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吧 关注:63贴子:335
  • 2回复贴,共1

[转]大汉全面战争——西汉(前汉)武帝时期的周边国家及对外战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1-21 14:10回复
    【汉匈战争】:
    (1)白登之围: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汗国被冒顿单于统治,武力十分强大,多次侵犯西汉边境。前200年冬,刘邦亲率大军北上,匈奴军队佯装后退,汉军则迅速北进到平城白登山,却在白登被冒顿单于的三十万精锐骑兵包围,刘邦与汉军被包围七天七夜,最后刘邦贿赂匈奴阏氏(yān zhī) 才得以逃出重围。白登之围后,西汉元气大损,汉高祖接受汉匈双方以长城为界并同意每年向匈奴朝贡丝绸,米酒和粮食,直至前138年汉武帝时期。据史料记载,前后一共送去了10位宗室之女,即冒顿单于于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单于于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军臣单于于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2)马邑之谋: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豪绅聂壹通过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刚刚与西汉和亲,非常信任边境的居民,可以利用财物引诱匈奴出兵,歼灭匈奴主力。汉武帝采纳王恢的建议,派遣精兵30万,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又任命大行令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率兵3万自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东北)出发,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准备一举全歼匈奴主力。汉武帝同时派遣聂壹为内应,前往匈奴诱敌。军臣单于得到使者的报告后,率领大军向马邑方向进军。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这引起了军臣单于的怀疑。匈奴在此时发现并攻下一座汉军边防小亭,俘获了汉雁门尉史。尉史在威胁下将汉军的计谋全部说出,军臣单于听后大惊之后继而大喜,说道:“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于是封尉史为“天王”,下令立即撤军。韩安国等率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埋伏,但好几天不见动静,于是改变原先的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一无所获。
    “马邑之围”虽未成功,但却使汉朝结束了自西汉初年以来奉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同时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
    (3)河南之战(漠南之战):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以三万铁骑击匈奴,收复河南地。
    【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今河北怀来县)、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3万骑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西至陇西(今甘肃东部),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于是,汉武帝在当地设朔方郡、五原郡,移民10万屯垦,又重新修了秦代的旧长城,派兵驻守。卫青升为长平侯。公元前124年,卫青率骑兵赶走了匈奴的右贤王,生擒匈奴王子1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破格提升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全军的统帅。】
    (4)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前121年),又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出陇西,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夺得祁连山与河西走廊,切断匈奴与西羌的联络,为西汉与西域之间开辟通道。
    【①第一次河西之战: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万余骑兵出击河西匈奴军。汉军从陇西出塞,6天之内,过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居(今甘肃永登西),越乌鞘岭,穿过匈奴5个部落王国,沿途消灭抵抗者,安抚降服者。然后继续西进,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亦称燕支山)1000余里,与河西匈奴军主力接战,杀其折兰王、卢胡王(一作卢侯王),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官,歼灭匈奴军8900多人,并且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浑邪王、休屠王战败逃走。
    ②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吸取了第一次出击河西的教训,采取迂回包抄式进攻,先由今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向北越过贺兰山,涉过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绕道居延海(今内蒙古西北),转而由北向南,沿弱水而进,经小月氏(未西徙的月氏人,今甘肃酒泉一带),再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从浑邪王、休屠王军侧背发起猛攻。匈奴军仓促应战。经过激烈的战斗,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歼敌3万余人,迫降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俘虏5王及5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人。汉军仅伤亡3千余人。浑邪王、休屠王率残军逃走。】
    (5)漠北之战: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入右北平郡和定襄郡,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大举回击,至狼居胥山而还。从此,匈奴北徙漠北。
    【卫青率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曹襄等出塞后,得知单于并未东去,遂自领精兵疾进,令李广、赵食其从东路迂回策应。卫青行千余里,穿过大漠,与早已布阵的单于本部接战,卫青先以武刚车(兵车)环绕为营,稳住阵脚,随即遣5000骑出战。至日暮,大风骤起,沙石扑面,卫青乘势指挥骑兵从两翼包围单于。单于见汉军兵强马壮,自料难以取胜,率精骑数百,突围向西北逃走,匈奴军溃散。卫青急派轻骑追击,自率主力跟进。直至颜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面的一支)赵信城,歼近2万人,烧其积粟还师。李广、赵食其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
    霍去病率校尉李敢等出塞后,同右北平郡(治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路博德部会师,穿过大漠,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汉军力战,夺左贤王指挥旗鼓。匈奴兵溃逃。霍去病率部穷追,转战漠北 漠北之战
    ,直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一说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等地,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而还。】
    但是,汉匈之间连年的战争严重损耗两国的国力。武帝后期,汉改变国策,重新执行休养政策,而匈奴亦无力攻汉,仅能进行小规模骚扰,双方至昭帝末皆无大的战事。


    5楼2013-01-21 18:08
    回复
      4.莎车:中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也是莎车国都城。“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北魏称渠莎国。隋、唐至宋并入于阗(今和田一带)。
      5.疏勒: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都疏勒城。为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交接点,又当向西翻越葱岭的丝路干线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北、东南与龟兹、于阗相通,盛时辖境包括今新疆喀什、疏勒、疏附、伽师、英吉沙、岳普河、阿图什、乌恰、阿克陶、塔什库尔干等县市。西汉时,有户一千五百余,人口一万八千六百余,兵两千人,国力不强。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龟兹王建依仗匈奴的威势,攻杀疏勒王成,立龟兹左侯兜题为疏勒王。
      6.温宿&姑墨:
      温宿:汉代西域地名。维吾尔语称“阿克苏阔纳协海尔”,即阿克苏旧城意。汉为姑墨国地,唐为龟兹都督府姑墨州。
      姑墨:又称亟墨,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今叶尔羌河以北,天山腾格里峰以南地区,治所在今新疆阿克苏。汉时属西域长史府。三国时属魏,附于龟兹。
      居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产铜铁。《汉书·姑墨国传》载:“姑墨国,王治南城。去长安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三千五百,口二万四千五百,胜兵四千五百人。姑墨候、辅国候、都尉、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译长二人。东至都护府治所千二百一十里,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北与乌孙接。出铜、铁、雌黄。东通龟兹六百七十里。”
      7.龟(qiū)兹:(今库车)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新和6县市。西汉时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龟兹服从于汉。神爵二年(前60),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
      8.焉耆(yān qí):即焉支,古焉耆为吐火罗人所建立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21年西汉在焉耆屯田,北魏时在此设镇,唐在此设督都府。《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票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9.姑师: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代为车师前国,车师前王庭。它掌控着罗布泊以东、以北直到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一带广阔的姑师国。其所处地理位置很“艰巨”主要展现在军事方面——北为匈奴、东为汉朝派出的戊己校尉、西南为细语的城邦诸国。这就使得车师国成为汉朝能否控制西域各国的一个“障碍”。公元前108年,汉大将赵破奴及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在汉朝的强攻下改称为车师并分为八国(车师前国/后国及山北六国)。
      10.呼揭:汉时西域国名。汉高祖时降服了匈奴。西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呼揭国被匈奴人征服,并且以单于子弟为呼揭王。《史记·匈奴列传》:匈奴人“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 。”颜师古注《汉书·陈汤传》时,引东汉人服虔的话说:“呼偈,小国名,在匈奴北。”


      7楼2013-01-21 1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