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见一条爆炸性新闻:复旦研发新型水锂电池:充电10秒 能跑400公里http://auto.sohu.com/20130314/n368836340.shtml该新闻很快就在国内各大网站转载。其内容之荒谬被广大理科WSN嘲笑,尤其是在MITBBS上成为了笑料。我想也许是记者本人误解了教授的文章,于是很好奇的去读了读原文,是发表在Nature旗下新刊Scientific Reports(open access)上。http://www.nature.com/srep/2013/130307/srep01401/full/srep01401.html文
章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用选择性透过Li离子的两层聚合物膜把金属锂和水溶液隔离开,于是取得了各种超越其他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可惜文章最大的笑点也在这里:
这两层聚合物膜的离子电导率非常之低。我算了一下,根据膜的厚度和其锂离子电导率,考虑锂片的面积,这两层膜的总电阻有1750欧姆。相当于这个锂电池的
内阻有至少1750欧姆,而目前市场上的锂电池内阻是在毫欧姆的级别。作者似乎很小心的避开了这一问题。但在图3b中,用来展示电池的电化
学可逆性的关键数据,循环伏安的扫描速率居然是0.1毫伏每秒。而一般电化学反应通常的扫描速率是50-100毫伏每秒。由此可见锂电极表面聚合物膜的电
阻严重影响了其充放电的速率。而且全文多处提到电池的能量密度,能量效率,却只字不提功率密度。为啥?内阻这么大,怎么输出功率?不客气的说,这个锂电池体系基本上就是展示“忽悠无底线”这一在国内学界不断被证实的理念。
章最大的创新点在于用选择性透过Li离子的两层聚合物膜把金属锂和水溶液隔离开,于是取得了各种超越其他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可惜文章最大的笑点也在这里:
这两层聚合物膜的离子电导率非常之低。我算了一下,根据膜的厚度和其锂离子电导率,考虑锂片的面积,这两层膜的总电阻有1750欧姆。相当于这个锂电池的
内阻有至少1750欧姆,而目前市场上的锂电池内阻是在毫欧姆的级别。作者似乎很小心的避开了这一问题。但在图3b中,用来展示电池的电化
学可逆性的关键数据,循环伏安的扫描速率居然是0.1毫伏每秒。而一般电化学反应通常的扫描速率是50-100毫伏每秒。由此可见锂电极表面聚合物膜的电
阻严重影响了其充放电的速率。而且全文多处提到电池的能量密度,能量效率,却只字不提功率密度。为啥?内阻这么大,怎么输出功率?不客气的说,这个锂电池体系基本上就是展示“忽悠无底线”这一在国内学界不断被证实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