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齐吧 关注:87贴子:1,782
  • 0回复贴,共1

蜀汉最后一面旗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的中学生如果要他们说出三国鼎立的
三方名称,大凡会答:魏、蜀、吴。这个答案历史
老师也多半会认
可,然而,如果叫诸葛亮来回答,他绝对不会
说:魏、蜀、吴,而肯定会说:汉、魏、吴。
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废汉献帝自
立。传闻汉献帝已被害,次年四月,刘备便在成
都宣布接
过了汉室的旗帜,做皇帝了。他作文告天地
称:“备畏天明命,又惧汉祚将湮于地,谨择元
日,与百僚登
台,受皇帝玺绶。”可见他自认为是承袭汉祚,
而并非另立新朝,称他是开国之君,他恐怕还要
不高兴呢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蜀汉军旗上的“蜀”字显
然是违背历史的。据史传,三国时作战的旗帜主
要是以
颜色为标志或配有图腾图案,以字大书于旗上则
要在南宋时始才有见。而即使书字,蜀汉军旗上
也当书“
汉”而不书“蜀”。“蜀”是魏国对它的蔑称,如魏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诏书称:“蜀,蕞尔小
国。
”这一称谓就把刘备一方视作割据势力了。后
世,晋代魏兴,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自然要
以魏为正统
,所以晋朝的陈寿修《三国志》不称刘备父子为
皇帝,也不称汉,而以《蜀书》志之。《三国演
义》是以
刘备为正统的,然而称谓上却又不自觉的受了陈
寿《三国志》的影响,称刘备父子为先主、后主
而不称皇
帝。后世以当时的实际情况就是三方割据,也用
不着争谁正统,所以就沿用了魏、蜀、吴的称
谓。
也许在今人的眼里,刘备他们有点阿Q的“精神胜
利法”,然而,在当时“汉”字既是一面旗帜,也
是蜀
汉君臣精神力量之所在。
诸葛亮不仅是冲着刘备这个人而投奔来的,更是
冲着“汉”这面旗帜来的。蜀汉建兴六年(公元
228年)
春,诸葛亮出祁山,围天水;拔冀城,收姜维,
全胜而还。人皆来贺,诸葛亮独愀然不乐地回答
道:“普
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
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
不为愧!
”以诸葛亮之智,他也明知三分之势不可独得,
以攻为守,保全蜀汉就已算不错了,但为了蜀汉
君臣的凝
聚力,对外,他必须大张旗鼓地宣扬光复的事
业,打出这面最后的旗帜。这面旗帜也使他发出
了“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
当然,蜀汉君臣也都是在这面旗帜下汇聚起来,
在这种信念下构筑起他们的牺牲精神的。蜀汉的许多官员
所授的官职都是不能到任的虚职,如并州刺史、
兖州刺史等,而并州、兖州事实上还控制在魏国
之手。然
而,蜀汉的君臣却并没有把它当作驴子面前悬着
的胡萝卜,而是认真地对待这一份官职,很认真
地做着他
们的工作。蜀汉官员的清廉也是魏、吴群臣无法
比拟的,诸葛亮死时仅为子孙留下了八百株桑
树,十五顷
薄田,内无余帛,外无盈财;大将军费袆“雅性
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
车骑,无
异凡人”;大将军姜维,清素节约,宅舍敝薄,
资财无余;车骑将军邓芝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
饥寒,死
之日家无余财;掌军中郎将董和“居官食禄,外
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担石
之财”;
尚书令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尚书令吕义
曾为汉中太守,兼领督农,供继军粮,却治身俭
约。一
部《蜀书》中,这样的清官比比皆事,这怎不引
得后世的百姓向往!这恐怕也是蜀汉政权越来越
赢得后世
人心的缘故。
参考资料:陈华
胜《大江东去·三国志随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2-24 23: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