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吧 关注:35,706贴子:1,474,554

回复:来自天涯法律专业人士“玫瑰成灰”深入解读剖析“孙维声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776楼2013-05-05 10:03
回复

    核武老人魏世杰很给力^^大家多关注关注


    778楼2013-05-05 10:48
    回复


      779楼2013-05-05 10:49
      回复
        《清华校报探访朱令:父母年迈担心无法照顾女儿》
        2013年5月6日08:47时代报
        http://sh.sina.com.cn/news/g/2013-05-06/084745963.html
        100%伤残、全身瘫痪、双目近乎失明、大脑迟钝、100公斤的体重、基本语言能力丧失。19年过去,当初那个会弹古琴、擅长游泳,一脸阳光的清华大学女生朱令,已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但朱令父亲吴承之说:所幸,她仍然活着。
          □据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父母:希望女儿活得再有尊严一些
          朱令的家在北京东南二环的一幢住宅楼里。略显昏暗的屋子还和19年前一模一样。黑色的皮沙发已经满是补丁,天花板上能看到石灰剥落的痕迹。
          这几天,朱令的感冒令两位老人异常紧张。他们不再愿意请护工,觉得没有人能比自己把朱令照顾得更好。每天清晨五六点,吴承之和妻子朱明新醒来,等待他们的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天早晨:用雾化器、咳痰仪帮助女儿咳清痰液,以便她呼吸;准备好流食喂她吃饭;给患有糖尿病的她打胰岛素。
          午饭前,朱明新托着朱令的身体,已经72岁的吴承之躬着身子架起朱令的双臂,一点一点地把她挪到用于训练站立的康复机上。最开始,身体变形的朱令,必须在父母共同的帮助下才能完成5个动作。“她做完就一头汗,我也一头汗。但她很坚强,从5个、10个、30个,现在每天做4次,每次能做60个。”
          晚上,朱令睡下之后,吴承之就等在她的身边。一旦朱令要便溺,她便会摇病床的扶手发出声响,吴承之就会帮助她。再睡下就是凌晨1点。
          没有人知道,为何上天给这个家庭太多的厄运和苦难。两个出色的女儿先后在1987年和1992年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大女儿吴今在考入大学后第二年的一个周末与同学春游时失踪,3天后在一个悬崖下找到了她的尸体。
          也正是因为大女儿的遭遇,吴承之才会在1994年朱令想与同学一起出游时,提出自己带着她去杭州。没有人会想到,这竟然是最后一次父女同游。
          这19年,吴承之从未想过要放弃朱令。已“经没什么期待了。就想着,她能不能再好一点,再好一点?”朱令病重时,夫妇俩唯一的希望是她活下去。待到病情好转,他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活得再有尊严一些。
          同学:19年来没有离开过她的身边
          朱令家不大客厅里放满了同学、朋友送来的东西。吴承之说:“朱令活到现在,最主要靠的是她自己(的毅力)和同学的帮助”。“一个年轻的女孩正在死去,医生没办法确定她的病因,我们需要得到你的帮助。”1995年4月10日,朱令的高中同学贝志诚向世界发出了关于此事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正是这封邮件使朱令成为首位利用互联网向全球寻求拯救的病人。贝志诚前后总共收到了约3000封回信,“其中有60%认为朱令是铊中毒”。
          朱令发病50天后,人们才找到能够解毒的普鲁士蓝。一个月后朱令体内的铊含量降为零,中毒症状消失。然而,因为延误了治疗时间,毒物已经侵害到了她的大脑神经、视觉神经和四肢神经,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从寻找解药,到寻找真相、维持她的生命,朱令中毒后的19年来,她的同学们没有离开这个他们眼中的“完美女孩”。
          2003年朱令的同学童宇峰去看望朱令的时候,“她已经恢复了很多旧时记忆。”2004年他写下了《广陵一曲从此散》一文来怀念这位曾在北京音乐厅独奏《广陵散》的同窗。
          就在这一年3月,帮助朱令基金会在美国加州注册成立。基金会以帮助朱令以及她的家庭为主要目的,最主要的成员就是朱令的同学和清华民乐队的队友。基金会收到的捐款通过清华北美教育基金会转给朱令家庭,全部全部捐款用于朱令的治疗和康复。
        近几年,吴承之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如果自己和妻子再没有能力照顾朱令,她会怎么样?
        “再能够坚持10年,已经算是奇迹了。如果我们走了,她可能也……”吴承之没再说下去。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07楼2013-05-06 10:59
        回复
          《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
          2013年05月06日 08:52:48 来源: 新华舆情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yuqing/2013-05/06/c_124666293.htm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
          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
          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
          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
          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朱令案到目前为止十九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案子卡在哪里?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网民“野水横木”说,朱令案凶手没有伏法,对公众心理伤害大。投毒不声不响进行,谁都可能中招。
          更何况现在的毒如果控制好量,可以让人数月后死亡,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这让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所以凶手必须抓出来。
          这起恶性案件,赤裸裸展示了权贵的车轮如何碾过花季少女,让小民们心寒。
          还有舆论认为,对于司法来说,这确是悲哀的。
          沉寂已久的案件,并不是因为破获而被再度关注,而是因另一起惊世骇俗的大学生投毒案而牵出,是对司法机构无能的一种讽刺。
          只有真相还给公众,司法公信才能建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1楼2013-05-06 11:04
          回复
            新华网: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
            2013年05月06日11:10 新华网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06/111027037752.shtml


            814楼2013-05-06 11:24
            回复
               公安部回复政协委员“此案已结”
                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谁是投毒者”一直是舆论焦点,然而19年来,投毒案始终悬而未破。
                昨日,朱令父亲吴承之称,这些年中,虽不断追问,但公安部门的回复一直都是“正在调查中”。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看到了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一份政协提案的回复函(2007年9月17日发)。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曾有政协委员上交有关朱令的提案,希望抓紧破案并妥善处理。
                复函中称,经警方工作,排除了朱令自杀和误食铊盐的可能性,基本确认系人为投毒所致,但由于事发两个月后才报案,证据已经灭失,案件终未侦破。
                复函中称,1997年10月23日,北京市政法委组织召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三长会议”。会议认为,鉴于直接证据不足,案件继续侦查难度大……经市公安局将办理情况逐级上报,1998年8月25日,市局文保处结办此案,并妥善答复了当事人家属。
                “没有人告诉过我这个案子早就结了,如果不是看到白纸黑字,可能到现在还被蒙在鼓里。”吴承之说。
                申请案件信息公开被拒绝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5月12日,吴承之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要求公开朱令急性铊中毒案侦破过程和结果的申请,并于当日被受理。
                当年5月30日,市公安局以“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为由,对此申请发出“政府信息不予公开告知书”。
                吴承之认为,作为朱令家属,他们有对案件情况的知情权。但此后,他们行政复议要求亦未获得支持。
                吴承之称,他们并不愿为此而放弃,“我无法了解不予公开的原因,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争取案件侦破和结果的信息公开,是我们现在最大的心愿。”
                “说不清我们是怎么挺过来的,也许是因为朱令的不放弃,或是对追求事件结果的执着。”吴承之说。
                今年4月17日,在“帮助朱令基金会(海外)”的指导下,朱令之母朱明新开通了网银,当晚,她告知基金会工作人员,“办好网银后,收到太多汇款短信,现已汇入13.7万余元。有这么多善良,好心人关心帮助我们,很感动,谢谢大家!”
                追访
                “等待真相水落石出”

                “去去醉吟高卧,独唱何须和。笑骂由人。”前日中午11时,一个曾被朱令同寝室同学使用过的论坛ID在“天涯论坛”中发出新帖,帖子中称,“这么多年,和很多人一样,等待真相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截至昨日22时30分,此帖点击量超过91万次,回复近万条。
                据此前媒体报道称,该论坛ID曾在朱令铊中毒事件发生后,先后两次发布关于此事件的声明,此ID为朱令同寝同学孙某使用,孙某家人确认,该ID确为女儿所用。
                在事件声明中,孙某回忆,“1997年4月2日,在即将毕业的前夕,我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我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在审讯了她之后,公安机关于当年四五月间找她的舍友们了解情况。
                昨日,新京报记者未能联系上曾使用过该ID的孙某。
                讲述
                点头、摇头间的相互守望

                朱令的家,白绿相间的地板革,斑驳掉漆的老式茶几,打着补丁的皮沙发,显出这房子的经历。19年前,朱令出现中毒症状时,这套房子还是新居。
                朱令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年轻和活力,她几近植物人,很难讲话,生活中与父母绝大部分交流,都是点头、摇头。
                “这几天她又感冒了,对肺部影响很大,不好让你们去她的房间探望。”吴承之说,2011年,也是一场感冒,让她在医院ICU病房住了10个月,花费60多万元。
                2011年那场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她的气管被切开,气管气口至今没拿掉。
                窗台上,是朋友送来的蝴蝶兰,花正绽放,但朱令已看不到花开,铊毒的并发症严重影响到她的视神经。
                每天清晨,朱令醒来之时就是夫妇俩的起床时间。扶起女儿,第一件事是给她清理气管:雾化、清痰、洗肺,然后注入胰岛素,再一勺勺喂早餐。
                康复锻炼,朱令做屈膝半蹲动作需要三人合力,吴承之站在前方,和轮椅上的女儿互相顶住膝盖,母亲朱明新则在后方托腰保护。“她的小腿瘦得像根棍子。”
                “最近比以前强多了,刚从医院回来时一个都做不了,现在最多能做60多下了。”这让吴承之欣喜。
                “快20年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惦记着朱令。”朱令父亲吴承之感慨道。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8楼2013-05-06 15:01
              回复

                  朱令事件时间表

                  ●1973年11月 朱令生于北京。1992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专业。
                  ●1994年12月8日 朱令开始大把掉头发。其后三天,腹痛加剧。
                  ●1995年约3月 朱令中毒后昏迷多日,几近植物人。
                  ●1995年3月 学校出示学生接触化学药品的清单,肯定朱令并无铊盐接触史。此事被记入病历。
                  ●1995年4月10日朱令病症被同学翻译成英文,发到互联网紧急求助。一周内,世界各地的医生、专家的回邮达1500封。统计结果是,30%的回复认为病人是“铊”中毒。
                  ●1995年4月28日协和医院用普鲁士蓝化学剂排毒,一个月后朱令体内铊含量基本排除,中毒症状消失,而严重的后遗症将和她相伴终生。
                  ●1995年4月28日北京职业病防治所实验室负责人陈震阳确定,朱令是铊中毒,且体内铊超过致死量。陈震阳认为,如此大的剂量不是自杀,就是他杀,且凶手肯定是两次投毒。
                  ●1995年4月底协和医院认为朱令是二次中毒。同年5月7日,北京市公安局14处和清华大学派出所受命立案。
                  ●1995年5月 朱令经治疗后得救。但肌体严重受损,并因输血感染丙型肝炎,此后生活不能自理。
                  ●1997年4月2日毕业前夕,朱令同宿舍同学孙某突然被公安局14处从实验室带走讯问,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要求孙某在印有“犯罪嫌疑人”字样的纸上签名。公安局14处连续突击审问她8小时。(新京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19楼2013-05-06 15:01
                回复
                  东四郎:@解放日报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
                  1、朱令案悬而未决究竟是何原因?
                  2、警方掌握了哪些证据?
                  3、案子卡在哪?
                  4、警方"只剩一层窗户纸"的表态是否属实,指向哪个嫌疑人?
                  5、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为何搪塞、不告知?
                  6、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指的是什么?
                  7、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820楼2013-05-06 15:05
                  回复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有哪些证据 案子卡在哪里
                    2013年05月06日 11:21
                    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society/1/detail_2013_05/06/24974177_0.shtml

                    朱令之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现场照片。(网络截图)
                    原题: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
                    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
                    朱令案到目前为止十九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
                    案子卡在哪里?
                    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网民“野水横木”说,朱令案凶手没有伏法,对公众心理伤害大。投毒不声不响进行,谁都可能中招。更何况现在的毒如果控制好量,可以让人数月后死亡,制造自然死亡的假象。这让很多人没有安全感。所以凶手必须抓出来。这起恶性案件,赤裸裸展示了权贵的车轮如何碾过花季少女,让小民们心寒。
                    还有舆论认为,对于司法来说,这确是悲哀的。沉寂已久的案件,并不是因为破获而被再度关注,而是因另一起惊世骇俗的大学生投毒案(编者注:复旦研究生黄洋遭投毒致死案)而牵出,是对司法机构无能的一种讽刺。只有真相还给公众,司法公信才能建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3楼2013-05-06 15:33
                    回复
                      40岁朱令记忆仍停留在中毒之前 自称今年23岁
                      2013年05月06日 12:18
                      来源:齐鲁晚报 http://news.ifeng.com/society/2/detail_2013_05/06/24975805_0.shtml
                      原标题:朱令案背后——那些守护“伤疤”的人

                      说起女儿的遭遇,朱令的父亲反而很平静。
                      文/片 本报深度记者 刘志浩
                      4月16日的复旦大学投毒案再一次将19年前清华大学那桩离奇的“朱令铊中毒”事件拉入公众视野。
                      其实19年来,诸多对朱令案的关注一直未曾离去。朱令案已经成为一道伤疤,如果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结果,不同时期的人们,总会因为某种原因将它揭开,尽管这样会很疼……
                      活着——
                      未经过滤的空气
                      隐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
                      “不要直接进去,先换鞋!”辗转来到方庄朱令家门外,30多岁的志愿者王华并没有让齐鲁晚报记者直接进去,完成“换消毒鞋套”和“洗手”两道程序,才能跨进吴家狭小的里屋。
                      这样是为了避免朱令被外面带入的细菌感染。
                      最里面的屋子里,喉管被切开的朱令躺在床上。她不能像常人一样用鼻子呼吸,未经过滤的空气,对于她来说,既是维系生命的必需,同时又隐藏着足以致命的威胁。
                      对于逝去的时光,1973年11月24日出生的朱令似乎毫无记忆。她还停留在中毒发生之前,如果问她多大年纪了,她会吃力回答:23岁。
                      大剂量铊中毒的后遗症之一便是膈肌麻痹,右肺严重萎缩,直接后果导致现在的朱令呼吸功能虚弱。
                      “她这边的肺缩得只剩下拳头大小了。”昏暗的小屋内,朱令72岁的父亲吴承之将右手放在自己的肺部位置“熟练”比划着,语气中并未带太多情绪。

                      母亲朱明新在屋里默默看护着朱令,“得及时吸痰,不然憋时间长了会有危险。”
                      志愿者王华很多年之前就知道朱令的案子,直到2011年,在英国做访问学者的她,偶然从刚认识的一个大学教师那里才得知朱令家的地址。
                      回国后,她很快找到朱令家,“可能是之前看她的报道太多,第一次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顺理成章地,王华成为帮助朱令的志愿者之一。
                      平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朱令家帮着两个年过七旬的老人照顾朱令,同时还负责联络国内热心的网友们,回应他们提出的看望朱令或往吴家寄送东西的愿望。
                      王华的另一个任务是和海外的“帮助朱令基金会”联系,定期汇总国内外的捐款。
                      “两年前的一个小感冒就花去了60万元。”作为现在与吴家最为亲近的人之一,王华深知钱对于朱令的意义:日常护理,可能出现的疾病的治疗,以后可能送往的护理中心,无论哪一项,没有巨额的费用支撑,都难以完成。
                      尽管朱令的同班同学童宇峰2004在美国成立了“帮助朱令基金会”,并在海外华人中有一定影响,但这些年来收到的捐款非常有限。“从2004年到2013年,10年间有10万美元左右。”王华拿出一个本子,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说。她也会不定期汇总国内捐款,并进行公开。
                      近期给朱令捐款的数额有了明显的增长,原因很明显,复旦大学投毒案重新唤醒了人们对尚无结果的朱令案的关注,这让王华感觉很欣慰。
                      对于此次媒体的介入,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一方面或许能推动朱令案情,另一方面更为现实的是,募集足够多的钱。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24楼2013-05-06 15:37
                      回复
                        朱令同学为其在美设帮助基金 10年获捐10万美元
                        齐鲁晚报[微博]刘志浩2013-05-06 15:12
                        http://news.qq.com/a/20130506/001010.htm


                        826楼2013-05-06 16:02
                        回复
                          凤凰网的朱令铊中毒案专题区:http://news.ifeng.com/society/special/zhuling/


                          828楼2013-05-06 16:14
                          回复

                            2013.05.06 央视电台访问朱妈妈文字版


                            842楼2013-05-06 17:43
                            回复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19年未破案有无权力干涉?
                              来自中华网: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30507/17817202.html
                              复旦投毒案让清华朱令案被再度关注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
                              19年悬而未决,案子卡在哪里
                              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将真相还给公众
                              复旦投毒案让清华朱令案被再度关注

                              新华网七问朱令案:
                              新华网昨日刊文称,复旦研究生投毒案让沉寂已久的清华大学朱令案再度成为坊间的热门话题。1994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离奇发病,被证实为稀有的“铊中毒”,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
                              近20年来,有关“谁是凶手”的各种猜测和传说,坊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尤其是朱令的室友孙维,一直被认为是主要嫌疑人。今年4月18日,在复旦投毒案的风口浪尖上,孙维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以法。”这一言论再加上其不普通的家庭背景,加剧了种种传言的散播。随后,此案也引起陈坤、姚晨、范冰冰、李冰冰、水木年华卢庚戌等明星的注意,他们纷纷转发微博试图让网民更多关注朱令案,也希望网民能够捐款帮助朱令。
                              近20年来面对此案的种种传言,甚至是直指司法不公的传言,警方并没有及时予以澄清。目前这种“全民福尔摩斯”式的以讹传讹,无论对于受害者朱令,还是“嫌疑人”孙某,都是不公平的。
                              舆论认为警方有责任、有义务向公众澄清并及时回应:
                              1.朱令案到目前为止19年悬而未决的局面,究竟是何原因?
                              2.警方当时掌握了哪些证据?
                              3.案子卡在哪里?
                              4.当初警方那些“只剩一层窗户纸了”的表态是否属实,又指向哪个嫌疑人?
                              5.对朱令家属的询问乃至申请信息公开,究竟为何搪塞、不予告知?
                              6.玄之又玄的所谓“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情形”具体指的是什么?
                              7.特别是公众质疑的,当年本案有没有受到权力的不正当“干涉”?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82楼2013-05-07 1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