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吧 关注:9,017贴子:79,086

回复:和中国商人聊天--楼主:望京闲人2011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四十、垃圾哲学
  (人物、章三,46岁,镇江人,中学文化,物资回收公司总经理。)
  记:“我们知道,您是靠拣垃圾发家的。但问题在于,拾荒的人成千上万,何以您拾成了位亿万富翁,产业规模直逼一家大型企业,且从不为利润发愁——这是为什么?”
  章:“按照一位经济学家的说法,我这叫‘分类集成,优化资源。’可老实讲,他说的这些我一个字都不明白。要是我做成了一件事,大家都认为蛮好,这事儿或许就真的不错。但我还是觉得,无论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垃圾就是垃圾,拣破烂就是拣破烂,谁要把它想象成了别的什么,一准会把事情搞错。
  “我成功的道理很简单:首先是成为一个拣破烂的,其次是成为拣破烂人里面的头儿——这两件事不能分开谈。这样我才能以一个收破烂人的身份服务于成千上万拣破烂的人,我的钱就是这么赚来的。只在一件事上,很多人至今搞不懂,何以我收破烂的价格总比其他人高出一块?以至闹到后来,无论是‘大’拣破烂的还是‘小’拣破烂的,统统都喜欢把手里的货色卖给我。这就让我有了一个左右市场的机会。
  “其实,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压根儿没动脑子想过这问题,正是垃圾或废品(不是其他的什么)要比它们看上去的模样值钱得多。”
  记:“于是您就只拣垃圾?”
  章:“对的。和商品注定要贬值的情况不同,垃圾只有升值的份儿。”
  记:“您拣的不是垃圾。您拣的是垃圾的哲学。”
  章:“但还是有点儿可笑。不是吗?”


IP属地:广东37楼2012-12-08 14:03
回复
    四十一、热爱真相
      (人物:云学伟,42岁,上海人,硕士学历,投资顾问公司总裁。)
      云:“据我的观察,一个凡事都要规避风险的人天生不喜欢真相。他习惯于逃避责任。
      “真相具有风险的性质。尤其是在人想得比做得好时,真相会暴露令自己不情愿看到的东西;正是这些让我们几缄其口的事,构成了一个人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这方面,被动地承受不如主动地承担。
      “我们能否战胜自己、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成就非凡事业,关键就看我们是不是热爱真相。我始终认为,人对真相了解越多,胆子就越大,境界就越高。特别是在犯错误的时候,真相总是倾向于使人终止错误而不是改变错误。
      “人在交易场上做生意,就要了解这种游戏的性质,我相信时间会自动分类,所有的事情都是此一时、彼一时。不同的时间,意味着不同的事。一个人只要不回避真相,很容易知道,什么季节做什么事。”


    IP属地:广东38楼2012-12-08 14:04
    回复
       四十四、中性立场
        (人物:葛昂,58岁,晋城人,大本学历,机械设备制造公司总经理。)
        记:“据我了解,在企业中,您不仅是一位善于解决问题的高手,还是一位处理复杂性事务的专家,尤其在容易引发冲突之处,化解矛盾的手段独一无二。我想知道,您究竟看见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才在原本荆棘丛生的地方走出一条平坦的路来?”
        葛:“我只看见了混乱,然后把它们揉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不试图框定问题,也不依此自设定义,要是有些情况变得纠缠不清,搅乱它们甚至比理顺它们还有意义。这一看似拙劣的手法实则至为简便,表示所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承认它比解决它更为重要。
        “只是这样一来,我们惟一能做的,就是如何改变问题。但要做好这件事,首先就需要我们压住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压不住问题就可能无解于问题)。所以,你千万不要和我谈论真理,也别请教是非曲直,假如情况注定要引爆冲突,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因此不得已地,我们必须换个方式问问题。
        “为此,一个实干的人通常都是中性的。他不认为自己应该无条件地捍卫什么,相反,总是准备在绕不过去的地方重新思考,以求为一种完全对立(或矛盾)的情形带来些许缓和的余地,并使从中窥视的人们不再只盯住问题的某一方面。这样的情景,如同为了安全起见,有时需要脚踩两只船,试图化解矛盾的人,眼光也必具兼容性。
        “在此,我提供给你一个‘中性’概念,以便于你客观地理解如下观点。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揪心的一些事情并不是现存问题,及其矛盾和冲突,而是由它们导致的连锁反应,不仅对于一家企业,对于任何一种事业来说都是极具杀伤力的敌人。要是最后真的发展到了那一步上,解决问题的人同样会变成问题的一部分,尽管本意是要阻止冲突、化解矛盾,还是身不由己地卷了进来。在这方面,任何处于强势地位上的人都必须清楚地知道自身处境的脆弱性,趁还有余地让步的时候不妨多让一点。记住,是多让一点啊。”
        记:“您说得有道理。但我不喜欢。”
        葛:“嗯,我能理解,也乐意理解。你还年轻,前程远大,凡事总要想得积极一些。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看过许多人生的无奈后,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强调一种‘中性’的立场。而在此之前,我能告诉你的惟一经验便是:是非显而易见,但源自于是非的分歧将带来更多(其他)问题。如果不能适时地转移目标,重新思考,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人就会陷入被动,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被问题拖着跑。”
        记:“这种妥协的倾向会不会导致荒谬呢?”
        葛:“有这可能。但与没有赢家的情况比起来,荒谬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记:“谢谢教诲!您真是一位宽厚长者。”


      IP属地:广东39楼2012-12-08 14:05
      回复
        四十七、偏行的学问
          (人物:彭志刚,48岁,青岛人,大专学历,舞厅娱乐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据我所知,您是这个行业里面的元老,在将近二十年时间里始终如一,作为事业,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我的问题是,在这样一个容易招惹是非的行业里,您是怎么一帆风顺地挺过来的呢?”
          彭:“老实说,这是个偏行。在这片江湖上讨饭吃,人就得时刻思考它的脆弱性,换句话说,就是要试着想你不愿想的事。为此,我每天都必须提醒自己,赚钱一定要走正道。或许旁人觉得这不过是一种说辞,可我心里清楚,这正是我不败的原因。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更聪明的办法。
          “但这又的确是个多少有点‘邪性’的行业,繁荣与衰败可以发生在同一时间段里。外人可以因此吊起走马观花的兴趣,可在一个内行人眼里,就意味着他的大厦是建在了某种沙堆上,无论外表看起来多么富丽堂皇,坐在里面的人还是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所有来自暴利的诱惑都是如此,在轻易得到的地方,失去也容易。
          “对此,你不能寻求任何合理的解释。除了我刚才特别强调的要走正道外,还必须学会‘邪着’看问题。作为行业内的一个小小秘密——它的潜规则,我曾将之比喻为‘做了一辈子棺材的木匠改行做衣柜,他只有在邪着瞧东西的时候才能把衣柜做直。’有什么办法呢!每天和一群近乎疯狂的家伙们打交道,任何单纯的选项都只会把事情搞糟。
          “剩下唯一不用担心的事就是赚钱了。日子好过也罢、不好过也罢,钱都到手得挺容易。故在这个地方,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赚钱。
          “有些钱永远不能赚。它们是些迟早要吐出来的钱。所以,人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听凭它们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在这件事上,我个人的看法是,死人不用钱。
          “但即使你已经知道得足够多了,还是无法完全杜绝风险,因为你乘坐的是一条渗水的船。它侥幸没有沉没并不是不会沉没,而是还没漏到那个份上。为此,我思虑再三才琢磨出一句话,仅只限定于我们这一行业的最高境界,概括为八个字:只管爬山,不能登顶。”
          记:“我没想到,竟从您嘴里说出一门学问来。”
          彭:“那你就叫它‘偏行的学问’吧,等你写出书来,我再好好看一看——有什么疏漏之处。”
          记:“您真是个人物啊!”


        IP属地:广东40楼2012-12-08 14:12
        回复
           四十八、珍重错误
            (人物:郎开复,49岁,合肥人,大本学历,制罐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作为成功的企业家,您如何看待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
            郎:“老实说,我对错误不抱偏见,无论别人怎么想,我总是试图在一个过程的意义上完整地看待它们、理解它们。特别是在事情开始的地方,没什么比你自己犯下的错误更有助于你的成功了。为此,我始终强调这样的观点:对我们意味着正确的事物从来都不能是既有的。或者说,即使你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存在着一个正确的东西,还是不能像叫辆出租车那样招手即来。所有夹带在书本里的玩意也大多如此,要是不能加以转化,同样会显得一无是处。
            “在此,我想要特别指出的是:人最大的问题即在于他不能‘现成地’正确。因此我怀疑,(无论是谁)能不能从一开始就正确?假如不能,那么人指望做得‘正确’这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对此,我曾经有过非常困惑的时候,可是后来遇到得多了,终于有所醒悟。我觉得,恰恰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自认为‘正确’的人其实都是在干着某种‘刻舟求剑’的事儿,与其说他们不知道何为‘正确’,还不如说他们不知道何为‘错误’,以至迫不得已地做起了必须‘正确’的事,在随舟飘荡的水面上,偏离了划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懂得珍重错误的人(或眼里仅有‘正确’的人)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记:“您是说‘珍重错误’吗?”
            郎:“是的。珍重错误!我甚至把这看成是导致正确的主要原因,因此上才有了这样的观点:确定精度的人必须参照误差,而不是就精度本身查找精度。正如我们的大多数抉择都必然地会伴随着相关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人要是不能交叉(或动态)地看问题、想问题,就会相信那些‘刻舟求剑’的东西,无论怎么校准,都是一种定式化的反映,在缺少参照的条件下,甚至屏蔽了正确本身。
            “我觉得,就算有一个真理般正确的东西,往往也很难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上通行无阻。为此,正确要成为验证者,自身必须被检验着。这就是说,你不能认为关于正确的东西是一些被最终检验完成了的东西,并以此作为拒绝再次检验它的理由。那样你拿在手里的‘真理’就不再是主动的、适当的,甚至其固有的刻度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禁锢,当生活漂移的时候,事物变化的时候,人就会陷入被动。好像有些人,无论如何都搞不懂,何以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的美景会在眼前一下子消失了呢?其中的诡异,刚好让一个人的成功之处变成了他的失败的所在。”


          IP属地:广东41楼2012-12-08 14:13
          回复
              四十九、峰值伪相
              (人物:鲁劲松,53岁,海口人,大本学历,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作为一家周期性企业的管理者,您如何看待市场兴衰?”
              鲁:“就一种无法选择的情况说,我通常都倾向于在‘周期’的意义上看问题,而不仅只限定于市场。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与其说应该更看重市场,还不如说应该更看重自身处境来得明智些,无论企业是赢利还是亏损,反映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现象。
              “但是与萧条相比,繁荣更使我担心。因为从一开始,它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不断放大的决策过程中制定目标,不得不倾向于追求更大利益;这种时候,人甚至无法想象,一种巨大利益的背后——在你为此一路奔来、行将收获时所要付出的代价。虽说企业都是逐利的,中间的运作过程也大体一致,可要指望赚取更大利益,还是支付了比平时更为高昂的成本。那就像一个挣得多、花得多的人的情况,尽管他也在十分明智地处理着这件事,可是由于花得多了的缘故,很自然地要求再多挣上一点。于是我们看到潮水涨了起来,那些在此间冲浪的人,惟有借助着浪头的趋势才能升得更高。
              “然而,问题却不在这里。问题在于弄潮的人心里本来十分清楚,托起他的潮水注定要再次退回去,只是此刻已然处在波峰之上,身不由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一切能够把人推上悬崖的力量都充满了敬畏。无论旁人作何分析,抑或是发现了什么规律,都不能改变我思考这件事时的方式——自本能里想问题。
              “正是在本能里,我认识到,企业在市场上的作为,必须始终与它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成正比,否则,便会忽略这样显而易见的事实:一个登山家能去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遗憾的是,繁荣向我们隐瞒这个问题,在朝着顶点上升的过程中,甚至都会让人看起来就像是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此,我称其为繁荣不作为。意思是说,在繁荣中我们往往不是干得更多,而是干得更少了(借助着上升的浪头),结果,到潮水退下来的时候,就出现了许多类似海南‘烂尾楼’那样的东西。当年,我们这家小小的水泥制造企业就差一点栽在它们身上。所以从那以后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一些最美好的东西从长远看来都差不多接近于一个伪相?”
              记:“有答案了吗?”
              鲁:“还没有。不过探讨探讨总是有益的,尤其是在我们难以理性地解释的时候,这样的探讨会激发潜在的本能,直接跨越认知阶段,在内心深处找到答案。如此说来,所有在海里漂着的人也都应该懂得,追求‘峰值’的结果肯定会陷入另一个低谷;除非他能够提前审视自身,并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在兴衰可能改变什么的地方,对那些太高或太低的东西留一份小心。”


            IP属地:广东42楼2012-12-08 14:14
            回复
               五十、站在获利的位置上
                (人物:韦文明,40岁,武汉人,大本学历,投资家。)
                记:“在投资领域,您是公认的传奇人物之一,以区区几万元起步,只用了不到八年时间就积累起亿万财富,竟然有报道称您是国内最会投机的人。对此,您又怎么说?”
                韦:“我觉得,很多人在股市上不赚钱的原因是不理解钱。我比较幸运——我理解‘钱’。曾记得有人说我这个湖北佬是托了‘九头鸟’的护佑才如此精明善算,其实,他们都是在说些傻话,哪有这种事。
                “但我得承认自己是一个识时务的人,认识到资本的方式有别于金钱的方式。前者是财富的手段,后者是谋生的手段。前者更多智慧,后者更多本能。一个是大钱,一个是小钱。两种玩法,收获不同。另一方面,小钱具有某种确定性,有所谓现实性特征(目光短浅的人容易受此诱惑);大钱则具有某种不确定性,有所谓未来性特征(目光短浅的人看不见)。反映在实际的操作上,就导致了这样的差别:目光短浅的人通常选择较近的东西,目光远大的人与之刚好相反。于是,他们之中一个人有了钱,另一个人有了财富。
                “市场中的人就是如此!谁能为未来欢呼呢?未来如此虚无飘渺。不过,这正好给少数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他得以透过时间洞悉未来。关于人性我没什么好说的,股市之中永远都是多数人跟风、少数人赚钱。这事不会改变!
                “人在现实生活中忙碌,总觉得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迫切地想要挣足一生够用的钱。这样他就只能去挣看得见、摸得着的钱了。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心里明白,就人的一生而言,挣钱的机会真是太多太多啦!为此他看机会时就会多一份冷静、清醒。他要抓住最有利于他的机会,放弃一般的或不太有利于他的机会(富人与穷人常就此发生分歧)。与大多数人急急忙忙朝‘钱’奔的行为相反,他更喜欢站在一个有利的位置上,然后凭着这个位置获利。这样他就比较主动、也比较安全。
                “所以,我觉得,假如人能更多关注自己的位置、而不是斤斤计较得失,有许多事情本来可以变得更好一些。他将会心安理得地发现,所谓的赢利其实就是一种连带的东西,乃是自然而然要发生的,从长远看,反倒更像一种奖赏,而不是索取。
                “我就是这样理解钱的。我甚至认为,没完没了地算计是一种很坏的习惯。除非人也能和计算机一样既准确又冷漠,否则还是多关心关心自己的位置吧。”


              IP属地:广东43楼2012-12-08 14:16
              回复
                五十一、解析贫穷
                  (人物:昌近人,46岁,太原人,大专学历,人力服务公司总经理。)
                  昌:“人不会无缘无故地受穷,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富有。当一个人在贫穷的路上行走时,他不是在走路,而是在兜圈子。在这方面,我确信某些人总能给自己的不幸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借口,却不肯在寻求财富时做同样的事。他的贫穷让他满怀偏见。
                  “贫穷正是由一系列偏见造成,是原因,也是结果。如若换个角度看,我们甚至会认为:一个人穷是因为他怕穷!
                  “穷人的恐惧!!!怕失去最后的一点点,所以只能守着它过生活。要是一个人把那一点点认作了财富,眼睛就很有问题,因为那一点点不是别的,正是贫穷本身。在现实生活中,每当我听到守着‘一点点’的人抱怨他们处境不佳时,内心的失望之情就难以形容。
                  “‘一点点’是不是钱?是怎样的钱?对此我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答案。只是觉得这‘一点点’若偏偏被人认作是失不得的、保命的钱,这个钱就不会给人带来好处,更不能有所增值。穷人的误区,是看见了有钱人的样子,没有悟到人之所以有钱的原因。
                  “除此之外,穷人与富人的差别还在于:穷人注重得到的东西,富人注重失去的东西。他们的命运犹如一棵树上结出的两种果实,一个苦涩难咽,一个鲜美无比。
                  记:“这是在讲得失的道理吗?”
                  昌:“是在讲贫富的道理。但都可以放到得失中去谈。因为穷人并不是一无所有的人,他也有些东西可以失去,反而不会使他变得更加贫穷。就算他真的一无所有,也总有爱吧!也总能通过努力地做人做事赢得别人的认同吧!
                  “人知道一点点道理不难,难得是他思考问题的方式。想对了,钱做他的工具;想错了,他做钱的奴隶。而奴隶是不可能拥有财富的。”


                IP属地:广东44楼2012-12-11 09:53
                回复
                  五十二、不要急于成功
                    (人物:马子成,58岁,长沙人,大专学历,图书发行公司总经理。)
                    记:“据我了解,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类的书籍外,您似乎从不出版畅销书。可奇怪的是,偏偏您在这个行业里备受尊崇,挣的钱甚至比出版了畅销书的人还要多。我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特意前来向您请教。”
                    马:“这和我个人的经历有关。我四十多岁上才开始创业,对于赚钱的想法就保守一些。对我来说,如何赚钱是次要的,不败才是第一。所以,每当有人拿一部有可能在市场上畅销的书稿找到我时,我都会婉言谢绝他的好意。不是我顽固不化、不识好歹,而是知道事情的另一面。我当然因此失去了不少机会,可也经营得的十分坚实,特别是在开始创业的阶段,避开了许多陷阱。这就为我赢得了时间。
                    “我经商的头一个信条是:在事业开始的时候不追求暴利。毕竟真正的机会是在过程中干出来的,不是在路边上拣来的,若要碰运气,就可能把路走歪。就算是一位真正的行家里手,在下大赌注前也会思虑再三,他或许有机会犯错误,可我没有啊。”
                    记:“于是您就只出版些无论在什么时代都能卖掉的书?”
                    马:“是的。虽说这样并不聪明。但你要知道,即使是聪明的人干事,也往往是干着、干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问题着实困倒过不少聪明人。我没那么聪明,也不曾受此困扰。正像在出版界,每天都有那么多聪明能干的人,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琢磨着如何一鸣惊人,以至于尽管市场看起来大得没边,其中的畅销书还是多得数不过来。这让一个出版了畅销书的人如何能不烦恼呢!
                    “再者,我们又该如何与一群聪明人竞争呢?至少我以为,凡是期望做得比聪明人更加聪明的人无疑都是些真正的傻子,他们试图干不可能的事。我不是这样的傻子,所以也不干不可能的事。
                    “不和聪明人竞争,是我经商的第二个信条。但要做到这一点,惟一的办法就是先别急着成功,不论你是四十岁还是八十岁,基础都决定上层。这里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问题,即我们是否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叫做‘更好’的东西?对此,我的回答是没有。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这么看。他们有如我身边的那些出版商一样,个个都在拼命地、你追我赶地出版那些‘更好’的书籍。相反,我由于做不到‘更好’,便选择些一般的事情来做,年复一年地出版些菜谱啦、时装画册啦、侦探小说啦等等——我能为之负起责任并精耕细作的东西;最终,在专业化操作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产品供应,由此带来一种常态化的结果,足以使我面对畅销书时少了不必要的冲动,在他人总是大赔大赚的地方,渐渐积少成多。在这方面,我的确很有耐心,并且深知,无论一个人在开始时表现得如何聪颖,做得多么优秀,后来还是要回到让他正常的状态上来。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聪明人都尊敬我的原因。
                    “我经商的第三个信条是,不和跑得最快的人打交道。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有的市场高手或畅销书专家什么的一概敬而远之,不但不和他们发生业务往来,也不与他们交流思想。我知道他们是一些典型的成功人士,同时还知道他们是一群意气风发的赌徒,他们领着时代大步流星地向前跑,却不知道自己该到哪里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功本身就是成功的问题。”
                    记:“我没有听错吗?”
                    马:“你当然没听错。”
                    记:“那您又是如何评价畅销书的呢?”
                    马:“我认为,至少在现阶段,畅销书的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任何为了达到销售目的而人为地制造畅销书的行为,都是在冒对抗市场规律的风险;不过假如有一天,我们当真可以为之欢呼雀跃的话,炒作畅销书的人也许会发现,他们从前热衷于此的一切不过是在给他人作嫁衣裳。况且,在我个人眼里,真正的畅销书必是‘天命’所在,无论如何‘制造’不出来!”


                  IP属地:广东45楼2012-12-11 09:56
                  回复
                    五十三、学会刹车
                      (人物:苗平,45岁,青岛人,大专学历,农产品出口商。)
                      记:“在结束采访之际,能否请您讲一个您认为最有用的道理?”
                      苗:“我以为大多数道理都是在指导人,最有用的是那些可以救人的道理。在过去,我做生意最兴旺发达的时候,有位朋友曾问过我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奔驰车为什么跑得快?虽说我自己就有一辆奔驰车,每天开着它,还是不能理解这话的意思。最后,他告诉我,那车所以跑得快,是因为刹车好!”


                    IP属地:广东46楼2012-12-11 09:57
                    回复
                      五十四、避免从头干起
                        (人物:凤建业,38岁,成都人,中等学历,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我知道很多人在介入新行业后都付出了沉痛代价,最后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从前熟悉的领域。但是在这方面您却表现得十分在行,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过度得游刃有余,能否讲讲其中的经验?”
                        凤:“事实上,在每个行业里都有一条笔直的大道,有人说它通向罗马,一个新来者往往会信以为真,认为有必要跟上去从头干起。不过,正是这个有点稚嫩的想法让他支付了不必要的学费,在本来就落后的地方又退了一步。大部分介入新行业后遭受损失的人都是这么干的。
                        “相反,我的做法是尽量避免在新行业中从头干起。要是不得不如此,宁可放弃。因为我清楚,经商好比钻空子,一个外行人惟有采用插入的方式才有可能跟上前面的人,倘若从头干起,只能落在人后。在这一点上,聪明的商人试着抢占制高点,愚蠢的商人学着爬台阶,差别显而易见。”


                      IP属地:广东47楼2012-12-11 09:58
                      回复
                        五十五、赢家与输家
                          (人物:花丰,40岁,深圳人,大本学历,投资顾问公司经理。)
                          记:“请您谈谈赢家与输家在本质上的不同?”
                          花:“谁能够做一个游戏让大家玩,他就是唯一的赢家!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领悟其中的玄机,而一般人并不知道,他只不过是个参与者,在游戏中不断玩耍并不能赢得这个游戏。
                          “这一现象反映在市场中,便是赢家跳出市场找机会,输家钻进市场找机会。他们各自玩着不同的游戏。”


                        IP属地:广东48楼2012-12-11 09:59
                        回复
                          五十六、别做理所当然的事
                            (人物:方庆生,45岁,潮洲人,大专学历,超级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
                            记:“经商的过程同样是学习的过程,无论商人多么成功,总有些教训值得永远记取。在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告诉我吗?”
                            方:“说到教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千万别做理所当然的事。尽管这样并不容易。
                            “数年前,我从国外引进一种产品,出乎意料,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火暴,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就让我赚到了上千万利润,甚至连当时的报纸和电视都好像是在为我免费做广告,一度将此事炒的沸沸扬扬。面对着如此完美的成功以及消费者们期待相关产品的强烈愿望,我除了跃跃欲试外,几乎不能思想;因此错误地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锦上必须添花。我匆忙地引进了所有相关产品,自以为借助成功的帮助会更加成功。结果同样完全出乎意料,市场骤然逆转,这些产品又一下子被众人抛弃,我赔光了所有利润,还是差一点破产。
                            “我觉得,人在得意时常有种错觉,认定自己可以做得好上加好,结果,竟然把一件挺容易的事搞难了。”


                          IP属地:广东49楼2012-12-11 10:00
                          回复
                            五十九、弱势原则
                              (人物:袁中英,48岁,南宁人,大专学历,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凡是认定弱者应该回避强者的观点都是不折不扣的偏见!作为经商的禁忌之一,弱者最好不要跟弱者竞争,不是不能争,而是不可争。反之,弱者应努力学会与强者竞争,正是在那些他们无心做或做不好的事情上面,才为弱者提供了一个有可能与之平起平坐的机会。这将改变弱者的地位。”


                            IP属地:广东52楼2012-12-11 10:02
                            回复
                              六十一、简单就好
                                (人物:酆献良,52岁,连云港人,大专学历,发动机制造公司总经理。)
                                记:“我一走进您的这间办公室,就看见墙上挂着的这幅字:‘简单就好’,能否说明一下?”
                                酆“我认为,简单乃处理问题的最佳方式。”
                                记:“我知道一些成功人士极力推崇常识和简单,可是一般人又往往因为自己的简单而备感苦恼,何以会出现这么强烈的反差呢?”
                                酆:“没什么好奇怪的,人只有走过了万水千山,才能够精确地判断此刻的落脚点,好比一位老资格的航海家,可以靠着预知天气借风使船。‘简单’是对纷繁复杂的凝炼,不是简单的简单。试想,能将一件沉重的事做得很轻松、或者将一件繁杂的事做得很简易的人,该是何等正确而直接啊!正是在这方面上的差别,最终表明了健全的智慧与决定性的智慧之间存在根本分歧。一个正确而又直接的人,总是在必要的时候做了必要的事。”
                                记:“您认为人又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
                                酆:“首先是问对问题,然后是想对问题,最后再反过来做。从这一切中要害的过程中,人能学习到弥足珍贵的知识,如同一位大师写作时,修改的工夫更令人叹为观止。”


                              IP属地:广东53楼2012-12-11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