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话出自诗经《邶风·击鼓》。全文如下: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按照早期的批注,这首诗歌颂的是“战友情”。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战友情嘛!因为古代打仗,手里都是要握兵器的,不可能手拉着手去打仗,那属于送死。而且士兵年纪大了就退伍回家了,不可能当一辈子的兵,哪来的“与子偕老”?
于是另一种解释就是,士兵在战场上回想起自己的妻子或爱人,当初约定说要一起白头到老。但这样也有些无法解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说在生死别离的时候许下的诺言,恋人间的山盟海誓怎么会是在生死别离的时候呢?而且前一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为什么会在思念自己妻子之前,先想念自己的战马呢?……
综合起来来看,最为可信的解释其实是:士兵的确在思念自己的恋人,而这个恋人就是自己的战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古代欧洲的军队中,同性恋十分流行,甚至是推崇的:当时似乎认为,和自己的恋人一起上战场,可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不难假设,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之前“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其实是回忆。当年打完仗,丢失了自己的战马,独自走在回军营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这时候身后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一个成熟而有磁性的声音问他:
“你是哪个部队的,在哪里把战马弄丢了?一起上来吧,我带你回去”
由此展开了两人的故事。
而后面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更自然了,在恶战开始的前夕,两个人在这生离死别之时立下了誓言。这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合上下文来翻译的话,就是:
“这场战斗结束后,我们就结婚吧”
然而从后文来看,恋人现在与他天各一方。从第二句看,“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为什么这里要提到土国城漕呢?其实意思是说“恋人在国内修筑城墙和护城河,而我一个人随部队南征“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大致可以推测,恋人在战斗中受了伤,无法再继续随军,于是被改派到了修筑城防的部队(这些工作也是军队在做),而自己仍然在前线。虽然时时刻刻都想要回国去看望他,却“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如果进一步脑补的话,其实恋人在那场恶战中受了重伤而死,临死前嘱咐别人不要告诉主角他的死讯,而骗他说自己受了伤调回了国内养伤。于是主角思念着的恋人其实已经去世了。主角其实内心中也隐隐猜到了这一点,只是不肯承认,但最后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悲凉的心态,也许已经想到了此生再也无法相见,甚至有追随恋人战死沙场的想法。
总结:《邶风·击鼓》其实是中国最早的BL剧
(完)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按照早期的批注,这首诗歌颂的是“战友情”。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根本就不是所谓的战友情嘛!因为古代打仗,手里都是要握兵器的,不可能手拉着手去打仗,那属于送死。而且士兵年纪大了就退伍回家了,不可能当一辈子的兵,哪来的“与子偕老”?
于是另一种解释就是,士兵在战场上回想起自己的妻子或爱人,当初约定说要一起白头到老。但这样也有些无法解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是说在生死别离的时候许下的诺言,恋人间的山盟海誓怎么会是在生死别离的时候呢?而且前一句“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为什么会在思念自己妻子之前,先想念自己的战马呢?……
综合起来来看,最为可信的解释其实是:士兵的确在思念自己的恋人,而这个恋人就是自己的战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古代欧洲的军队中,同性恋十分流行,甚至是推崇的:当时似乎认为,和自己的恋人一起上战场,可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所以不难假设,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这种现象也是存在的
这样就可以解释之前“爰居爰处?爰丧其马?”这句话,因为这句话其实是回忆。当年打完仗,丢失了自己的战马,独自走在回军营的路上,路过一片小树林,这时候身后传来了一阵马蹄声,一个成熟而有磁性的声音问他:
“你是哪个部队的,在哪里把战马弄丢了?一起上来吧,我带你回去”
由此展开了两人的故事。
而后面两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更自然了,在恶战开始的前夕,两个人在这生离死别之时立下了誓言。这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合上下文来翻译的话,就是:
“这场战斗结束后,我们就结婚吧”
然而从后文来看,恋人现在与他天各一方。从第二句看,“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为什么这里要提到土国城漕呢?其实意思是说“恋人在国内修筑城墙和护城河,而我一个人随部队南征“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大致可以推测,恋人在战斗中受了伤,无法再继续随军,于是被改派到了修筑城防的部队(这些工作也是军队在做),而自己仍然在前线。虽然时时刻刻都想要回国去看望他,却“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如果进一步脑补的话,其实恋人在那场恶战中受了重伤而死,临死前嘱咐别人不要告诉主角他的死讯,而骗他说自己受了伤调回了国内养伤。于是主角思念着的恋人其实已经去世了。主角其实内心中也隐隐猜到了这一点,只是不肯承认,但最后一句“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悲凉的心态,也许已经想到了此生再也无法相见,甚至有追随恋人战死沙场的想法。
总结:《邶风·击鼓》其实是中国最早的BL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