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说到北京话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儿化韵”,究竟跟满族人从本民族母语向汉语转变阶段的哪些具体因素有关,目前在学术看法上莫衷一是。笔者同意这样的意见,即“儿化”现象在汉语自身传承过程中先已有之,不过它只是在汉语北方方言的某些区域内少量闪现,还构不成一项重要的汉语语音现象。满族人在起初学说汉语北京话的时候,这个“儿化”音也是不大发得好的(他们常常把“r”音读成“l”音,①)那是受到满族母语的发音习惯影响所致。然而,满族人对于不同民族的语言尤其是语音,有一种超常的敏感度和亲和力,易于学会和掌控他民族语言,也是为世间所清楚认识的。②他们由只讲满语到学说汉语兼操双语,再到基本放弃母语而专操北京汉语方言,进而到异常亲近北京汉语方言并且把此种方言当作一种艺术创造活动的对象物来切磋雕镂,是一个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长久的的过程,大量“儿化韵”的出现,正是在清代中晚期也就是满人们以极高的兴致去拥抱汉语北京方言的时候。满人渐次改操汉语之后,特别是清代晚期,民族上下整体性地投入了为汉语“京腔”再塑金身的工程。
这是个极为不要脸的说法(抱歉我只能这么说,因为如果不痛斥这个家伙那就等于我广大说儿化的北方同胞音同胡语了)。且不说现当代儿化的分布有多广,就是稍微看看明代小说也能发现不胜累举的甚至成堆论筐出现儿音。
顺便说一下,这货再一次将“普通话”和“北京话”的概念偷换,试图给大家一个满语影响了全国的印象。
有次一个浙江诸暨的同学跟我说“你们北方人普通话不好”,原因就是北方人喜欢说儿化音。这家伙刚刚考过普通话资格证,普通话中是没有大量儿音的(甚至可以说没有)
这是个极为不要脸的说法(抱歉我只能这么说,因为如果不痛斥这个家伙那就等于我广大说儿化的北方同胞音同胡语了)。且不说现当代儿化的分布有多广,就是稍微看看明代小说也能发现不胜累举的甚至成堆论筐出现儿音。
顺便说一下,这货再一次将“普通话”和“北京话”的概念偷换,试图给大家一个满语影响了全国的印象。
有次一个浙江诸暨的同学跟我说“你们北方人普通话不好”,原因就是北方人喜欢说儿化音。这家伙刚刚考过普通话资格证,普通话中是没有大量儿音的(甚至可以说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