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傍晚,天地间气息澄净。京都的街道上,绿荫沉沉,石板漉漉,无雨亦似积着雨意。街角处,一爿书肆青瓦白墙,似丹青未干的水墨写意。
他来到书肆时,店主笑道:“苏大人来了。”。
店主知道他姓苏。他身上的官服又表明了他的身份,正四品的御史大夫。官位虽不低,但在冠盖满城的京都,远远算不得显赫。而他的人又极淡,眉目沉静。若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略。
便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苏。。
对于店主的寒暄,苏只略略颔首,作为应答。旁人看来只觉得不近人情,但熟悉他的人,自能从他的眸中读出一丝腼腆的暖意。。
这家书肆地处偏僻,离他任职的御史台较远。平日公务繁忙,少有时间来此。但凡旬假,总要绕了远路过来看看,也算是常客了。故而店主熟悉他的性子,知他爱静,便不再打扰,任他自己在屋内挑书。。
行过书架间逼仄的走道,他忽然停住,声音轻如自语:“云州产的白山茶,开了七朵?”
店主微微一愣,这才想起,今晨,后院的一盆山茶花零星地绽了几朵,郁白如雪。再想想,那盆山茶似乎确是两年前一位来自云州的朋友所赠。他不由好奇:“苏大人怎么知道?”
苏的回答一如往常的简洁:“花香。”。
入户清风中,店主试图搜寻花香,终究无果,只能闻到满室古书的陈旧气息。他不知,苏自幼与花木亲近,能分辨各种花草气息,即使浅淡如斯。。
待他回过头去,唯在如林书架间,依稀看见那个静静寻书的身影。斜光残照书肆,光影斑驳,发黄的古卷似乎变得更加古老。店主伸了个懒腰,恍惚想起,离这个年轻人初到这里买书,已三年。三年来,他身上的官服换了数次,从殿中侍御史到侍御史,再到如今的御史中丞,一路顺风顺水。御史中丞的官位虽不显赫,但他还如此年轻。在注重资历优势的官场中,年轻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但他又如此普通。购买生僻的古书,沉默寡言,仿佛自成一个世界,花开花落都与世无争。若是没有这身官服,谁也猜不到他是庙堂之人。趁着年轻有为,太多官员沉醉宴饮、走马章台。官场之事,犬牙倾轧、翻覆波澜,今日笙歌明日枷锁,免不了及时行乐。但他离开官衙便来书肆,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单调乏味了?。
店主如此感慨着,却不知,御史中丞,是个不能有太多嗜好的官职。幸而苏并不以此为苦,他素来只有两样爱好:莳花与买书。他的居所也极简素,却有满室藏书、满庭花木。但无论是花品还是藏书,都很普通,没有奇花异草,没有绝版珍本。物以稀为贵,他却不论贵贱,只要自己喜欢的。
斜阳的光影在地上渐渐拉长。偶有翻动书页的微声,更衬得四周寂静。。
角落处的书架上方,苏发现了一本感兴趣的旧书。他抬手去取,但书放得太高,难以企及。这时,身后伸来的一只手取下了那本书,递到他面前。。
“多谢。”他愣了下,垂首接过书,低声道谢
“呵,好久不见,只说声谢就完了?”声音含笑,明朗如阳光。。
他微微一惊,蓦然转身。。
身后之人负手闲闲而立。一袭锦衣光华烁烁,本是俗艳至极,却被他穿得风流倜傥。逆着微感刺眼的光,刹那间看不清面容,但能感觉到他的笑意,神采飞扬。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如此洒脱不羁,除了何,再无他人。三年不见,他似乎从未改变。。
不自觉地,苏微微一笑。不擅言辞的他,并不通晓故友重逢时应有的客套。但这一笑,已胜过千言万语。。 “神奇啊神奇,你何时学会笑了?”何弯眉而笑,以折扇轻轻打着苏的肩,像以前一样。
以前……似乎真是很久以前了……。
那时,他们还是湖山书院的同窗少年。林园中,树荫下,一式的青衿白衣、束发方巾。书院里有上百名学生,却只有一人能把简朴的书生装束穿得华雅逼人。一枚玉佩、一把折扇,兼之他天成的贵气,便能点石成金。虽有老夫子喟然长叹“纨绔子弟,朽木难雕”,他依然我行我素。书院中,也许有人不知道文章写得最好的人是苏,但无人不知那个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子姓何。何是入世之人,却从不在意旁人眼光。苏却做不到。他的避世,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太在意了,只能选择逃避。
出了书肆,两人沿街并肩而行。夕阳渐沉,霞光凝为暗紫色,有清冷的星辰。街边高柳繁茂,绿意沉静,在暮色中苍茫如烟。街边的灯笼一盏盏点亮,照着墙角几枝蔷薇,风中郁郁零落满地。
“四个月前,我去湖州出差,顺路去了一趟书院,正遇上吴先生的丧事——他因病过世了。”一向神采飞扬的何,神色里也有了寂寥。。
苏的脚步微微一顿,但只是淡淡应了一声,继续平静地前行。但何知道,越是难过的事,他就越是平静。当年,在书院中,吴先生教苏种花。两人的关系,除了师生,亦似父子,亦似朋友。
虽知他难过,何也无从相劝,只能静静道:“去世前,吴先生提到你。他说,南山的竹舍后面,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那半顷莲花,年年花开,灿若云霞。他离开之后,就只有你有竹舍的钥匙了。若你将来挂印归去、命驾而返,不妨去那里小憩。”。
苏知道,吴先生一直是反对他入仕的,因为他并不适合庙堂。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但,到底是为了什么,令他一步步孑然走到如今
他忽然觉得疲惫。。
一路上,几乎都是何在说话。他说,三年前的科考后,他被外放到边远荒僻的永州做知府。如今,终于得了两个月的休假,便到京都来找同窗叙旧。。
何所谓的同窗,除了苏,还有付。当年,湖山书院中,何、苏、付,三人是同窗,也是同房——居于同一寝厢。何的人缘极好,苏和付恰恰相反,但三人之间自有别于一般交情的默契。
何玩笑道:“在书院时,我就预言,以你和付这种闷葫芦的脾气,只适合去御史台那种地方。真是料事如神啊。如今,你和他都是御史中丞了。入仕三年就晋御史中丞,前途无量啊。”
苏唯有沉默。他没有告诉何,繁华盛极的京都、翻云覆雨的庙堂,早已不是山中清寂的书院。他和付,也早已不是昔时同窗。曾经,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却也自有温存。如今,御史台中,两人的书房不过数十步之遥,却已咫尺千里、形同陌路。。
他来到书肆时,店主笑道:“苏大人来了。”。
店主知道他姓苏。他身上的官服又表明了他的身份,正四品的御史大夫。官位虽不低,但在冠盖满城的京都,远远算不得显赫。而他的人又极淡,眉目沉静。若在人群中,很容易被忽略。
便是这样一个年轻人,苏。。
对于店主的寒暄,苏只略略颔首,作为应答。旁人看来只觉得不近人情,但熟悉他的人,自能从他的眸中读出一丝腼腆的暖意。。
这家书肆地处偏僻,离他任职的御史台较远。平日公务繁忙,少有时间来此。但凡旬假,总要绕了远路过来看看,也算是常客了。故而店主熟悉他的性子,知他爱静,便不再打扰,任他自己在屋内挑书。。
行过书架间逼仄的走道,他忽然停住,声音轻如自语:“云州产的白山茶,开了七朵?”
店主微微一愣,这才想起,今晨,后院的一盆山茶花零星地绽了几朵,郁白如雪。再想想,那盆山茶似乎确是两年前一位来自云州的朋友所赠。他不由好奇:“苏大人怎么知道?”
苏的回答一如往常的简洁:“花香。”。
入户清风中,店主试图搜寻花香,终究无果,只能闻到满室古书的陈旧气息。他不知,苏自幼与花木亲近,能分辨各种花草气息,即使浅淡如斯。。
待他回过头去,唯在如林书架间,依稀看见那个静静寻书的身影。斜光残照书肆,光影斑驳,发黄的古卷似乎变得更加古老。店主伸了个懒腰,恍惚想起,离这个年轻人初到这里买书,已三年。三年来,他身上的官服换了数次,从殿中侍御史到侍御史,再到如今的御史中丞,一路顺风顺水。御史中丞的官位虽不显赫,但他还如此年轻。在注重资历优势的官场中,年轻得有些不可思议了。
但他又如此普通。购买生僻的古书,沉默寡言,仿佛自成一个世界,花开花落都与世无争。若是没有这身官服,谁也猜不到他是庙堂之人。趁着年轻有为,太多官员沉醉宴饮、走马章台。官场之事,犬牙倾轧、翻覆波澜,今日笙歌明日枷锁,免不了及时行乐。但他离开官衙便来书肆,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太单调乏味了?。
店主如此感慨着,却不知,御史中丞,是个不能有太多嗜好的官职。幸而苏并不以此为苦,他素来只有两样爱好:莳花与买书。他的居所也极简素,却有满室藏书、满庭花木。但无论是花品还是藏书,都很普通,没有奇花异草,没有绝版珍本。物以稀为贵,他却不论贵贱,只要自己喜欢的。
斜阳的光影在地上渐渐拉长。偶有翻动书页的微声,更衬得四周寂静。。
角落处的书架上方,苏发现了一本感兴趣的旧书。他抬手去取,但书放得太高,难以企及。这时,身后伸来的一只手取下了那本书,递到他面前。。
“多谢。”他愣了下,垂首接过书,低声道谢
“呵,好久不见,只说声谢就完了?”声音含笑,明朗如阳光。。
他微微一惊,蓦然转身。。
身后之人负手闲闲而立。一袭锦衣光华烁烁,本是俗艳至极,却被他穿得风流倜傥。逆着微感刺眼的光,刹那间看不清面容,但能感觉到他的笑意,神采飞扬。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如此洒脱不羁,除了何,再无他人。三年不见,他似乎从未改变。。
不自觉地,苏微微一笑。不擅言辞的他,并不通晓故友重逢时应有的客套。但这一笑,已胜过千言万语。。 “神奇啊神奇,你何时学会笑了?”何弯眉而笑,以折扇轻轻打着苏的肩,像以前一样。
以前……似乎真是很久以前了……。
那时,他们还是湖山书院的同窗少年。林园中,树荫下,一式的青衿白衣、束发方巾。书院里有上百名学生,却只有一人能把简朴的书生装束穿得华雅逼人。一枚玉佩、一把折扇,兼之他天成的贵气,便能点石成金。虽有老夫子喟然长叹“纨绔子弟,朽木难雕”,他依然我行我素。书院中,也许有人不知道文章写得最好的人是苏,但无人不知那个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子姓何。何是入世之人,却从不在意旁人眼光。苏却做不到。他的避世,不是因为不在意,而是太在意了,只能选择逃避。
出了书肆,两人沿街并肩而行。夕阳渐沉,霞光凝为暗紫色,有清冷的星辰。街边高柳繁茂,绿意沉静,在暮色中苍茫如烟。街边的灯笼一盏盏点亮,照着墙角几枝蔷薇,风中郁郁零落满地。
“四个月前,我去湖州出差,顺路去了一趟书院,正遇上吴先生的丧事——他因病过世了。”一向神采飞扬的何,神色里也有了寂寥。。
苏的脚步微微一顿,但只是淡淡应了一声,继续平静地前行。但何知道,越是难过的事,他就越是平静。当年,在书院中,吴先生教苏种花。两人的关系,除了师生,亦似父子,亦似朋友。
虽知他难过,何也无从相劝,只能静静道:“去世前,吴先生提到你。他说,南山的竹舍后面,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那半顷莲花,年年花开,灿若云霞。他离开之后,就只有你有竹舍的钥匙了。若你将来挂印归去、命驾而返,不妨去那里小憩。”。
苏知道,吴先生一直是反对他入仕的,因为他并不适合庙堂。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但,到底是为了什么,令他一步步孑然走到如今
他忽然觉得疲惫。。
一路上,几乎都是何在说话。他说,三年前的科考后,他被外放到边远荒僻的永州做知府。如今,终于得了两个月的休假,便到京都来找同窗叙旧。。
何所谓的同窗,除了苏,还有付。当年,湖山书院中,何、苏、付,三人是同窗,也是同房——居于同一寝厢。何的人缘极好,苏和付恰恰相反,但三人之间自有别于一般交情的默契。
何玩笑道:“在书院时,我就预言,以你和付这种闷葫芦的脾气,只适合去御史台那种地方。真是料事如神啊。如今,你和他都是御史中丞了。入仕三年就晋御史中丞,前途无量啊。”
苏唯有沉默。他没有告诉何,繁华盛极的京都、翻云覆雨的庙堂,早已不是山中清寂的书院。他和付,也早已不是昔时同窗。曾经,虽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却也自有温存。如今,御史台中,两人的书房不过数十步之遥,却已咫尺千里、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