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词吧 关注:927贴子:24,395

回复:人活一生不得不读的30本好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慕容雪村
这本书是高二时候读的,这本书我的影响和触动是很大的。这本书也是2002年网络最具争议性的小说。17岁的我还是个简单的甚至有点幼稚天真的高中生,而这本书的内容对于当时年龄的我是冰冷和残酷的,读这本书时觉得我看到的一切都改变了,顿时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心里总是莫名的压抑和失落。这本书撕开了那个年龄从未想到过的社会阴暗面,文章里裸露的描写了血淋淋的现实,物欲很流的都市里一群人在不可自拔的沉陷,在灯红酒流下纸醉金迷丧失人格。社会像一个工厂把我们一个个改变成相同规格的产品,我们像傀儡一样在钢铁混凝土构成的世界中每天奔忙,重复着如西绪福斯一样的生活。我们就这样在不断追寻中丢失了自己。
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我们想想的那么大,这个世界有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不应到达的地方,还有一辈子不会到达的地方,其实界限就在我们身边。


16楼2012-12-19 10:41
收起回复
    16.《局外人》 阿贝尔·加缪
    加缪是存在主义的大师。这本书描写了一个人近似与荒诞的感情经历,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本书是存在主义的代表作,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著名理论,荒谬是一种,遭遇。在加缪看来世界的存在本身是没什么的,人类存在也没什么,但遭遇到一起就显得荒谬。存在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存在先于本质。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先有存在,然后它的本质其实是我们后天赋予的,其实思想的出发点同样是虚无主义,受尼采的影响。存在主义认为人类的存在是荒诞的。哲学的问题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究,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但从古至今无数的哲学家都在继续追寻,当然未来还会有无数的走上这条道路继续追寻,因为这个问题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终究关坏。而且哲学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哲学家的,它属于过去,现在,未来所有人类。


    17楼2012-12-19 10:42
    回复
      17.《情人》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的小说本身是苦涩难懂的,但因《情人》成为了畅销小说作家,在中国也掀起来了杜拉斯热潮。在中国掀起热潮我觉得很大一份作用是王道乾先生的译笔,王道乾有着“中国杜拉斯之称”,他翻译的译笔有着中文独有的韵律,极为优美。王小波也在杂文里赞誉过他,其实我也从这里开始看杜拉斯的书。情人以自传体的形式是描写了一个法国少女在越南和一个中国男子的感情经历,杜拉斯的文字多变,读起来感觉行踪飘忽,扑朔迷离,但却有着音乐的韵律美感。国内的网络写手安妮宝贝写作风格深受其影响。小说后来被改编成了电影,男主角是梁家辉,电影看着也不错。


      18楼2012-12-19 10:42
      回复
        20.《雅舍小品》 梁实秋
        梁实秋是今年来才得到推崇的,有一定的政治原因。梁实秋的散文文字老道,有着铅华洗尽的淳朴感,对梁实秋的散文就像在嚼花生一样,越爵越香。他的散文描写的多多是生活中的琐碎杂事和一些思想感悟,但文笔炉火纯青,很是老道,适合学习写作的男生阅读和学习。


        19楼2012-12-19 10:42
        回复
          20.《福尔摩斯探案集》 阿瑟·柯南·道尔
          读过不少的侦探小说,但还是觉得这是最经典的,这也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的侦探小说,而故事主角福尔摩斯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为了侦探的代名词。无论是他的烟斗,还是贝克街221号,都永恒的定格。最早听说这本书是初中时候,那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是位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在上课的闲暇之余会给我们讲很多课外的内容,现在依旧能记得起她侃侃而谈的风度和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也是从此我开始喜欢阅读。每个人一生都会遇到一个领路人,幸运的是,遇见她时我还很年轻。
          故事的主人公福尔摩斯是一个性情有些怪癖的私家侦探,当然也有很多超凡之处,比如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严谨缜密的逻辑能力,还有完备的化学知识和使用的地理知识,这些构成了一个性格丰满又富有魅力的侦探人物。他的探案手法也被后来的侦探小说家沿用。虽然他公认比较优秀的是四个中篇(可能是出于文学性的考虑),但我喜欢他的短篇小说,因为简短流畅,省去了很多繁琐的细节描写,且故事很精致,情节和推断令人拍案叫绝。


          21楼2012-12-19 10:43
          回复
            21.《瓦尔登湖》 梭罗
            一个现代智者的追求内心宁静的心灵旅途。都市的繁华躁动使人们会常常赱失,而忘了此行的目的,因此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梭罗是一个现代的隐者,抛开喧哗聒噪的城市生活在静谧的大自然中找寻心灵的安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与东晋的大隐陶渊明不谋而合,他们共同在极力的寻找着自我。读他的文字,是在聆听一个深谙世者的哲人思索,抑是勘破红尘的佛陀低语。我认为所谓的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其实是对那些放不下功名利禄的人找的台阶,真正的隐者必须是追逐自然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只有在自然中才能达到自我的回归。


            22楼2012-12-19 10:44
            回复
              22.《鲁迅文集》 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旗杆性人物,如同一座丰碑。对于鲁迅我们从小学课本的三味书屋,少年闰土,一直学到高中的孔乙己和祥林嫂,他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但其实我们却从未走近过他。由于年龄的限制我们在中学这个阶段想要读通他的文章是艰难的,阅读他的文章需要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鲁迅文章的价值是双重性的,一是文学性,二是其蕴含的对这个苦难民族的悲悯。他践行这一个文人最高的行为准则,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一个民族在遭受罹难时一个文人的所应有的姿态。对于他的人格赞誉其实已无需赘言,我们更多的是需要解他的文章,鲁迅的文章隐喻性极强,阅读的时候需要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民国这一段的历史)。
              他的文章是需要我们去不断地重读.


              23楼2012-12-19 10:44
              回复
                2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这本数以在中国流行了很长时间,昆德拉的小说中一直包涵着对哲学式的思维,这可能是他受大家喜爱的原因。这本书是围绕着轻与重,灵与肉的进行展开和思考。在历代的爱情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生命力的影响。
                轻与重,生命的是需要一定的压力的,越沉重的负担越使我们贴近大地,使我们感觉生命的真实。一个活着,就要承受周围带来的压力,服从于道德,法律及家庭亲情带来的压力和责任感,这样会使一个人过的充实。如果一个人没有压力的话,也就失去了存在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
                灵与肉,这是爱情的本质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倾向。无论你是喜欢柏拉图式的爱情还是弗洛伊德纯粹的性都可以。在此,不做深度探讨。


                24楼2012-12-19 10:44
                回复
                  24.《菊与刀》 露丝·本尼狄克特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了解日本文化,有助于全面了解日本人和侵华战争发生的根源,当然也有助于超越他们。日本有大量的关于中国文化文献研究的书籍,而中国直到现在没有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籍。
                  这本书是一位美国人写的“本日本皇室家徽, 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古代日本的社会体制和中国相仿,其实就是在唐朝时期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在清末的时候,日本也同样受西方列强的欺压,但他们很快的向西方国家学习进行明治维新。这是日本聪明之处,就是不断的学习别人的优秀之处。
                  从本质上讲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相同的意义和作用,他们都是政体的依存和民族精神的核心。不同的是,日本的武士道推崇的是勇,通过抗日战争和神风突击队(一群疯子),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不怕死精神,日本人从小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主要就是勇敢,当然勇气的膨胀带来的是狂妄自大和杀戮,二战时几乎所有日本人都认为他们可以统一世界,他们的部队作战也极其勇猛,当然这也是夜郎自大。而中国儒家文化的推崇的仁,仁的好处毋庸赘言,当然泛滥带来的迂腐呆板和不断求和。
                  古代日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等级制度的就是武士道精神,这种制度具备着法律效应。等级制度代表着秩序与稳定,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如果一个群体没有相应的等级秩序,那么它将是零散的,容易被冲垮,一次就需要一个权力的集中,一次来支配资源(包括军事战争,赈灾,生产需求等多方面),而严格的等级制度会使这个群体更加稳固。


                  25楼2012-12-19 10:45
                  回复

                    25、《了不起的盖茨比》 F.S.菲茨杰拉德
                    这本书称为爵士时代的梦幻挽歌,而这种风格也成了菲茨杰拉德的标志。个人觉得文章的内容并无出彩之处,而优异的地方是作者的文字技巧,读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作者不可遏制流横溢出的才华。读这篇小说感觉到了一种飘浮梦幻,仔细读会发现是作者的比喻起的作用,体现了作者的诗人气质。文章描述了盖茨比奢侈放纵却如烟花般短暂一生的悲剧生活。而菲茨杰拉德本人一生也大抵如此,一生过着花花公子般穷极奢靡的生活,在44岁时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26楼2012-12-19 10:46
                    回复
                      26.《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雷德蒙·卡佛
                      这是一本卡佛的短篇小说文集,纯文学的作品,喜欢看情节类小说的别购买,否则会后悔的。
                      喜欢卡佛,喜欢极简主义风格的事物,无论是小说界的卡佛,还是绘画界的蒙德里安。现代社会信息的多元化,每天我们会接受大量不同媒介的视觉轰炸,尤其是漫天飞舞的广告,加上都市生活的喧闹和噪杂,于是人们开始追求简约的风格。
                      卡佛是及海明威之后被模仿最多的人,他的极简主义风格小说给美国文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本书有十多个短篇组成,他的文字像是被删减到极致,读起来像是看一个骨瘦如柴的书生一样,相貌清癯。文字里没有任何的修饰,只有简单的场景布置,灯光,街道,寂寥的行人,酒吧,车流,夜幕,绝望。他的小说描写着普通人物的琐碎生活片段,这些片段其实体现了生活的荒芜,暗含着巨大的沉默。他的很多篇小说都是开放型结尾。


                      27楼2012-12-19 10:46
                      回复
                        26.《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
                        与绅士相比我更喜欢骑士精神,勇于冒险,扶危救弱,像游侠一样纵横四海。
                        堂吉诃德是作者寓言化的有些阿Q精神的人物,小说中描写了梦想成为游侠的他和农夫桑丘一起追求冒险事业令人捧腹的滑稽闹剧。欢笑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我看到的可能与作者想表达的反骑士文学相左,其实我是喜欢堂吉诃德的,他的行为也并不可笑。现实中我们都在做着崂山道士一样的梦,在别人看来会觉得没什么,甚至可笑,在我们看来那却很重要。其实我觉得信仰就是堂吉诃德式的,像一个骗局把自己套入其中,我们能做的就是祈祷永远不要醒来。在荏苒的时光中我们固步自封,忘记了来时的路,那些信誓旦旦的诺言已在风中如烟消散。总有一些人是固执的,比如梵高,比如堂吉诃德,他们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偏执的坚持着自己那些被人嘲笑的梦想。他们是对的,信仰是可以孤独的,因为灵魂总是这样。
                        电影《燃情岁月》有段台词说,这个世界有一种人,他们愿意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些人要么疯狂,要么成为传奇。


                        28楼2012-12-19 10:46
                        回复
                          27. 《活着》 余华
                          余华是先锋派代表作家,他的文章中总有一种燃烧的生命力。他的文字像一把兵器一样,渗透着冰冷的寒光。
                          文章的最后在历经跌宕起伏的福贵牵着老黄牛在麦田里行走,他的心情该像是像是夕阳的一抹余晖,安详,静谧。那是只有经历沧海桑田才会有的宁静淡泊,那是只有经历过惊涛骇浪才会有的心如止水。人生如梦,白云苍狗。
                          书中的内容对我们这些毫无经历的年轻人无疑有着巨大的震撼力,余华把一个人的一生蹉跎展现于我们眼前。70年的岁月如一枕黄粱梦,转瞬而逝,我们如浮萍一般在命运的漩涡中摇曳沉浮,继而随风消散。一生一世是这样的短暂,短暂的不容我们叹息,不容我们留恋。
                          也许生存的意义本身很简单,就是活着。


                          29楼2012-12-19 10:47
                          回复

                            28.《人性的弱点》 戴尔卡·耐基
                            这是卡耐基的一本交际学名作,选中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懂得社会交际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益处。弗洛伊德说人生的痛苦原因有三种:一是,自然的强大,二是,人类自身的脆弱,三是,处理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而第三条是可以通过我们的自身调节和努力得到减弱的。
                            总结了几点比较优秀的理论:
                            一,不要和他人发生争执。不要和他人发生争执,更不要和他人言语相激,因为争执从本质上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可以对别人发表的言论做出一些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指正别人观点中的错误部分,但不要言语中伤他人(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像你那么优秀)。其实在交流中我们也更可以不去否认对方观点(指在普通的聊天谈话中),别人说的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我们认可,不相同的也不要去驳斥,因为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使我们的价值观略有差异,因此不要去驳斥对方的观点。且争执本身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因为我们在争执的时候会因为自身的荣誉感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而不会去考究问题的根本。在争执的时候我们不会发现这一点,如果在你冷静的时候会发现确实是这样。
                            二,善于倾听对方的谈话。聆听是最好的谈话技巧,这种方法很容易与人接近,使倾诉者能够敞开心扉,尽诉衷肠。每个人都会有倾诉欲望,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会使你们的谈话更加愉快,也使你拥有更多的朋友。
                            三,善于称赞别人。这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也不会有彻头彻尾的绝望。只要是别人付出努力的行为,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可取之处。但大多时候我们喜欢指出别人错误的地方,而抛却优秀的地方。如果公然指出别人的错误地方(因为现实交流中很少有十恶不赦的错误),会使他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只会引起他下意识的反驳,既而也不会接受你的看法。而如果能够夸赞他优异的地方,然后在相应指出不足的地方,就会使他欣然接受,并认为你的评判公正。赞扬并非是奉承,而是诚恳的指出别人确实好的地方,也不是虚伪的谄媚,而是对别人激励。学会赞美他人。


                            30楼2012-12-19 10:47
                            回复
                              30.《变形记》 卡夫卡
                              卡夫卡的文集是二十世纪文学的重品,他本人也是二十世纪文学界公认的一号人物。卡夫卡生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生活中会利用空暇时间写一些文字,在他死的时候他把这些文稿交给了他的朋友,并嘱咐他在他死后烧掉。当然他朋友没有听他的,而是把这些文集拿到出版社进行发表,这些文章一经发表立刻轰动文坛。卡夫卡个人小说中遭遇的困境,就是二十世纪文学的困境。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早上醒来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而这种荒诞的经历却遭遇了很多现实的问题,作者使这种近似与荒诞的经历遭于了种种的现实困境,通过这种超现实的写作手法来进行社会寓意(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一篇童话)。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是超越性的,二十世纪文学的开端,而这种荒诞主义文学也是存在主义的先驱。
                              讲一下我对二十世纪文学的看法,二十世纪以来不单于文学的各种艺术形式都在以多元化的形式发展,文学里出现了乔伊斯的意识流,罗伯格里耶的物化世界,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文学形式(包括中国的先锋文学),而绘画里出现了野兽派,抽象派的令人云山雾绕,目瞪口呆的作品,尤其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写的令人匪夷所思。一方面是出于社会信息的多元化的背景,另一方面是艺术家都在寻求突破,而进行了各种实验性的文学创作,(个人觉得其中绝对有浑水摸鱼之徒),而普通读者也开始对这类艺术品近而远之,还有学者称现代艺术正在走向死亡。我觉得艺术的无限自由化而使其丧失了一个评判的标准,可以有各种的观念和新奇的探索,但必须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因为无限的自由化,导致的必然是自由的丧失。


                              32楼2012-12-19 1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