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吧 关注:16,847贴子:570,056

奇特的印度历史(本人摘抄一些,有意义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印度人没有历史。”这是马克思说过的一句话。印度是文明古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马克思这句话的含义可能是指印度历史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印度缺乏有正式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它的历史是同神话搅合在一起的;第二,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第三,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1楼2012-12-20 21:26回复
    印度古代有发达的神话故事和宗教经典,但史书奇少,根本没有像中国的《史记》和西方希罗多德的《历史》那样的历史典籍。印度人喜欢讲故事,提到历史,他们喜欢说:“从前有个国王……”,至于该国王的真实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在位时间等基本材料,几乎全无。幸存的极少的史书,几乎每一页都掺杂着大量的空想和传说,使人无法判断究竟是历史还是神话故事。被认为正宗的史书有两部,一部叫《诸王世系》,一部叫《大史》,但这两部书又都不可靠。


    2楼2012-12-20 21:27
    回复
      印度的历史记载没有统一的纪年,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纪年。印度使用纪年多达20种以上。搞不清楚每个纪年的准确年代,以及各纪年的前后联系。中国古代以帝王的年号纪年,历史纪年也不统一,但中国各朝代都十分注重历史记载,设有坊门的史官,记录下皇帝的一举一动,因此每个朝代的历史都能搞清楚。印度则不然,只重宗教,不重历史,宫廷有为皇帝举行祭祀的专家,却没有史官。所以,印度的历史可以说是一本糊涂帐。
      印度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是靠外国人的记录才大体了解的。例如,印度历史上有个叫戒日王的人,曾建立过一个强盛的帝国,但印度典籍几乎没有关于他的可靠记录。在他治世的时候,中国一位叫玄奘的高僧来到这里,并在他的著作里提到过戒日王。因为玄奘离开中国,到达印度及归国的时间都有清清楚楚的记录,所以戒日王在世的大体年代就可以确定了。


      3楼2012-12-20 21:28
      回复
        度历史是一部“不断为异民族片服的历史”,印度的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化挑战、不断与异质文化交流的历史。一次次异族的入侵带来了印度种族的混血以及文化上的对立、冲突、交流和融合,对印度文化也带来一些新的因素。这是印度社会文化具有无比多样的一个重要原因。
        入侵印度的有较大影响的游牧民族可举出雅利安人、塞种人、鲜卑人、贵霜人、土耳其人、匈奴人、蒙古人等。


        4楼2012-12-20 21:29
        回复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有一支操“印欧语”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这大概是印度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外来民族的征服。他们首先占领了印度“五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旁遮普地区),同当地的土著民族(据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结果,雅利安人征服了后者,并逐渐向东扩张,侵入到富饶的恒河平原地区。雅利安人在征服次大陆的过程中,逐渐放弃游牧方式,从事农业定居生活。他们把被征服的土著人当作奴隶,让他们从事低贱职业。这次征服可以说是一次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的征服。它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教的起源,均与这次征服有关。


          5楼2012-12-20 21:29
          回复
             塞种人原是住在伊梨河流域的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160年前后,塞种人受大月氏人的驱赶,向南迁徙,通过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消灭了几个希腊人王朝,建立了统治。塞种人的王朝除了北印度大部以外,向西南到达今马哈拉施特拉邦西部地区。塞种人统治了100多年,大约在纪元初衰落,印度现在沿用的传统历法(塞历),就是起源于此时


            6楼2012-12-20 21:29
            回复
              贵霜人也曾在印度(主要是北印度)建立过统治。贵霜人原是一个居住在蒙古高原西部的游牧民族,我国古籍称为“大月氏”。公元前176年前后被乌孙人击败,向南迁移到今阿富汗境内,征服大夏国后进而向南、向东挺进,建立了个囊括整个北印度的贵霜帝国。同西方在经济和文化上有密切交往,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佛教文化出现繁荣。贵霜帝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印度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了密切的接触和相互影响。


              7楼2012-12-20 21:29
              回复
                10世纪初,穆斯林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1206年,土耳其人在北印度建立统治,史称“德里苏丹王朝”。这个王朝经历了五个时代约320年,是印度历史上统治时间最久的异民族建立的王朝。


                8楼2012-12-20 21:30
                回复
                   公元14世纪下半叶,一支与成吉思汗有血缘关系的蒙古人势力渐大,首领叫帖木儿。这一支蒙古人虽已放弃了游牧生活,定居在今塔什干一带,但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的特征。后在中亚细亚的萨马尔罕建立了统治。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凡决定做一件事,喜欢先念一段带激励性的话:“啊!先知,请将战争之祸加诸于这些异教徙及不信仰的人们,并严厉惩罚他们。”当时的印度多数是异教徙,基于这种信念,帖木儿王于1398年渡过印度河,长驱直入,攻占了德里,杀害了10万之众的俘虏,摧毁了当时阿富汗入建立的王朝,将全部财富掠夺一空,并驱使众多的妇女与奴隶将这些财物搬运到萨马尔罕。还将大批工匠掠夺到萨马尔罕,帮助帖木尔王建造宫殿。在他们的足迹所及的地方,留下了杀戳、饥馑和瘟疫。


                  9楼2012-12-20 21:30
                  回复
                    笈多帝国是印度人创建的另一个大帝国。   公元3世纪,摩揭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一世(大约公元320——380年)乘机兴起,夺取华氏城,在恒河流域东、中部建立了笈多王朝。到沙摩陀罗·笈多(公元335——380年)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大规模向外扩张,他在征服恒河上游及印度河流域东部后,又挥师南下,征服奥里萨和德干东部,势力一度扩张到南印度马德拉斯西南地区。他海上的势力扩大到马来半岛、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的印度人侨居地区,为印度历史上另一个辉煌的大帝国——笈多帝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沙摩陀罗·笈多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拿破仑。他的事业由他的儿子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继承。后者在位时间大体是公元380——413年。超日王继续实行对外征战政策。他一方面用联姻的办法,加强与北印度和德干地区酋长们的关系,以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向统治西北印度的几个塞种人小王国进攻,继续扩大帝国的版图。到公元409年前后,除了克什米尔以及印度南端的一些小王国外,几乎统一了全印度,其版图与孔雀王朝相当。   笈多王朝统治下的印度,经历了约100余年的政治统一和社会安定时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控制着下面众多的小王公,王公下属的官吏管理着行政。在这个时期内,以经济富庶、人口稠密的恒河流域为中心,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旃陀罗·笈多二世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修复了许多被破坏了的大型灌溉设施以发展农业。笈多王朝控制着孟加拉和西印度沿海港口,同当时的拜占庭帝国、希腊、埃及和阿拉伯世界进行广泛的贸易。对东南亚及中国的贸易主要是通过恒河三角洲以及羯陵伽港口,即沿“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印度商人经马六甲海峡到达过中国的广州进行贸易。当时帝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地那拉。由于工商业的发达,城市里出现了一个富裕的工商阶层,这些人成为高雅文化的消费者。我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求法,目睹了王朝的繁盛情况。他在归国后撰写的《佛国记》(即《法显传》)中,称赞笈多王朝统治者施仁政,“人民殷乐”,实际上当时正是王朝的鼎盛时期。


                    11楼2012-12-20 21:31
                    回复
                      莫卧尔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帖木儿攻占德里,主要是为了掠夺,并没有建立统治。建立统治的是他的第五代孙巴布尔。巴布尔机智、勇敢、力气过人,他的奶奶是成吉思汗的一个亲戚,这样,他继承了成吉思汗和帖木儿两方面的血统。相传他曾在5分钟内单独一人凭打斗并杀死5个敌人,两天之内骑马飞驰160英里,为了与人打赌曾两次游泳横渡恒河。巴布尔几次率兵征战,打败德里苏丹军队。1526年,即巴布尔22岁时,以一支12000人的精锐骑兵部队,击败了土尔其人依卜拉欣君王的10万大军,杀死数千名俘虏,占领德里,建立了莫卧尔王朝。在印度所有外来的统治者中,莫卧尔王朝可以说是最伟大的一个王朝,它的行政统治较完备,各宗教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较融洽,经济和文化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这个王朝给印度注入了伊斯兰教文化因素,使印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巴布尔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留下一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死时47岁。   莫卧尔帝国到了阿克巴大帝(1542——1605年)时代达到鼎盛。阿克巴雄才大略,可与古代的阿育王相媲美。“阿克巴”意即“最伟大的”,是印度对他的称呼。他的原名叫穆罕默德。他是巴布尔的孙子,有着顽皮、好动、勇敢、机智的天性,喜欢做各种危险的运动。他是一个优秀的骑士,喜欢玩马球,并发明了会发光的马球以便夜间也能进行这项运动。他学会了如何驾驭凶悍的象群,并随时准备外出猎取狮子与老虎。他14岁那年,被伊斯兰教教士请去,用弯刀砍掉一俘虏的首级,由此得到了伊斯兰教武士头衔——“异教徙的刽子手”。他不爱读书,宫廷请了许多有学问的教师来教他读书,但都遭到他的拒绝。


                      12楼2012-12-20 21:31
                      回复
                        18岁时他已获得了全部的统治大权。他继承了他祖父的热忱与贪婪,向外扩展疆界,经历一连串的残忍苦战,征服了次大陆大部,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印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16世纪中叶,又出现一个平静而宽阔的区段,这就是统一强盛的莫卧尔王朝时代。到阿克巴逝世时,莫卧尔帝国的版图已包括:北自克什米尔南至哥达瓦利河上游,西起喀尔东到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广大地区。1566年,帝国首都迁至阿格拉。阿克巴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制度和法律制度,行政管理要比德里苏丹时期出色得多。在他统治时期,政府对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和分类,并根据土地类型按新税制征税。这些作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帝国经济繁荣,宫廷生活豪华,此时的印度再次跻身于当时世界富强国家之列。在文化上,莫卧尔王朝虽推行伊斯兰教,但为了统治广大印度教徙,统治者也大量任用印度教徙,因而阿克巴的宗教政策是相当宽容的。他试图为他的帝国制订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推行一种以皇帝为最高神明的新宗教。他有一句名言:“一切宗教都有光,而光总带有或多或少的阴影。”据说他还吸收各宗教的精华,创造了一个叫“神一教”的世界宗教。这个宗教虽没有流行开来,但他对宗教的宽容态度影响了他以后的统治者,也促进了两大宗教的融合。他虽然是个文盲皇帝,但后来他承认了书籍的价值。他治世时,注意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建立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图书馆。这些资料包括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底稿和绘画作品。在他统治的时代,诗人、画家、建筑家、雕刻艺术家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常常被赠送大批皇家的物品。他亲自监督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的翻译。他自己不能读书,只能靠他人读给他听。他经常找那些深奥难懂的书卷来研究,由此获得了渊博的知识,最后,他竟成了一位爱好文学与艺术的文盲学者。在他的提倡和保护下,文学、艺术、绘画、音乐等,每一种艺术都出现了繁荣。
                        阿克巴大帝死后,其子贾汉杰即位,继续推行阿克巴的政策。在从阿克巴大帝到其孙子沙贾汉的大约100年间内,帝国版图又有所扩大。但到了莫卧尔王朝的奥朗则布皇帝(1658——1707年)治世时期情况有了变化。奥朗则布生性拘谨,对伊斯兰教极为虔诚。他推行偏狭的宗教政策,毁坏印度教神庙来改建清真寺,致使各地怨声载道,战乱不断,各地独立势力增强,帝国出现衰落。1707年奥朗则布死,王朝又经历了几个君主,但时间都很短。这时的莫卧尔帝国实际控制的范围已经很小,后来仅限于德里王宫周围的一小片地区。最后,在马拉提人的打击下,帝国彻底瓦解了。


                        13楼2012-12-20 21:32
                        回复
                          说印度社会极其杂多样,说印度历史“合少分多”,还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在复杂、多样、分裂的背后,的确还有一些起着统一和凝聚作用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赋予印度以统一的性质。否则,印度早就不成为印度,印度人也就不成为印度人了。
                          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较微弱的。
                          尽管各宗教哲学派别的学说有很大的不同,但几乎所有的派别都接受业报轮回的学说,并都将摆脱轮回达到解脱树为人生最高的目的。知识分子都关心着相同的问题,即探讨纷繁世界背后的统一性和接近这个统一的途径。对印度教经典的理解不仅仅限于少数的哲学家和学者。印度教习俗和印度教精神在次大陆的广大乡村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走到哪里,也不管哪个种族,操怎样的语言,吠陀知识以及掌握这些知识的知识分子婆罗门普遍受到尊敬,不可接触者受歧视的地位也都受到承认。印度教经典《吠陀》和《往事书》有许多地方版本,为多数人所了解。古老的宗教能给次大陆各地的人民以慰藉。不管是在喜马拉雅山的雪山之巅,还是在克里希纳河与科佛里河平坦的三角洲上,崇奉湿婆和毗湿奴的庙宇的尖顶高耸着。就是那些在信仰上不崇拜这些神祗的宗教团体也不能不置身于印度教环境中。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被翻译成许多地方语言在次大陆广为流传,由这两部史诗改编的故事、戏剧传说在民众中更是普及。这样,两大史诗不仅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起着统一印度文化的重要作用。“在操泰米尔语和卡纳拉语的地方的宫廷里,古代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就像在西旁遮普的旦叉始罗和恒河流域上游的奈米莎林(印度教一圣地,在今锡塔普尔县,相传是古代圣者撰写《往事书》的地方)的知识界中一样被虔诚地研读着。”印度教文化不仅影响了所有的印度教徙,甚至也影响了外来的基督教徙和伊斯兰教徙。


                          18楼2012-12-20 21:38
                          回复
                            近年以来,印度出现了新的、跨地区、跨宗教的凝聚力量。西方殖民统治既给印度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在客观上也为印度各势力的联合起了一定的作用。与古代异民族的入侵不同,英国是同较先进的工业技术一起进入印度的。为掠夺印度而修建的铁路、公路以及邮电通讯等设施第一次把次大陆各个孤立闭塞的地区联系起来了。
                            印度本来部族众多,语言多种多样,殖民政府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使南印度操泰米尔语的婆罗门与北印度操印地语的婆罗门第一次有了交流思想的可能。
                            西方式现代军队的建立意义更为重大。这支军队与古代征服者土耳其人和莫卧尔人的军队不同:第一,征服印度之后不是根据作战功劳的大小分封土地,而是实行薪晌制。这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受封者日后势力增大以致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的现象;第二,这个军队不是由单一种族、单一宗教信仰的人组成,军队中既有锡克人,也有泰米尔人。这实际上是在印度第一次建立了超越种族、种姓集团和宗教信仰的社会组织。军队的建立增强了英属印度政府控制社会的能力。它首先是用来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对那些尚未在英国人直接统治之下的各个土邦起着很大的震慑作用,因而地方割据力量受到空前未有的强有力的抑制。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反社会力量的作用:拦路抢劫、打家劫舍的盗匪受到围剿,以偷盗、抢劫、杀人为职业的“犯罪部落”受到打击。所以,如果说,英国人的征服与统治也像古代异民族对印度的征服与统治一样起到了系结各分裂势力的作用,那么这根系结的绳子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粗大更有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印度人才第一次有了“统一印度”、“印度民族”这样的概念。甚至可以说后来民族主义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出现和发展都是以英国人的征服所带来的统一结果为前提的。


                            20楼2012-12-20 21:42
                            回复
                              说是说摘抄一些重要的,但几乎都是重要的。差不多都转载了。


                              22楼2012-12-20 21: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