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族吧 关注:25贴子:261
  • 0回复贴,共1

民族之宝-----革家蜡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革家蜡染,历史悠久,它是革家人古老的传统工艺,主要应用于革家妇女、儿童服装的装饰和日用棉织品的装饰。每逢节日集会,革家儿童们穿着各式蜡染花衣,妇女们带上蜡染背搭、包被,姑娘们戴着蜡染头帕,背着蜡染挎包、伞套,带着蜡染帕遮挡的包饭篮……集会场上蜡花盛开、耀眼夺目。
  蜡染,顾名思义,即蜂蜡与兰靛是其中唯一的原料。《南史》、《溪蛮从笑》中记载贵州民族地区盛产蜜蜡。《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贵州少数民族对中央王朝的贡赋,以蜡为大宗。由于有盛产蜜蜡的有利条件,为革族妇女所利用。但蜜蜡易溶,不能用高温染料,只能用古老的低温植物燃料—兰靛,才能适应。兰靛《黄平县志》载:“黄平山多田少,山间多植兰靛、菸叶,男耕女耨,习以为常”。《贵阳府志》载:“兰草,俗称兰叶,居人广种,以之染丝”。《黎平府志》载:“兰靛名染草……九、十月间割叶入靛池,水浸三日,兰色尽出,投以石灰,满池颜色皆入灰内,以带紫色为上”。兰靛就是经过这样的发酵制成的。蜡染创作之一者,是革族妇女。革族妇女,素喜蜡染,自刻、自染、自用。一般女孩从八、九岁起,就学会点蜡。其工序是事先用两块铜片,制成小三角形的点蜡工具,名‘点蜡刀’。又以一块长方形的平顺木板,把一幅白布铺在小木板上,以蜂蜡置于土碗中,用温火熔化,妇女们围坐火堆旁,用点蜡刀煮热后,蘸蜡点于白布上,点的蜡花,多种多样。姑娘们心灵手巧,胸有成竹,布白均匀,丰富多彩地勾事“龙凤图”、“螺丝形”以及雀鸟山水,蝶飞蜂舞等图案。一幅布点完后,即置于兰靛染缸中,经过三天的浸染时间,取出后,先煮沸,然后再用清水洗净,蜡脱图现。未点上蜡的布,即染成兰色,点上蜡的布,即是白色的图案,这就成了一幅很好看的蜡花布。再用五色花线刺绣匡边,用作衣裙、头巾、围腰以及窗帘、桌布、书包……等,精巧细致,绮丽工整,素雅大方,格调清新,独具民族风格,极为美观!
  革家蜡染中常见的图样,有蝴蝶、燕子、鱼、水草、蝙蝠、石榴、野花、藤葛、太阳、水波等。这些图案通过粗细不同的蜡线,巧布于图。蜡染的构图因布而定,大至床单、被套、小至手电套、花帕,变化多端,灵便自如。蜡染的成图,具有对称、严密、饱满的特点。它排列巧妙,组合规整紧凑,图中常常形成物套物,物连物。就连空隙也具有物象形状,加上常用点线装饰其间,因而给人细密而不呆板,图满而不累烦的美感。以其疏密相间,韵味古雅而独树一帜。
  革家人户户必备蜡具,妇女们人人能点蜡花。姑娘们从七八岁开始习点蜡,到了成年,多自做成一至书数套蜡染刺绣盛装。出自姑娘们手中的幅幅蜡染成品,犹如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章”,它是衡量革家姑娘们智慧与人品的传统标准。姑娘们出嫁前的主要精力,大都倾注在点蜡花上,这种对点蜡染的崇尚习俗,使得革家蜡染世代相传。
  革家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迄今保留下来的革家蜡染工序,与宋代史籍中记述的“点蜡慢”工序基本相同。革家流行的众多传说,称其先祖曾是帝王的武将,因失误被贬流落深山,现存盛装即是在朝时的遗物,保留至今。不管这传说是真是假,蜡染的历史确实是很悠久的。
http://www.6rooms.com/watch/53405.html
  这里有个做蜡染的视频



IP属地:贵州1楼2007-05-17 07:09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