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能让企业家成为当代君子?
只看楼主
收藏
楼主更新提醒我
只收藏
回复

DU推广
贡士 6 《论语》能让企业家成为当代君子?
很多人都在研读《论语》,但却没有多少人从管理的角度做过分析。本书将作者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多年研读《论语》的心得相结合,从中国式管理的源头入手,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读物综合在一起,发现最为实际有效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商报:前段时间国学大热的时候,《论语》几乎成了万金油。不仅是从政者的治世宝典,还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秘籍,还可以成为普通百姓聊以自慰的心灵鸡汤……现在,国学热趋于平静。冷静下来之后,应该怎样理性地看待这部《论语》?
邵雨(知名管理学者,“管控力”理论创立者):事实上,国学热并没有平静下来,而是国人已经逐渐认可了国学,将之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于是就没有前些年那么激动和盲目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谈《论语》应该比以往来得更加严谨和细致,因为人们不再是盲目地赶潮流,而是希望真正从《论语》中吸取到适应于当下社会的价值。
说到理性地看待《论语》,我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论语》是一部政治思想著作,既然是政治思想,就必定会以政治管理为核心。而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对人的管理,也都是对组织的管理,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论语》在当下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那些从文学、史学和哲学角度看待《论语》的学者们,只是我认为经世致用是孔子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当下应用《论语》。
中国商报:《论语》中的一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是与现代商品经济不太符合的。比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商人,没有人是不取利的,这岂不是把所有人都归为小人了?
邵雨:我读《论语》几十遍,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与当下不符合,当然,我们不能死搬硬套《论语》中的理论,更不可以以偏概全地看待那些经历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儒家的真知灼见。
就说这句“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吧,《论语》中原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多人就对此存有很大误解,而他们误解的根本原因是自身思维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在他们看来,利和义是相对立的,是存有矛盾并且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孔子看来,义和利的关系并非如此,也许联系孔子的另一句话来理解会轻松一些,“见利思义”,这句话也出现在《论语》中,意思是看到利益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取,不合乎道义的利益则不取。
“君子取义”的背后其实是君子在符合道义和不符合道义的利益面前选择前者,而不是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要,不违背道义的利益为什么不要呢?孔子也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做一个拿着鞭子守门的人也可以,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但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则坚决不能取,所谓“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小人则不一样,他们可不在乎什么道义,只要是利益就挤破脑袋去争、去抢。
你说到企业家和商人没有一个不取利的,如果他们不顾道义,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就像前些年的一些丧失道德的企业管理者一般,以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这样的企业管理者连小人都不如,简直就是恶人,是社会之中的败类。
中国商报:从当代眼光来看,传统的财富观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比如为富不仁、无商不奸、仇富等等,都是对财富的贬低。《论语》作为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典,是否对这传统财富观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
只看楼主
收藏
楼主更新提醒我
只收藏
回复

DU推广
贡士 6 《论语》能让企业家成为当代君子?
很多人都在研读《论语》,但却没有多少人从管理的角度做过分析。本书将作者自己在管理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和多年研读《论语》的心得相结合,从中国式管理的源头入手,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读物综合在一起,发现最为实际有效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中国商报:前段时间国学大热的时候,《论语》几乎成了万金油。不仅是从政者的治世宝典,还是企业经营者的管理秘籍,还可以成为普通百姓聊以自慰的心灵鸡汤……现在,国学热趋于平静。冷静下来之后,应该怎样理性地看待这部《论语》?
邵雨(知名管理学者,“管控力”理论创立者):事实上,国学热并没有平静下来,而是国人已经逐渐认可了国学,将之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于是就没有前些年那么激动和盲目了。所以,在这个时候谈《论语》应该比以往来得更加严谨和细致,因为人们不再是盲目地赶潮流,而是希望真正从《论语》中吸取到适应于当下社会的价值。
说到理性地看待《论语》,我始终坚持一点,那就是《论语》是一部政治思想著作,既然是政治思想,就必定会以政治管理为核心。而政治管理与企业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对人的管理,也都是对组织的管理,如此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论语》在当下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价值。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否定那些从文学、史学和哲学角度看待《论语》的学者们,只是我认为经世致用是孔子的初衷,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当下应用《论语》。
中国商报:《论语》中的一些理论,在很多人看来,是与现代商品经济不太符合的。比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无论是企业家还是商人,没有人是不取利的,这岂不是把所有人都归为小人了?
邵雨:我读《论语》几十遍,至今还没有发现其中有哪些理论与当下不符合,当然,我们不能死搬硬套《论语》中的理论,更不可以以偏概全地看待那些经历两千多年历史沉淀的儒家的真知灼见。
就说这句“君子取义,小人取利”吧,《论语》中原话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很多人就对此存有很大误解,而他们误解的根本原因是自身思维中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论,在他们看来,利和义是相对立的,是存有矛盾并且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孔子看来,义和利的关系并非如此,也许联系孔子的另一句话来理解会轻松一些,“见利思义”,这句话也出现在《论语》中,意思是看到利益首先应该考虑是不是合乎道义,合乎道义的利益就取,不合乎道义的利益则不取。
“君子取义”的背后其实是君子在符合道义和不符合道义的利益面前选择前者,而不是什么样的利益都不要,不违背道义的利益为什么不要呢?孔子也曾经说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如果富贵可以求得,做一个拿着鞭子守门的人也可以,可见孔子并不反对追求富贵,但是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则坚决不能取,所谓“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
小人则不一样,他们可不在乎什么道义,只要是利益就挤破脑袋去争、去抢。
你说到企业家和商人没有一个不取利的,如果他们不顾道义,只是一味地追求利益,就像前些年的一些丧失道德的企业管理者一般,以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这样的企业管理者连小人都不如,简直就是恶人,是社会之中的败类。
中国商报:从当代眼光来看,传统的财富观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比如为富不仁、无商不奸、仇富等等,都是对财富的贬低。《论语》作为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典,是否对这传统财富观起到重要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