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雅居友好交流吧 关注:129贴子:920
  • 6回复贴,共1

【古诗分类欣赏】绝句 · 赏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


1楼2012-10-26 22:52回复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曱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曱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楼2012-10-26 23:15
    收起回复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千古。


      3楼2012-10-27 12:34
      回复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4楼2012-10-27 12:50
        回复
          《滁州西涧》
          作者: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评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6楼2012-10-30 00:54
          回复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1、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2、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
            3、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曱院。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这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


            7楼2012-10-30 00:57
            回复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lóu hāo)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1]
              注释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晓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鬲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鬲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鬲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tún )”,肉味鲜美,但是卵鬲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鬲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鱼逆江而上。
              时:时间,这里指季节。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句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鬲出来。春江水暖鸭先知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鬲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诗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万物逢春气象新。江边,生长茂鬲盛的蒌蒿铺满了地面,芦苇也抽鬲出了短短的嫩芽来。这七字不是泛泛地吟咏景物,而是诗人通鬲过细致的观察贴切地实写出这两种植物的情态,没有一字是闲笔。清人王士禛在《渔洋诗话》中赞赏这句诗说:“坡诗……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正是河豚欲上时宋诗人梅尧臣描写这种景象云:“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作者这样写就把整个画面勾勒得更为完美了,给人以严冬已尽、春到人间的喜悦。作者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如果诗的全部四句均是景物白描,则形式上未免有些呆板。最后一句的处理,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
              作品鉴赏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惠崇原画已失,这首诗有的版本题作《春江晓景》,现已无从考证。画以鲜明的形象,使人有具体的视觉感受,但它只能表现一个特定的画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诗,虽无可视的图像,却能用形象的语言,吸引读者进入一个通鬲过诗人独特构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弥补某些画面所不能表现的东西。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也发挥了诗的长处。诗人用他饶有风味、虚实相间的笔墨,将原画所描绘的春色展现得那样令人神往。在根据画面进行描写的同时,苏轼又有新的构思,从而使得画中的优美形象更富有诗的感情和引人入胜的意境。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此时河豚正是上市的好时节,可以在市场上销鬲售了。(一作沿潮水而上的时节) 好的题画诗,既要扣合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鬲立的艺术生命。苏轼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妙会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云云,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诗能描写如画,诗咏物性物理又过于画。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鬲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这更是画所不能的。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梅尧臣《 惠崇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一诗写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鬲生张耒在《明道杂鬲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鬲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鬲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8楼2013-01-19 23:2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