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家制造吧 关注:30贴子:1,351
  • 5回复贴,共1

【沐家】有关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度娘镇楼


1楼2012-12-16 10:41回复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2楼2012-12-16 10:42
    回复
      清万树撰。是书二十卷,《四库全书》著录,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自《草堂诗余》以小令、中调、长调分别列目,旧谱因之以五十八字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然如《七娘子》,有五十八字体,有六十字体,分列入小令与中调均不相合,故是编则列诸调而不分三等之名,一字一句,皆取宋元名作排比而求其律,收唐、宋、元六百六十调,一千一百八十余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编纠正《啸馀谱》及《填词图谱》之误,以及诸家词集之舛异“。唐宋以来,倚声度曲之法,久已失传。故杜文澜《词律续说》称是书”作于宫谱失传之后,振兴词学,独辟康庄,嘉惠后者甚厚“。但编者疏于考证,书中脱漏错误,诚所不免,在自续及《发凡》中言之甚详。后人亦有所校定。同治十二年(1873)徐诚庵作《词律拾遗》八卷,其中一至六卷为补调补体,卷七至卷八则为订正原书之补注。光绪二年(1876)杜文澜为之校勘并有《词律补遗》一卷,《拾遗》之外,又得五十调。校勘记散附杜刻《词律》各阕之后。是书有清刻本,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光绪刻本影印。[1]


      4楼2012-12-16 10:43
      回复
        关于词韵,并没有任何正式的规定。戈载的《词林正韵》,把平 上去三声分为十四部,入声分为五部,共
        十九部。据说是取古代著名 词人的词,参酌而定的。从前遵用的人颇多。其实这十九部不过是把 诗韵大致合并,和上章所述古体诗的宽韵差不多。现在把这十九部开列在后面,以供参考[28].   (甲)平上去声十四部   (1 )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2 )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3 )平声支微齐,又灰半[29];上声纸尾荠,又贿半;去声寘未霁,又泰半、队半。   (4 )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5 )平声佳半,灰半;上声蟹,又贿半;去声泰半、卦半、队半。   (6 )平声真文,又元半,上声轸吻,又阮半;去声震问,又愿半。   (7 )平声寒删先,又元半;上声旱潸铣,又阮半;去声翰谏霰,又愿半。   (8 )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9 )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10)平声麻,又佳半;上声马,去声禡,又卦半。   (11)平声庾青蒸,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12)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13)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14)平声覃盐咸,上声感俭豏,去声勘艳陷。   (乙)入声五部   (1 )屋沃。   (2 )觉药。   (3 )质物锡职缉。   (4)物月曷黠屑叶   (5 )合洽。   这十九部大约只能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其实在某些词人的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 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   入声韵的独立性很强。某些词在习惯上是用入声韵的,例如《忆 秦娥》、《念奴娇》等。   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调规定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用平韵。除非有另一体.   只有上去两声是可以通押的。这种通押的情况在唐代古体诗中已 经开始了


        5楼2012-12-16 10:44
        回复
          我用的是新韵,徒儿你自己看着办吧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2-12-18 10:27
          收起回复
            @月寒冰青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2-12-18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