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有卿吧 关注:14贴子:1,301
  • 3回复贴,共1

【苏门有卿】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4-08 00:36回复
    本楼层 关注 悟道修身 吾日三省 古文化学习


    2楼2013-04-08 00:37
    回复
      大音希声” 一语来源于《老子》第四十一章,其全文为: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勤奋去实行;中士听了道,将疑而将信;下士听了道,反加以讥笑——不被他们笑,不成其为道。古话说得好:光明的道好像暗昧,前进的道好像后退,平坦的道好像崎岖;高尚的德好像河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强的德好像懦弱,充实的德好像空虚;最洁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
      [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大的象没有形象。] 大道隐匿,没有名称,却唯有道善于始生万物,又善于去完成。

      《老子》在此处列举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五种现象来说明道的无为境界。即最白的好像污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音声,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象。
      《老子》认为音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一类是世俗的非自然的音乐。无为的自然的音乐为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虽然是动听的,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宜提倡。
      笔者认为,“大音希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最美的音乐是无声之乐,也就是:无形无声,听不见,闻不到,却是一切有声之乐之源,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二是,《老子》以“大音”来排斥和其相对的“五音”,以无声之乐来排斥有声之乐,以达到取消一切有声之乐的目的也是可以看到的。三是“大音希声”提出的追求自然的思想,也是有助于音乐的自由发展。
      综合老子全书的思想,可以看出老子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是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就是关于矛盾双方独立统一的相互转化。老子说过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对我们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有帮助。
      “无声”、“无形”本来是虚空的东西,谈不上“大音”、“大象”。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应是大音若无声,大象若无形。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大音”、“大象”至少有一个负载它们的实体,才能显示其“大”。
      既然“大象无形”、“道隐无名”、“道可道非常道”,人又如何能够知“道”呢?老子本“道法自然”的思路,建议人们以自然中的事例来理解这种隐藏无名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大量地描述自然(包括“社会”)中的“事例”来道破天机,比如为了澄清万物生于“有生于无”的道理,老子描述了“车毂”、“容器”、“房子”等自然“事例”:“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当老子说有了车的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时;当老子说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时,老子所描述的这些“事例”皆有助于人们对于“无形”、“无名”之道的领会。无形之“象”(或“道”)无法直接道说,“象”与“道”就有通过“某事某物像什么”(事例)的方式来获得显现。虽“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却可以经由“事例”领悟“道”之存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4-08 00:38
      回复
        诸葛亮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是这样进行修炼的:(夫君子之行)
          他们以静心反思警醒来使自己尽善尽美。(静以修身)
         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俭以养德)
          除了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志向明确清晰、坚定不移。(非淡泊无以明志)
          除了平和清静,安定安宁,没有其他办法能够使自己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非宁静无以致远)
          要想学得真知,必须生活安定,使身心在宁静中专心研究探讨。(夫学须静也)
          人们的才能必须从不断的学习之中积累。(才须学也)
          除了下苦功学习,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增长、广博与发扬。(非学无以广才)
          除了意志坚定不移,没有其它办法能够使自己的学业有所进、有所成。(非志无以成学)
          贪图享乐、怠惰散漫就不能够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发奋向上。(淫慢则不能励精)  轻险冒进、妄为急躁就不能够陶冶生性使品德节操高尚。(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年华虚度,任随岁月而流逝,意志一天天任随时间而消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就会像衰老的树叶般一片片凋落成灰,变成无用之人,(遂成枯落)
          这样的人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大多不能够融入于社会,(多不接世)
          只能够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穷家破舍之中,空虚叹息,(悲守穷庐)
          等到将来那时知道要悔过、改过,却怎么也来不及了。(将复何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04-09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