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吧 关注:11,241贴子:34,065
  • 0回复贴,共1

转载摘录,戴姓是宋国君王传承的后代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节 宋国产生很多姓氏,君王直接传承的是戴姓,整体传承的是宋姓,“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宋国跨越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歴史阶段约750多年。在这漫长的歴史时期,宋国产生了很多姓氏。清代学者顾栋高《春秋列国爵姓存灭表》载:“春秋时期受封国爵姓共208个,是从殷商的22个爵姓中派封的,与宋国同时赐封的还有戴、谭、萧、权共五国。”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四册引《潜夫论•志姓氏》载,殷商遗民基本上都留在原殷商故地的宋国内,子姓宗族后来衍生岀华氏、桓氏、戴氏、孔氏、沙氏、桓氏、司马氏、目夷氏、向氏等五十一个姓。 宋文公二年(公元前612年),宋国发生了昭公之子联络文公母弟“须”与武、缪、戴、庄、桓等宗族共同反对宋文公的叛乱,文公尽诛之。卷入其中的宋穆公、武公宗族被逐岀宋国。散居各国的穆公支族以穆公諡号为姓,尊宋穆公为穆姓得姓始祖。武公的后裔则以宋武公諡号“武”为姓。 宋国第28任君王“后昭公特”(得或德)是公孙纠的儿子姓公孙。姓公孙的昭公特至宋桓侯璧兵一脉四任君王主政宋国113年(自昭公特公元前468年主政起至宋桓侯璧兵在公元前356年被戴剔城夺权止)。 宋国整体传承的是宋姓。《史记•殷本记》载:“契被赐姓子,又称玄王是殷始祖,商为子姓。契的裔孙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中北殷氏又作髦氏”,唯独没有子氏。宋氏是以宋国为姓,后人姓宋。《千家姓查源》载:“商纣王庶兄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建立宋国,他的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从此有了宋氏”。《辞海》曰:“宋姓也,以国为姓”。宋氏宗谱记其渊源:“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就是宋氏”。史料称“微子启是宋姓始祖”。 宋国君王直接传承的是戴姓。宋国从微子启始至宋王偃终歴33任君王。史书记载第11任君王宋戴公在位34年,一贯“爱民如子,万民拥戴”,去世时大批民众长途跋涉,拥入商丘在其墓前长跪不起,周宣王特赐封諡号为“戴”,其后子孙即以其諡号而姓戴。依据姓氏学关于改姓只影响后人不影响前人的传统惯例,宋戴公之子——第12任君王宋武公自公元前766年继位起,经宋桓公、襄公,直至第21任君王宋成公(宋襄公之子,公元前620年卒)期间约147年,这10任君王是宋戴公直系后裔都姓戴;最后两任君王戴剔城、戴偃也是宋戴公之子戴子文的后裔,他们又主政80年(戴剔城任王位27年、戴偃自立为君10年、任王位43年),戴姓前后共12任君王合计主政宋国226年,宋国在戴姓手中终结。戴姓称宋公戴剔城和他的弟弟宋王戴偃为戴姓鼻祖。民间一直相传“宋戴一家,孔宋同祖。” 原始社会就有锺姓图腾,证明远古就有锺姓血缘族群,武王灭商时殉职的纣王总典兵马锺仕能、锺仕虎兄弟(注:此载可上网在“百度”搜索“广东梅县三乡黄沙祖成公《锺氏族谱》直接查证),比“烈公创立锺姓”早760年,春秋时期楚国昭王赐锺建与季芈畁我成婚,又比宋王偃早240年,宋国从始至亡都没有传承锺姓。三书称“宋国孕育了锺姓,微子启是锺姓远古伯祖;宋桓公御说孕育了锺姓,是锺姓的“血缘鼻祖”,《锺姓通谱》辩称“源于宋国的锺姓成为主流”,完全不符史实。 第二章 剖析锺姓烈系演绎过程不存在。 “歴史有很多深锁着的抽屉还没有打开”,一旦打开这些“抽屉”,就会发现自己试图超越的东西,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成见,与“抽屉”里原来的东西完全不同。 《竹书纪年》、《吕氏春秋》、《韩非子》、杨宽《战国史》纠正了《史记》“以剔成为宋桓公之子,子继父位”的重大讹错。明确指出:“剔城肝废其君璧而自立”,“璧者,宋桓侯”,“宋公剔城,戴其氏也,又名剔城肝,字子罕,子罕即乐喜,曾任宋国司城,又称司城子罕,是宋桓侯璧兵之臣,不是宋桓侯璧兵之子”。《吕氏春秋》更指明“战国之宋为戴氏之宋,而非前之子氏之宋”(按《吕氏春秋》《竹书纪年》载,“剔成”应为“剔城”,“辟公僻兵”应为宋桓侯璧兵”,諡号是“璧”非“僻”)。“戴氏取宋”的史实,注定了不论“剔城、偃、昌、烈”是不是兄弟,锺姓烈系演绎过程都不存在。 第1节 烈公不是宋剔城、宋康王偃之弟。第一,查史书,没有烈公是宋王戴剔城、戴偃之弟的记载。第二,从戴剔城与烈公岀生年代推算,烈公不可能是戴剔城、戴偃之弟。查史料可知戴剔城任司城官多年,在公元前355年36岁左右夺得宋桓侯璧兵君权,可确切算岀戴剔城生于公元前391年;三书称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可确切算岀戴剔城与烈公的年龄差为57岁,若他们的父亲20岁生戴剔城,那麽他们的父亲要75岁以后才生烈公,目前尚未查明戴剔城的父亲享年有没有70岁,但不论古代或现代,“古稀之年”以后生子的可能性很小(只发现《三国志》载锺繇74岁生锺会)。 第2节 宋王偃不可能封烈公为锺邑大夫。三书对烈公的“锺邑大夫”有三种说法:《锺姓源流史》第20页载:偃“自称为宋康王,封其弟公子烈为‘锺邑大夫’(宋人伐曹,筑五邑于其郊,黍丘、揖丘、大城、锺、邘)……;第22页又说“在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偃公封其弟烈为‘锺城大夫’……锺城,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掉曹国之城邑);《钟姓通谱》第8页载:烈公改子姓为锺姓,原因是烈公在宋国时曾被封为“锺邑大夫”,锺邑即锺离县(在今安徽省凤阳县)。I


1楼2013-02-11 10: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