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吧,4月4号上海站,几首歌的歌词我没有看过或不记得了,所以当狼叔唱快歌时,目光投向我这边,我就会下意识地闪躲,很尴尬;他唱慢歌紧闭着眼时,我愣愣地望着他,只祈求可以捕捉到一点超言语的情感共鸣……身临现场才发现,旋律真的不是重点,只有歌词本身决定着融入抑或游离……这场渴望多年的live,竟以无限放大了我心中的空洞而告终……后来冷静地分析了一下,最初喜欢泪,只因为自己是个旋律党+诗歌爱好者(谢谢
@cn_夜瞳 T T),是泪煽动了自己的浪漫情怀……肯掏钱去看现场,是出于对狼叔个人魅力的深深折服,想一睹真人风采【结果握到了手!
还是希望发展成一名死忠粉的,所以一直嚷嚷着要学德语,至今半吊子……
看到有吧友们在讨论日本市场,忍不住也想发表个人意见。日本向西方学习文化虽然比我们早好几代了,但他们一切学习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自己民族的兴盛,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异国次文化的日本变体。这一点比中国拉美东欧什么的要实用和功利很多。虽然一般的日本乐迷不会联想到这种层面,但高级乐迷(大概就是铁杆的意思)在艺人和普通乐迷中间扮演的纽带角色太重要了。就像没有很多泪迷前辈的传播,泪就不会有一大批对其有较多了解的中国乐迷,门票不可能买这么好……日本的问题应该就出在高级乐迷身上。
哥特文化之类的,我不是很了解,所以就谈不上兴趣……而且我觉得泪的审美价值不局限于哥特,每个喜欢他们的人都是各取所需,还真难以用集体性格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