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电视剧《赵氏孤儿案》终于在千呼万唤声中登上了中央一套的荧屏,让一个留传了千古的历史故事重新展现在现代人眼前。对于这个一个耳熟能详,既有历史典籍记载(《左传》、《史记·赵世家》),也有民间传说,被元代杂剧家纪君祥编成杂剧,在杂剧的基础上先后被改编成京剧、秦腔、越剧、话剧等戏剧形式,现代更有电影版《赵氏孤儿》等艺术形式来诠释的故事,如何能把赵氏孤儿这个历史故事中的主题――忠义二字完美诠释,对于观众来说,比知道故事的结局(当然这个结局两千多年前就已明了)更令人好奇和期待。
“忠”字的字典解释:赤诚无私、诚心尽力。
“义”字的字典解释有点复杂,但与忠字连在一起,可解释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合乎正义或公益的(行为)……。
看了两个字的字意解释,似乎可以把“忠义”理解为在赤诚无私、诚信高尚的思想下能为了公正合宜的道理付出行动的行为,“忠义之士”即是付出忠义之举的人,说白了是不是可以把他们称为既是思想者,又是行动派。然而,我以为一个人的忠义之举绝非只源自人之本性,而是在周围的仁义之人,仁义之事的影响下潜移默化而来的。秀波说“赵氏孤儿案”是一个家事遇上国事的故事,所以,我非常期待电视剧《赵氏孤儿案》以怎样抽丝剥茧之形式诠释这样一个大而有形,深入人心的主题的。
最后,有一点要申明,楼主博人眼球地起了个有点“煸情”的题目(真是脑子搭错弦了,正在深深愧责中),实则此楼非剧评楼,只能算楼主在观剧之后记录观剧感受的心情日记,权当是自言自语,自己和自己对话,只想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这一秒的感受。如果偶有看官路过,看到楼主的一没文采,二没见识,甚至逻辑有点混乱的不知是什么文体的的“散”文,一定别被吓着(预防针提前打过的说)。
楼主就是一个行动迟缓却又想吃葡萄的蜗牛,一生都想走在一条有方向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