP属地:上海5楼2013-04-22 20:55
    回复
      算是诱人的—日之丸便当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4-22 21:10
      收起回复
        进击の茶泡饭三发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4-22 21:14
        回复
          有时也要吃点肉
          在美国人詹姆士·克拉维尔写的小说《幕府将军》里,英国领航员被大将军寅永封为武士,得到一处大房子和许多佣人。但是,他一点也不高兴,在这个没有人吃肉的国家里,他虽然成了人上人却不能像在祖国作为一名普通老百姓那样随意的吃肉。
          他的海员们被安置在贱民区,这里是整个日本仅有的非吃肉禁区,大家在这里喝酒吃肉根本没人管,这让他非常羡慕。后来在会见想将他除之而后快的葡萄牙人时,他几乎没有注意听葡萄牙传教士说的那些威胁的话语,两只眼睛直勾勾的一直盯着餐桌上那只油汪汪的烤鸡直咽口水。
          如果不能吃肉,纵然寅永将大将军的位置也让给他又有何益?
          看出他嘴里淡出鸟来的大将军寅永非常善解人意的带着他去打猎,打下几只鸟和兔子都让他自己带回去打牙祭。
          看着肥肥的山鸡和兔子,领航员馋的唾液横流,回到家里就操起自己大厨的菜刀去切肉,然后下锅烹调。大厨在旁边看的脸色发白,那是他最珍爱的一把菜刀,从来都是用来切鱼的,现在却被主人拿来切污秽的肉,如此一来,这把刀就算是废了。如果不是女管家百般安慰,估计他就真的要伤心的辞工走人。
          做出一大盆香喷喷的炖肉,领航员吃的满嘴是油,他已经好久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食物了,每日清淡的鱼和小菜让他想死。吃饱喝足了,他开心的将剩下两只山鸡挂在屋檐下,命令谁都不许动。
          后来,他因公出差好久才回来,女管家平静的告诉他,老园丁因为违抗主人的命令扔掉山鸡已经切腹自杀了。原来在领航员出差的这段时间,挂在屋檐下的山鸡已经腐烂变质,臭气直灌到房间里。可是,由于主人临走时下了命令谁都不许扔,所以没有人敢扔掉,最后大家开会决定,由上了岁数的老园丁扔掉,然后他再荣耀的切腹谢罪。
          领航员被活活吓到,他没想到为了吃这两口肉居然会出人命,于是他再也没敢吃肉。
          这个故事固然有点夸张,毕竟美国人看东方总是一知半解,但是这个故事倒也深刻反映出了日本不吃肉的现状。
          其实,上古时代的日本是吃肉的,而且连大和时代大王的草垛子王宫前也会有又肥又脏的猪跑来跑去,甚至猪还一度成为了财富的标志。可是有一天,有个叫圣德太子的倒霉家伙从中国引入了大陆文化,捎带着还带来佛教,后来另一个倒霉天皇孝德天皇搞大化革新,索性将佛教定为国教。到了八世纪,日本对佛教的尊崇到了变态地步,天武天皇发下“禁肉令”,宣称根据佛法,吃什么变什么,吃肉要堕入畜生道,所以为了全国人民的好,大家都不许吃四条腿动物的肉。后来又因为神道教的盛行,认为吃尸体的污秽行为,吃肉行为就基本上完全禁止。
          至于鱼和鸟,属于水生类和羽类,这两种基本上是可以吃的,只不过日本人一般也不大会吃两条腿的鸟肉罢了。
          从此后1200年,日本就变成了一个不吃肉国度,与日本天皇家族同样从海外渡来、几乎与日本天皇谱系出现时代相当的家猪终于没能和天皇一样万世一系下去,逐渐的就在日本绝迹了。
          整个日本唯一可以吃肉的是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他们主要从事屠宰和制革业,杀了牛,皮革归武士老爷去制甲做鞍具,肮脏的牛肉武士是不吃的,于是就便宜这些贱民享用。
          虽然因此日本人的人均寿命因为多吃蔬菜海产延长了,但这肯定不是当年朝廷有先见之明。
          到了战国时代,国家的约束力变得很低,加上粮食不足,打仗更是需要充沛体力,贪嘴的武士们食指大动,开始染指传统美食禁区的肉类食品。
          战场上最好的肉食就是野猪肉。
          在缺少猛兽的日本,熊和野猪就是最凶猛的大动物了。传说中的老虎狮子毕竟是抽象的东西,野猪和熊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猛兽,而野猪又比熊常见,所以野猪就往往成为了猛兽的代名词,所以猪突猛进能和狮子奋迅并列成为形容勇猛的词汇。
          在日语中,猪专指野猪,豚才指家猪。“打猪去”在日本就等同于中国的“打虎去”,如果哪天听说日本古代有个打猪英雄长尾辉熊之类的家伙不要觉得奇怪,在日本人看来,这就和中国的打虎英雄武二郎没多大区别。
          正是因为野猪的勇猛,所以打野猪就成了勇气的象征,许多武士都会喜欢去围猎野猪。打下来的猪不能白打吧,现在在超市里也要几十块一斤,是价值远超过家猪的奢侈食品,武士虽然从小被教育吃什么变什么,可他们脑壳也没有坏掉,知道猪肉好吃。这正应了那句中国古话,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野猪膘肥肉壮,打下一只就有几百斤。这几百斤肉下了锅,再放些萝卜和野菜一起熬煮,足够一只小部队吃的。就是啊,上战场本来就是要去杀人的,还讲什么不杀生不吃肉的?真要有这善心趁早就不要来打仗啊,杀人和杀猪,究竟哪个罪孽更深,稍微想想就能明白。
          打野猪可以表现出武士的勇气,顺便更可以开开荤。一些穷武士如果家里断了粮食,或者来了朋友,都会去山里碰碰运气,打只野猪回来。电视剧《利家与松》里,被剥夺俸禄的前田利家为了招待前来拜访的木下藤吉郞一家,就带着随从进了深山老林子去打野猪,老婆阿松则在窝棚里烧水等肉下锅。后来木下一家带来几条大萝卜,于是大家围着火吃了一顿暖洋洋、香喷喷的猪肉炖萝卜。
          虽然想想在那个没有什么调料的条件下,这一大锅乱炖也未必真的好吃到哪里去,可比起《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主勺做的那一大锅猪肉、牛肉罐头、白菜和粉条的酱油大乱炖肯定是好吃多了。
          只不过,嘴里吃上野猪肉,表面上还要想办法使之合法化。这些贪嘴的人就有了许多约定俗成的暗号,例如野猪肉要叫“山鲸”,马肉叫“樱”,鹿肉叫“红叶”,骗人骗鬼骗老天,傻瓜才会相信。而且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的是,鲸鱼不是鱼,是和猪一样的哺乳动物,就算野猪换了名字叫山鲸,同样还是和四条腿的动物是一家子的。
          高级的武士一般不会屑于吃这种粗糙的野食,但他们有时候也会嘴馋想吃点肉。
          德川家康有一次闲的无聊同家臣们聊天,讨论什么东西最好吃。有人说河豚肉好吃,有人说天鹅肉最好吃,最后家康的小妾阿尾说:“这世界上最好吃的是盐啊~”在场的家臣哈哈大笑,都觉得女人实在是无知。
          第二天,阿尾准备了一桌丰盛宴席,从河豚肉到天鹅肉、鹿肉应有尽有,可是每道菜都没加盐,被邀请的家臣们这才承认盐是这世界上最美味的。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立于统治阶层顶端的德川家康,也没有好好的去执行不禁肉令,当他想吃的时候也一样会随便的去吃肉。


          IP属地:上海来自iPad10楼2013-04-22 21:15
          收起回复
            参与宴会的人听着从唐朝传来,从奈良时代一直到战国时代都没有丝毫变化的单音节雅乐,像小鸡吃米那样一点点的吃着这些昂贵的菜色,感叹赞美宴会主人营造的高雅意境。宴会结束时,宴会上的所有菜色都只有一两小块,全部宴会上所有的菜加在一起,都不够一个正常人两口吃的。宾主满意散场,在场的人们也就是吃个意境,没人会真的吃饱,肚子里都还是空的。
            比起上层贵族来,武士们并不像公卿们那么喜欢追求礼仪,他们在开宴会的时候吃的会相对好些。
            消灭武田家,基本已经获得日本的统治权后,织田信长有感盟友德川家康多年来的全力支持,决定在安土城摆下前所未有的豪华大宴席来招待家康。
            这次前所未有的豪华大宴会,完全突破了三菜一汤的标准,据说从珍贵鱼种到贝类甚至飞禽,共有数十种菜之多——当然每盘菜也还是只有一两小块,还不够一只小鸡吃的。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样的宴会水准刚刚堪比普通官僚的家宴,但在日本已经是空前大宴了。好家伙,一顿饭吃几十种菜,日本人哪见过这大阵仗?要么说织田信长是日本空前绝后第一人呢,能在战国时代吃出这种水平也已经足够显示他的气派了。
            至于这次超豪华宴会的味道如何,想必就不是很好吃了。
            当初织田信长刚打败三好家进入京都时,捉来三好家雇佣的高级厨师给他做菜。为了讨好新主子,厨子使劲浑身解数精心做了一桌菜,贱缩缩等着信长的大加赞赏。不料信长吃了两口就勃然大怒,命令人把这厨子拖出去砍了。
            厨子大惊,忙问信长觉得哪里不好吃,信长怒道:“这破菜水了吧唧的,你蒙俺没见过世面啊!”厨子一听这下心里有了底,忙求信长再让他去做一桌菜,如果再不好吃随便姥爷处置。信长怒火稍息,让厨子去做,不一会儿又一桌子菜上来,信长这回吃了连连叫好,便留下那厨子在了身边。
            后来有人问厨子是如何让信长满意的,厨子说:“第一次做的时候是按照旧主三好家的口味做的。三好家久居京都,口味清淡,所以我第一次是按照京都高级料理的口味做的。信长公是乡下来的,所以吃不过这种味道,我第二次就按照他老家尾张国乡下的口味把味道做的重重的,信长公自然就对了口味了。”
            如此看来,信长的口味也不外乎是大酱大咸,这次的宴会肯定还是照着他的口味烹饪,所以口味自然好不到那里去。
            同时代的中世纪欧洲王室宴会主菜是各种抹着糖浆和各种香料、油汪汪的烤肉,朝鲜的最高宫廷料理则不外乎是人参炖鸡、白菜叶子卷猪肉、明太鱼干、开煲狗肉和各种泡菜,比起中国的豪华宴会,这些所谓的宫廷料理简直就是土财主餐桌上才能摆出来的不入流食品。
            但至少这些宫廷料理还算能吃肉吃到饱。战国时期日本的宫廷料理,哪怕是织田信长这次日本建国以来最豪华的宴会,也都不足以使正常男性吃饱。何况,日本农家的小米饭还可以添饭,这种豪华宴会却只是每人一小碗饭,不但吃完了不能添饭,就是桌上那每盘一两块的小菜,也只能是浅尝即止,更不要说吃饱了。再加上这次信长的豪华宴会最后以负责宴会的明智光秀选的鱼不新鲜不欢而散,与会的德川家康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宅邸里,肯定又吃了不少腌萝卜干小咸鱼充饥。
            伊达政宗也有一个与宴会有关的故事。
            相传在他人生转折点的人取桥合战时,政宗对身边大将鬼庭纲元说:“希望能早日取得天下,到时候我要吃豆腐、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那年政宗只有十八岁,多少还有些稚气未消。
            二十八年后,天下已经被德川家康所得,伊达政宗作为首屈一指的大大名辅佐幕府。在他第五男宗纲的戴冠仪式上,作为宴会主持的鬼庭纲元奉上了豆饭、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政宗此时已经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自己还经常下厨房做菜,他对菜色非常不满,就悄悄对旁边的重臣伊达成实说,今天菜也太简陋了。
            鬼庭纲元听说了,第二天便正装来到伊达政宗面前说,二十八年前您说想吃这个,如今天下太平了,我特地精心给您准备这菜色,您怎么忘记了?政宗哑口无言,只好赶紧道歉。
            虽然说吃豆腐、盐烤沙丁鱼和芋头汤在后来的大大名伊达政宗看来有些简陋了,但在当年他也是陆奥地区的大名,这三道菜至少在当年的他看来,也是很不错的菜色了。由此可见,战国时代一般大名的宴会标准如何。
            相比之下,欧洲和朝鲜王室的粗粝食物比起这些日本宴会上的食物还是不知道要好吃上多少倍了。生在日本,即使是生下就叼着银汤匙的贵族或武士,在饮食方面实在也是够可悲的。


            IP属地:上海来自iPad13楼2013-04-22 21:20
            收起回复
              寿司来了
              同很多食物一样,日本国吃寿司的起源又是和中国有关。
              寿司的主要部分是醋饭,就是用白醋拌过的米饭,寿司的名字就是来自于日语中的“酸”的读音SUSHI,寿司两个字是这读音的汉字标写。过去福建一带的渔民常年出海,为了保证所带的米饭坏掉,就用醋拌一拌,如此就可以起到延缓米饭变质的作用。首先学到这种醋饭做饭的估计还是活跃在福建一带的倭寇,他们后来把这种食物带回了日本,在沿海地区流传。
              当时,日本的渔民经常将一些容易腐败的鱼类切片腌渍起来,以保证长期食用。后来醋饭传入后,有的日本百姓就将腌渍的鱼片和醋饭拌在一起吃,这就成了后来寿司饭的雏形。
              最早的寿司饭也也并不是为了好吃才出现的。
              较早出现的“鲋鮨”是一种很奇怪的食物,最早时就是将鱼、酒糟和盐拌在一起腌制,这种奇怪的组合和快就会产生剧烈的恶臭。但奇怪的是,这种恶臭并非来自食物的腐烂,而是发酵的过程,经过发酵后,这种散发恶臭的食物能够保存半年以上不腐坏。后来有人看到醋饭很易于保存,于是就把醋饭也倒进了“鲋鮨”里,醋饭促进了发酵的过程,在同流合污的发出更加刺鼻的恶臭的同时,也促进发酵,使食物的保存时间更长。后来,有人在食用的时候,发现起到发酵作用的醋饭变的很好吃,索性加大醋饭的量,使之醋饭从发酵配料变成了主要部分,终于产生了寿司饭。
              寿司,或者说醋饭在战国时代流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米饭可以长期携带不至于腐坏。当时领主们的军队出战时带的军粮都要捏成饭团的形状,以方便携带。这些饭团捏好后经常要保证能保存十天半个月,以使士兵能够从容食用,这样醋饭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只要在将煮熟的米饭用醋拌好再捏成饭团,就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这种醋饭饭团在战国时期受到了各势力广大官兵的一致欢迎。
              后来,随着城下町的逐渐发展,町人文化发展起来。随着军队在全国流行开来的醋饭被一些制作小吃的人相中,开始琢磨着如何将之变成风味小吃。后来有人制作了木头的模子,在里面分割成一格一格的,这样把拌好的醋饭放在里面一压,就成了许多只够人一口吃掉的小方块,这就是最早的寿司了。
              这种原始的寿司还没有和鱼肉结合起来,但在当时也是流行一时,后来甚至也被武士所喜爱,到了江户时期,甚至连将军都开始吃压模寿司,甚至指定了江户的一家压模寿司店专门提供御用寿司。
              真正的手握寿司要到江户时代才会正式登场,但是早在战国时代,将腌渍过的鱼肉片同压模寿司块一起吃掉已经有人在尝试。不过他们当时的吃法可能同我们现在就着咸菜吃馒头差不多,吃一块寿司,再往嘴里塞一条鱼片。后来可能有人在吃的时候突发奇想,将鱼片索性放在寿司饭上一起吃,没想这种图省事的法子居然使寿司异常好吃,于是后来就出来了将鱼片放寿司上一起吃的现代寿司。
              食用寿司时使用的绿芥末也是很早就出现了,不过刚开始时它还并非是调味料,人们在腌渍鱼类的时候怕鱼肉腐坏,于是就在鱼肉里加了许多绿芥末来作为防腐剂。后来吃腌鱼的人们习惯了绿芥末的辛辣气味,反而觉得这东西的味道不错,于是就将它上升到了调味料的地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正是将醋饭和芥末腌鱼一起吃,所以才形成了后来吃寿司必加绿芥末的习俗。
              寿司的另一种手卷寿司,出现的就更是奇怪了。之所以会把醋饭和蔬菜鱼肉卷在海苔里吃,目的和用海苔包饭团一样,就是为了不把手弄脏。
              为什么吃个小吃还要怕把手弄脏呢?因为最初吃手卷寿司的人只能腾出一只手来拿着吃,另一只手要拿色子!最早的手卷寿司,就是为了方便赌坊的赌棍们边赌博边吃才出现的。试想,要是他们赌博时吃的是手握寿司,吃完弄的手上黏黏的,还掉一桌子米粒,又怎么能去认真赌博呢?
              最初出现的手卷寿司只有把干胡萝条等蔬菜卷起来的"干瓢卷",后来在进入赌坊后,大约是为了适应这些高消费团体,(赌客们绝对是真正的高消费团体,一夜之间能把老婆孩子房子全输光,吃俩个寿司又算的了什么)于是就把原来只有手握寿司才会加的鱼贝等高级肉类也塞了手卷寿司里。这种高级手卷寿司在当时被称为“铁火卷”,这就是因为当时的赌客被称为“铁火打”,他们吃的手卷寿司也就成了“铁火卷”。
              随着时代发展,寿司逐渐从军粮食变成了街头小吃,又从街头小吃变成了高级食品,古代的高级寿司店里,寿司的售价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钱一个的天价。如果不是回转寿司的出现,寿司只怕到现在还无法回归民间,只会作为高级食品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还是后话,战国时代最初的寿司雏形只是小号的醋饭饭团,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了压模寿司,而寿司的真正成型则要到江户中期。贫穷的战国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寿司还远未出现


              IP属地:上海来自iPad14楼2013-04-22 21:24
              回复
                寿司俨然已成为日本当代的文化符号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4-22 21:26
                收起回复
                  在中国,关东煮似乎染有垃圾食品的色彩?是我一个人觉得么?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3-04-22 21:33
                  收起回复
                    非常喜欢喝茶的天落正打算建造自己的茶室,有意捐款者请私信我w~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3-04-22 21:38
                    收起回复
                      战国中期,耶稣会圣徒圣方济乘船来到日本传教。当时,大内家和海外交往比较多,为了讨好大内家当主大内义隆,圣方济献上葡萄酒一瓶,这是有记载的日本人第一次得到葡萄酒。
                      葡萄酒和铁炮(火枪)在当时是新事物的代名词,每个自以为很前卫的大名都会喝葡萄酒玩火枪,以标新立异。九州的大名最早接触葡萄酒和铁炮的,可真正会喝葡萄酒,玩的好铁炮的,却是被时人当做是尾张乡下农民的织田信长。
                      信长不但自己好喝葡萄酒,还让盟友德川家康也喝,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里,信长将装满葡萄酒的酒杯递给家康,说:“这是南蛮酒,颜色像血,味道却是酒。”
                      其实日本不但产葡萄,而且漫山遍野都是野葡萄,甚至闹饥荒的农民都会上山摘葡萄充饥。可是,日本人就是想不到用葡萄酿酒,他们宁可浪费珍贵的大米去造酒。所以,完全靠进口的葡萄酒非常昂贵,即便大名也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对瓶吹到底,喝这酒真是与喝金子没什么区别。
                      继承织田信长天下人位置的丰臣秀吉也继承了好喝葡萄酒的习惯,不但平时经常喝,在征服九州岛津家后也要跑到附近的葡萄牙船上大喝特喝。他的侧近重臣石田三成在一次同伊达政宗、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等人的茶会后,得意洋洋的拿出一大瓶葡萄酒和大家分享。这几位在场的大名领地加在一起,有将近两百万石之多,三成在这些大地主面前拿出葡萄酒来炫耀,可见葡萄酒即使在战国末期也依旧是稀罕物。
                      后来到了江户初期,德川幕府开始搞闭关锁国,洋人和葡萄酒都被赶出日本,日本人继续喝他们的米酒,直到明治维新前,到底没用日本的葡萄酿出日本的葡萄酒来。


                      IP属地:上海来自iPad25楼2013-04-22 21:42
                      回复
                        ”waitress,请帮我开一瓶Great Wall”—高贵冷艳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3-04-22 21:46
                        收起回复
                          以上算是发完了,说实话有这么多篇目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希望不要遭致太长不看的下场。恩…只是希望各位在车上(不是驾驶员的话)或者马桶上有东西打发时间罢了,如果能勃君一笑或者也和我一样感到有趣的话,天落也会很开心呢w。


                          IP属地:上海来自iPad27楼2013-04-22 2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