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阵吧 关注:627贴子:743

【其他】穿越实用手册(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2-16 15:24回复
    一个对架空历史题材很有帮助的资料。
    另外由于这篇东西的科学性,所以他对那些住在周围经常打雷闪电的被穿越,有帮助,看了之后就不会害怕穿越后不知所措了。
    总之,这玩意儿对YY小说作者很有帮助。


    2楼2013-02-16 15:33
    回复
      一、武器篇 弩炮
      可能有人对它不太了解,在我看的一些架空小说里也没有提到,但我想大家看了下面的介绍后一定会明白它的巨大的威力:把50斤的重物抛出300米远,天,如果是50斤的炸丨弹(古代有50斤重的开花弹吗?那得多大的火炮?),就是没有火炮,一般的城池也是只日可下。
      我设想了一种弩炮车,在一辆四轮马车上将一架小型弩炮,车箱里有小型弹丨药库,放小型炸丨弹,乘员四人,其中两个炮手。它可以跟随大军,对进攻或防守提供火力支援。
      弩炮的图片可以在百度里搜到。
      小知识:公元前399年,希腊属下的塞拉古城帮的狄俄尼索斯就面对着强大的嘉太基人的武力威胁。此时,一种让其他努力都黯然失色的武器诞生了——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设计制造了战争史上第一具扭力弹簧弩炮!
      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发明的弩炮首次采用了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弹簧,即利用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扭力做为动力,驱动弩臂带动弓弦抛射弹丸或箭石。
      希腊人设计的弩炮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其前端两侧装有两具扭力弹簧组,每个弹簧组带动一只弩臂,弩臂末端连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纳抛射物的编制网袋。横梁上侧带着燕尾长槽,一个带长导轨的滑块可以沿着长槽前后滑动,滑块的后断装着一套精巧的击发机构。可以方便的琐定和释放弓弦,横梁的末端装有绞盘,使用者可以通过扳动手柄,或者拖曳绳索十滑块移动。当弓弦向后拉开并被击发机构琐定的时,武器就处在待发状态。为了让操作绞盘不至于太费力,在横梁两侧设置了金属齿条,既能让开弓的工作不必一气呵成,有能调节武器的抛射力量,从而获得需要的射程。花圃来金属齿条被圆形棘轮代替,使操作更加简单可靠。为了赋予弩炮灵活的方向和仰角,他们为弩炮设计了可以自由转动的基座,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万象节设计。


      3楼2013-02-16 15:33
      回复
        弩炮具有强大的威力,性能良好的弩炮能够将1塔轮特(古希腊重量单位,约合26公斤)重的石弹抛出300码开外。公元前332年,当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围攻波斯属地加沙城(Gaza)时,防守者就曾使用弩炮反击,一架弩炮发射的长矛甚至穿透了亚历山大的青铜盾牌,刺穿了他华丽的胸甲将他擦伤。弩炮彻底改变了功防双方的力量均衡,他巨大的打击力和精度让人不寒而栗:在公元63年罗马人围攻也路撒冷的战役中,犹太将领约瑟夫回忆说,和自己并肩站在城墙上的一位伙伴,竟然被一枚罗马弩炮发射的弹丸将头颅整个打飞!城里的一名孕妇则被一枚石弹击中,他腹内的胎儿被抛到了100英尺外!罗马人的巨型弩炮可以将400米外的敌人轰的溃不成军,他们发射的长矛可以将两个或三个排成密集队型的敌人一起钉在地上,。除此之外,弩炮的精度也令人叹为观止,他们甚至能够反复命中同一地点,,曾经有过弩炮发射的长矛将前面已经命中的长矛劈成两片的记载。
        公元前399年,希腊属下塞拉古城邦的狄俄尼索斯一世就面临着这样一种艰难境地:迦太基人对他的王国虎视眈眈。面对强敌,狄俄尼索斯知道不能完全指望自己的士兵,因为他们绝对无法匹敌惯战的迦太基人。作为一向以文明自豪的希腊城邦,塞拉古可以仰仗的似乎只有——文明。
        狄俄尼索斯决心放手一搏。他征召了大量本城和邻邦的学者工匠,进行一场大规模的研究,其目的是制造出具有强大威力的新式武器,取得对迦太基人的优势。精明的狄俄尼索斯对整个研究群体进行了缜密的组织规划:学者们和工匠被分成专业小组,各组间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对参加者给与物质和精神奖励,这种今天被普遍采用的组织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番努力之下,许多当时十分新奇的兵器出现了,其中包括带有多层甲板、装备撞锤的战船等等。但是,有一个成果会让其它努力都黯然失色——狄俄尼索斯的工匠们设计了战争史上第一具弩炮!
        毫无疑问,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起,弓弩就在早期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飞蝗般扑向敌阵的箭矢往往给对手造成可怕的伤亡。但随着甲胄的发展和工事筑垒的出现,单兵弓弩的作用被相应削弱。它们无法穿透面覆青铜的盾牌,更无法摧毁砖石砌就的掩体。虽然人们尝试过制造巨型弓弩,但依靠弩臂弹性形变所产生的发射力量已经接近极限,无法赋予弹丸或箭矢更大的威力。狄俄尼索斯发明的弩炮首次采用了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扭力弹簧,即利用两束张紧的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产生的扭力作为动力,驱动弩臂带动弓弦抛射弹丸或箭矢(实际上是长矛)。


        4楼2013-02-16 15:33
        回复
          希腊人设计的弩炮带有坚固的支架,主梁置于支架之上,其前端两侧装有两具扭力弹簧组,每个弹簧组带动一支弩臂,弩臂末端连接弓弦,弓弦正中是容纳投射物的编制网袋。横梁上侧带有燕尾长槽,一个带长导轨的滑块可以沿着长槽前后滑动,滑块的后方装有一套精巧的击发机构,可以方便地锁定和释放弓弦。横梁的末端装有绞盘,操作者可以扳动手柄,通过绳索拖曳滑块移动,当击发机构锁定弓弦并向后拉开后,武器就处于待发状态。为了让操作绞盘不至于太费力,在横梁两侧设置了金属齿条,既能让开弓的工作不必一气呵成,又能调节武器的抛射力量,从而获得需要的射程。后来金属齿条被圆形棘轮所代替,使操作更加简便可靠。希腊人在弩炮的研制方面几乎倾注了全部智慧。为了赋予弩炮灵活的方向和仰角,他们为弩炮设计了可以自由转动的基座,要知道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向节设计!
          弩炮刺激了古代科技的实用化,采用扭力装置代替传统的弩臂结构,是一项了不起的**。越是进一步了解这种强大的武器,就越能了解欧洲的工业化渊源究竟可以追溯到何时何地——许多弩炮被设计成组合结构,可以拆解运输,并在前线快速地组装使用。弩炮的主体结构为木质,要想制作出坚固耐用的产品需要相当的技艺,特别是两组扭力弹簧的力量必须保证均衡,否则弹丸的精度就无从谈起。但我们必须承认,古希腊人做到了。
          威力巨大
          弩炮具有强大的威力,性能良好的弩炮能够将1塔仑特(古希腊重量单位,约合26千克)重的的石弹抛出274米开外。在今天的英文中,弩炮一词catapult本身就是明证:前缀cata来源于希腊文,表示下落的状态,pult则来源于古代希腊步兵使用的一种名为pelte的盾牌。这个词本身就表明了弩炮的强大穿透力。随着希腊化的进程,弩炮作为当时一项顶尖的兵器逐渐为其他民族所知晓。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围攻波斯属地加沙城(Gaza)时,敌人就曾利用弩炮反击。更有甚者,一架弩炮发射的长矛居然穿透了亚历山大举过头顶的青铜盾牌,刺穿了华丽的胸甲并擦伤了他的颈部。弩炮彻底改变了攻防战争中的力量均势,它的巨大打击力和射击精度让人不寒而栗:在公元63年罗马人围攻耶路撒冷的战役中,犹太将领约瑟夫曾回忆说,和自己并肩站在城上的一位朋友,竟然被一枚罗马弩炮发射的石弹将头颅整个打飞!罗马人的巨型弩炮即使在400米外仍然能把敌阵轰得溃不成军,它们发射的长矛能够将敌人士兵两个或三个一起钉在地面上,重装铠甲顷刻间变得不堪一击!除此以外,弩炮的精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它们甚至能够反复命中同一个目标点,在古代战争中曾经有过弩炮发射的长矛将前面已经命中目标的长矛劈成两半的记载。在公元前52年的高卢战役中,尤利西斯•凯撒大帝率军围攻埃瓦利库姆时,他就曾注意到在罗马军队进攻路线的某个要地上,高卢士兵被罗马弩炮发射的长矛一个接一个地准确击中!面对利用当时最新物理成就制成的弩炮,斯巴达将领阿基达姆斯不禁哀叹:“伟大的赫拉克勒斯啊,自此之后,人类的孔武英勇再无任何价值了!”


          5楼2013-02-16 15:33
          回复
            在考古发现中,人们找到了罗马人大量使用弩炮的证据。似乎轻便型弩炮更受罗马军队的青睐;扭力弹簧被封闭在金属圆筒中,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横梁上设置的准星和箭矢尖端构成了瞄准基线,更利于瞄准射击;许多弩炮被安装上轮子,依靠畜力驮运,颇似今天的山炮或重机枪。罗马军队极为重视弩炮的训练和使用,熟练的炮兵可以根据转动绞盘时金属棘轮的响声次数估算弩炮的射程,并根据弹道学推算出仰角和提前量进行准确的射击。通过以上介绍,你不难想像罗马帝国辉煌军事成就的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强大的科技支撑。
            想想吧,木材、金属、动物肌腱、绳索竟然能够组合出如此强大的武器,它发射的弹丸能够轻易命中数百码外的目标,但这种伟力的源泉却不是火药,这也许就是对人类创造力的最佳诠释。


            8楼2013-02-16 15:33
            回复
              一、武器篇 手雷
              手雷
              手雷的结构非常简单,但非常有用,我建议穿越者们,只要有条件就应立即装配部队。这将让你的部队在进攻和防守中占得优势。尤其是防守,如果你的部队在守城,士兵只要躲在城墙后面,向城下不停的扔手雷就行。
              手雷的制作很简单,甚至不用铁。有了上面的火丨药,只要有竹筒或葫芦就行。在里面装上火丨药和差不多大小的磁器碎片(或专门烧制的磁片)加上引线就行了。拉发手雷:拉火管,它是采用摩擦的原理点燃的,就像火柴一样,里面的有一跟螺旋状的铜丝,然后还有一种燃点很底的化学原料(如磷),拉动拉火管的拉环,使之自燃!(手榴弹——拉火环——拉火绳——拉火管——有一根螺旋状的铜丝被包裹在火丨药、玻璃粉中——螺旋状的铜丝被拉出时,与火丨药、玻璃粉摩擦产生高热,引燃火丨药——再引燃手榴弹中的火丨药。)
              手雷的原理是在手雷壳内部放入苏打粉,再倒一些B丨B弹和水进去,拧上装有柠檬酸的雷丨管,使用时和真手雷差不多要先拉掉保险再用手按下雷丨管上的压力杆柠檬酸进入手雷壳内部和苏打粉混合,再摇几下找个人多的地方扔过去(不扔的话你就倒霉了和真手雷差不多3道5秒后会爆的),还有手雷壳很薄是耗材可以买一打备用,雷丨管和保险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手榴弹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丨药,因17世纪、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得此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仍沿用了手榴弹的名称。不带手柄的手榴弹又称手雷。从手榴弹是手掷弹丨药这一特点来说,它的最早起源在中国。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丨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具的效果。在1044年初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丨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到了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用生铁铸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丨药,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点燃后,火丨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这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丨药,这与现代手榴弹已颇为相似。


              9楼2013-02-16 15:33
              回复
                在欧洲,直到1405年,在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才有了最早的手抛弹药的图样。到17世纪以后,才出现把火药和铅弹丸或金属碎片装入铁筒内的铁壳手抛弹药。也就是在这时,欧洲出现了“手榴弹”这一各称,并沿用至今。在17世纪和18世纪,手榴弹曾是欧洲军队装备使用很普遍的武器,并出现了专职的“榴弹兵”部队。19世纪,由于枪炮的发展及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一度受冷遇。到了20世纪,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后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兴起,使手榴弹重又获得了广泛使用。如今,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仍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10楼2013-02-16 15:33
                回复
                  小知识:迫击炮是一种炮身短、射角大、弹道弧线高、以座钣承受后坐力、发射带尾翼弹的曲射火炮。早在公元1342年,在西班牙军队围攻阿拉伯人所盘踞的阿里赫基拉斯城时,阿拉伯人在城垛上支起一根根短铁筒,筒口高高翘起朝向城外。从筒口放入一包黑火药,再放进一个铁球,点燃药捻,从铁筒内飞出一团夹杂着火光的黑烟,射向城外的西班牙士兵。这种被称为“摩得发”的原始火炮可以说是与现代迫击炮的作用、原理相类似的最早的古代管形火器。
                  世界第一门真正的迫击炮是在1904年9月—10月由俄国炮兵大尉戈比亚托•;列昂尼德•;尼古拉耶维奇发明的。当时,爆发了日俄战争,沙皇俄国与日本为争夺中国的旅顺口而展开激战。俄军占据着旅顺口要塞,日军挖筑堑壕逼近到距俄军阵地只有几十米近的地方,俄军难以用一般火炮和机枪杀伤日军。于是尼古拉耶维奇便试着将一种老式的47毫米海军臼炮改装在带有轮子的炮架上,以大仰角发射一种长尾形炮弹,有效地杀伤堑壕内的日军,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这种战场上应急诞生的火炮,当时被叫作“雷击炮”,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堑壕阵地战的发展,使各国开始重视迫击炮的作用,在“雷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多种专用迫击炮。1927年,法国研制的斯托斯—勃朗特81毫米迫击炮采用了缓冲器,克服了炮身与炮架刚性连接的缺点,结构更加完善,已基本具备现代迫击炮的特点。

                  与其他现代火炮相比,大多数迫击炮仍采用古代火炮的从炮口装炮弹的前装方式和没有膛线的滑膛炮管,所以它很象是落伍的老古董。但由于它具有构造简单、轻便灵活、造价低、最小射程近(最近仅50米)、射速快(每分钟可达30—50发)、可伴随步兵迅速运动的特点和可毁伤开阔地及掩体内目标、破坏各种野战工事、打击高大障碍物(如山坡)背后目标的作用,所以它作为步兵近距离火力支援的有效武器,仍被现代各国军队大量装备,并出现了装载在轮式或履带车辆上的自行迫击炮。


                  11楼2013-02-16 15:34
                  回复
                    第二次大战中及战后以来,迫击炮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除中小口径外,最大口径的迫击炮已发展到240毫米(前苏联),最大射程已达9.7~12.5公里,战斗全重则达4150公斤。迫击炮由过去的人背马驮,逐步发展为荤引、自行和车载,随着陆军逐步向飞行化、摩托化和装甲化方向发展,迫击炮也将成为一种机动性能良好、作战成力强大的近程攻击兵器。
                    在电影的土造迫击炮,是在汽油桶底部向上依次放入抛射药包、缓冲板、炸药包,并将炸药包拉火绳固定在汽油桶上。
                    使用时,点燃抛射药包,经缓冲板将炸药包抛出,由于拉火绳固定在汽油桶上,炸药包在飞行中自动点火。
                    要想让炸药包落在目标区域内,必须跟据目标性质确定炸药包的大小;跟据目标距离、炸药包的重量确定抛射药包的重量和汽油筒的角度;跟据炸药包的飞行时间,确定拉火绳的长度。
                    炮筒能经得住多少次发射,要根据抛射药包的重量来定,由于土造迫击炮是点对点发射,自身不能移动,能经得住3至5次发射足够了。


                    12楼2013-02-16 15:35
                    回复
                      二、工程篇 滑轮
                      中国古代有滑轮,但好像没有滑轮组,大家穿越后一定不要忘记它。如果用滑轮组制作成简单的起重机,再配合水泥,可以很快的建立起一座城堡或要塞。这可以大大节省人工。你要想占领草原,就一定要在河流附近筑城,简单起重机加上水泥加上水泥预制件,个把月就能建一座城,加上精良的火器,你还怕游牧民族?还怕没有马没有强大的骑兵?
                      二、工程篇 水泥
                      水泥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大家一定要尽快的生产它。水泥预制件大家不要忘了,没有钢筋可以用竹子来代替,虽然效果差了些。但他可以加速城墙、要塞的建设。一定不要忘记。
                      水泥的发明
                      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有人喜称水泥为建筑的粮食,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事在古代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水硬性石灰
                      18世纪中叶,英国航海业已较发达,但船只触礁和撞滩等海难事故频繁发生。为避免海难事故,采用灯塔进行导航。当时英国建造灯塔的材料有两种:木材和“罗马砂浆”。然而,木材易燃,遇海水易腐烂;“罗马砂浆”虽然有一定耐水性能,但尚经不住海水的侵蚀和冲刷。由于材料在海水中不耐久,所以灯塔经常损坏,船只无法安全航行,迅速发展的航运业遇到重大障碍。为解决航运安全问题,寻找抗海水侵蚀材料和建造耐久的灯塔成为18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此英国不惜重金,礼聘人才。被尊称为英国土木之父的工程师史密顿(J.Smeaton)应聘承担建设灯塔的任务。
                      1756年史密顿在建造灯塔的过程中,研究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中不同石灰石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发现含有粘土的石灰石,经煅烧和细磨处理后,加水制成的砂浆能慢慢硬化,在海水中的强度较“罗马砂浆”高得多,能耐海水的冲刷。史密顿使用新发现的砂浆建造了举世闻名的普利茅斯港的漩岩(Eddystone)大灯塔。
                      用含粘土石灰石制成的石灰被称为水硬性石灰。史密顿的这一发现是水泥发明过程中知识积累的一大飞跃,不仅对英国航海业做出了贡献,也对“波特兰水泥”的发明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事密顿研究成功的水硬性石灰,并未获得广泛应用,当时大量使用的仍是由石灰、火山灰和砂子组成的“罗马砂浆”。


                      13楼2013-02-16 15:35
                      回复
                        2、罗马水泥
                        1796年,英国人派克(J.Parker)将称之为SepaTria的粘土质石灰岩,磨细后制成料球,在高于烧石灰的温度下煅烧,然后磨细制成水泥。派克称这种水泥为“罗马水泥”(RomanCement),并取得了该水泥的专利权。“罗马水泥”凝结较快,可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在英国曾得到广泛应用,一直沿用到被“波特兰”水泥所取代。
                        差不多在“罗马水泥”产生的同时期,法国人采用Boulogne地区的化学成分接近现代水泥成分的泥灰岩也制造出水泥。该泥灰岩被称之为水泥灰岩,用此灰岩制成的水泥则成为天然水泥。美国人用Rosendale和Louisville地区的水泥灰岩也制成了天然水泥。在19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天然水泥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在建筑业中曾占很重要的地位。
                        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过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之为“罗马砂浆”。
                        罗马人制造砂浆的知识传播较广。在古代法国和英国都曾普遍采用这种三组
                        分砂浆,用它砌筑各种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砂浆”的应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不过,在公元第9、10和11世纪,该砂浆技术几乎失传。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砂浆采用的石灰是煅烧不良的石灰石块,碎砖也不磨细,质量很差。到公元第12、13和14世纪这段时期,石灰煅烧质量逐渐好转,碎砖和火山灰也已磨,细,“罗马砂浆”质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一种棕色水泥,称罗马水泥或天然水泥。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用石灰石和粘土烧制成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并取得了专利权。


                        14楼2013-02-16 15:35
                        回复
                          3、英国水泥
                          英国人福斯特(J.Foster)是一位致力于水泥的研究者。他将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粘土混合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内煅烧,温度以料子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细磨成水泥。福斯特称该水泥为“英国水泥”(BritishCement),于1822年10月22日获得英国第4679号专利。
                          “英国水泥”由于煅烧温度较低,其质量明显不及“罗马水泥”,所以售价较低,销售量不大。这种水泥虽然未能被大量推广,但其制造方法已是现代水泥制造的雏形,是水泥知识积累中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福斯特在现代水泥的发明过程中也是有贡献的。


                          15楼2013-02-16 15:35
                          回复
                            日益坚固的城堡
                            城堡的发展,是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兴盛而发展的。
                            欧洲第一座中世纪城堡建于公元九世纪法国的西北部。主要是针对国内全民战争,同时防御维京人的突然袭击而建造的。是一座典型的、简陋的土岗-城廓式城堡,确切的说,这只是城堡的雏形。土岗-城廓式城堡建在挖沟时掘出的土堆成的高地上,周围是无水的护城壕沟。用厚实的尖板木条栅栏围起来。其间会间隔的修建塔楼,塔楼的数量多少要看领主的财力而定。围圈的中心是整个城堡的中心要塞即城堡主塔。进入这个主塔,需要通过多根柱子支撑,横跨壕沟,直至土岗上层围圈入口的桥。其防御思想是用木头的围墙来抵挡小型进攻,一旦城墙被攻破,城堡主塔则是城堡中的最后一条防线。以后的以军事作用为主的城堡都是采用这种结构,包括战争时采用的防御战术也沿袭下来,后来的城堡在这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比较大的改动。
                            土岗-城廓式城堡对建筑技术和花费上要求比较低,对地形的选择也没有什么要求,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坚固度达不到要求,只能防御小规模的进攻,建筑规模也比较小。11世纪左右,随着战争技术的发展和城镇的复兴,土岗-城廓式城堡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防御上的要求,所以此时石制城堡开始流行起来。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对石制城堡在欧洲大陆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大面积的征服土地只能由少数的留守骑士来驻守,城堡的坚固度被异常强调。骑士们受到拜占庭帝国高大城墙和坚固要塞的启发,利用石块修筑了更大,更坚固,更复杂的石块城堡,这些城堡建筑模式也被归来的骑士带到了西欧,由此在西欧被迅速传播开来。石制城堡一般是利用石制幕墙代替原先围住城廓的木质尖板条栅栏,幕墙由切割成块的石头逐层砌成,在幕墙的顶端会有间隔的留下空隙,形成带枪眼的城垛。沿着幕墙每隔二三十米有一正方型的防御塔楼,方便弓箭手射箭保卫城堡。由于方形的塔楼有明显的弊端,就是其四角的承受力不够,极易被破坏。所以在12世纪,借鉴拜占庭人和阿拉伯人的技术建造更易于防御的圆形或半圆形塔楼。城堡主塔由于拥有领主住所和最后阵地的双重特性使得对于其设计变得异常讲究,一般早期的石块城堡通常为长方形,这样做是处于内部布局和舒适性的考虑。但是它作为最后的防线同样有四角承受力不够的缺点,所以后期的城堡主楼建设倾向于外部呈圆形或多角形,内部为方形的城堡主塔。也有的更加简便的设计,只在方形城堡的主塔外面再围上一圈近距离的高墙,称之为“罩墙”。外圆内方的这种设计不给敌人展现任何平面,受力点分散,更易于防御,而内部利用穹顶和扶墙精心设计出高大空旷的空间,便于居住,华丽且壮观。
                            公元十三世纪后开始出现石制城堡的加强型,英国天才建筑师-圣乔治的“詹姆士”设计出了有史以来最为坚固的城堡,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轴心环形城堡”。城堡具有两堵为同心圆城堡护墙,对外墙进行加固,内墙远高于外墙,为的是让内墙上的弓箭手有更大的视野和射击范围,从而形成内外墙上的交叉火力。在内圈的四个角各建一座圆形塔楼,这样城堡主塔的重要性变得不重要,以至后来完全省略主塔,因为设计精密的塔楼和门房即使在敌人进攻内墙时也能独立坚持。城堡四周还会挖掘一个巨大的湖环绕城堡作为护城河,河水引自别的江湖。一般“轴心环形城堡”都是在原来老城的基础上扩建。
                            十五世纪后,大口径火炮的出现,使城堡的军事地位迅速消亡,军事性城堡逐渐被废弃。另一方面,由于贸易自由化,大航海时代到来,辖区人口迁移,从贵族到贫民都开始追求更开放、更舒适的生活,不愿龟缩在狭小的城堡中,城堡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居所、商业-城堡发展的副线
                            城堡为它的主人领主供坚实的防御,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除了领主之外,还有家臣和大量的仆人来维持城堡的日常运转,当然还有军队驻扎在内。农民或佃户则散居在城堡周围的庄园内,挤在狭小简陋、阴暗潮湿的茅屋里,只有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才和他们的牛群及动产一起挤在城堡里。当时英国赞美诗人约翰用这些话描述这样的生活:“富人住在城堡里,穷人住在茅舍里,上帝造就了他们的高低贵贱,安排了他们的富有和贫穷。”(当时的人真是唯心啊)。


                            18楼2013-02-16 15:35
                            回复
                              注意!!!!!!!!!下面是重点!!!!!
                              城堡的建筑艺术——罗马式与哥特式
                              城堡的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形成两种有代表性的风格。罗马式与哥特式,其中罗马式在英国也被称为诺曼风格,两种式样在时间上是先后的关系,都对今后的建筑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罗马式又称罗马风(Romanesque),意思是指“罗马的影子”,流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但是一直到19世纪才得到认同,最初由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德热维尔从语言角度来指使用罗马语系(拉丁语)的各国,后来被法国艺术家德科蒙用作表达一种受到古罗马文化影响的欧洲中世纪早期艺术风格。
                              罗马式城堡发展于对城堡的防御职能最强调的时期,其产生完全是对于之前欧洲长达700年战乱历史的总结。城堡的建筑风格大都是由古罗马建筑和拜占庭建筑哪里借鉴而来,一方面是多年的战乱并没有条件积累城堡的建筑艺术,所以就近沿用了过去的建筑技术,另一方面,古罗马的防御性战争的方式仍然在被继续沿用。
                              罗马式建筑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他的半圆形和从古罗马人那里继承下来的筒型拱顶。筒拱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代表,一般都交叉应用于壁柱和封闭拱廊上,既坚固又有艺术性。还有圆形的塔楼,使得塔楼不易被破坏。其他的建筑特点有利用狭小的窗户、半圆形的拱门、低矮的圆屋顶、逐层挑出的门框来做装饰。整栋建筑由于大量使用立柱和各种形状的拱顶而达到一种敦实厚重、均衡安稳、力度饱和的美学效果,狭小的窗口与内部广大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城堡内部光线暗淡,进深极深,给人一种神秘幽暗之感。给大家一个直观式的认识,游戏《ico》中的城堡就是典型的罗马式城堡,确切的说是位于苏格兰的诺曼式城堡。相信玩过的人对于罗马式城堡那种敦实稳重,神秘幽深的美都记忆犹新吧。
                              英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长期受到北欧海盗的骚扰,他们的建筑受到北欧建筑风格的影响。北欧的海盗的船首采用自然弯曲的树干,不久,就被运用到建筑上,出现了英格兰及北欧特有的木柱与屋顶相连的建筑形式,这形成了英国自己的罗马式建筑风格,叫做“诺曼风格”。“诺曼风格”也是罗马风的一种。
                              罗马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在向着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但是筒拱十分笨重,需要巨大的墙体与扶壁。这个制约了城堡向高、大的追求。这些原因促使了后来哥特式建筑的诞生。
                              哥特式(Gothic)把城堡的建筑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12世纪以后的中世纪天空,被这些笔直的轮廓线勾勒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从彩色镶嵌玻璃窗中投射过来的美丽阳光,又让人恍如隔世,如梦如幻。
                              与罗马式正相反,罗马式建筑是世俗建筑影响宗教建筑,而哥特式却是宗教建筑影响世俗建筑。这与中世纪的生活困苦不堪,人们把希望寄托给缥缈的宗教有关。当时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巴黎圣母院就是靠贫弱的老年妇女辛苦挣得的分文毫厘积攒起来得。1140年第一座哥特式建筑出现在法国,由圣丹尼修道院的以院长絮热尔将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是一座教堂。改建的初衷,是想让教堂建筑能够体现光、数、高这三个理想。圣丹尼教堂一经建成,引起轰动,马上这种建筑风格就在欧洲大地上流传。这个教堂修建后25年,每一个曾派人出席过典礼的教区,都矗立起了一座通向天国的哥特式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对城堡的影响在时间上要比对教堂的影响晚上大约一个世纪,完全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一般认为,“哥特式”这个词是由16世纪的伟大画家拉斐尔先提出来得,特指文艺复兴以前北欧和中欧的建筑,这个词充满贬义,和“野蛮”是同义词。后来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进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式,以突出文艺复兴是对古典文化的改革,但是这种称法未免有些过了。


                              20楼2013-02-16 15: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