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直吧 关注:773贴子:8,794

【原创】印象·明宪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翻开现存流传最广的戈直本《贞观政要》,最先见到的是明宪宗朱见深为之所作的序:“朕惟三代而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尤莫若贞观之盛。诚以太宗克己励精图治于其上,而群臣如魏征辈,感其知遇之隆,相与献可替以辅治于其下,君明臣良,其独盛也宜矣。朕万几之暇,悦情经史,偶及是编,喜其君有任贤纳谏之美,臣有辅君进谏之忠,其论治乱兴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为鉴戒,朕甚嘉尚焉。吁戏!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己,所可惜者,正心修身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朕将远师往圣,允迪大酋,以宏其治,固不专于是编,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序于篇端,读者鉴焉。 ——成化元年八月。”
《贞观政要》自唐流传至明,版本杂乱,明宪宗即位后,立即组织儒臣对其进行考订,即流传至今的成化本,并亲自为之作序。在这篇序文里,十八岁的明宪宗表现出了极大的雄心。不仅对贞观之治推崇备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达了要以唐太宗为楷模的决心,甚至认为唐太宗的帝王之道也是“治未纯也”,自己以《贞观政要》为鉴戒,但不会只是“专于是编”,而是把它作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明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朱见深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年号成化。明朝历经十六帝、十七朝,成化朝刚好处在正中间。世人对成化的误解如同大众对明朝、世界对中国、中国对中原,如果想要把成化一朝探讨清楚,出一套丛书都不够。作者浅陋,只把最近针对明宪宗的一些研究成果简单整理,供大家参考。

明宪宗是个深得当皇帝真意的人。这句未必全是好话,但绝非反讽。研究一个皇帝,不可能离开他所治下的王朝。这个命题太大了,作者在这里仿照张艺谋在全国各地打造的印象系列实景演出,通过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场景、人物,按自己的理解进行点到即止的涉猎,来作为对宪宗一朝管中窥豹的展示。


IP属地:上海1楼2012-10-19 16:19回复
    明宪宗这时只有十八岁,放到现代才是个高中生,但是从宪宗作品《一团和气图》和《一团和气图赞》上看,宪宗就像一个饱经世故的老人,在对着朝堂上的一帮大臣教谕。
    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和以召和,明良其类。以此同事事必成,以此建功功必备。岂无斯人,辅予盛治?”这篇在风格上像极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一团和气图赞》竟是出自一个少年天子之手,但是其中表达的志向却截然相反。
    朱见深在极幼的时候,就经历了家国剧变,看够了世态炎凉,又如梦幻般重担储君重任,按严格的太子培养模式长大。这样的经历,并没有让朱见深变得软弱,而是少年老成,更加自信地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盛治。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成为国七雄之一。宪宗对胡服的喜爱是他内心尚武的一个外在表现,而《一团和气图》则是宪宗“异中求和,似无为实有为”治国理念的集中体现。
    为君主者,对外尽好守土安邦之责,对内尽可能让原本就彼殊此异的世界达到一团和气,所谓盛治,莫过于此。
    明宪宗的《一团和气图》和《岁朝佳兆图》和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画的《无量寿佛图》,被民间称为“吉祥三宝”,颇受欢迎。朱见深极高的书画造诣并没有像李煜、赵佶一般仅限于吟风弄月,以致亡国,而是用于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成为治国的一个有力辅助。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画,放到民间被老百姓广为传播,明清百姓喜爱的“吉祥三宝”,明宪宗画作竟占其二,又是一种别样的亲民了。
    


    IP属地:上海3楼2012-10-26 21:26
    收起回复



      IP属地:上海4楼2012-10-26 21:52
      回复



        IP属地:上海6楼2012-10-26 22:51
        回复
          第二天,李贤又说道:“天时未和,由阴气太盛。自宣德至天顺间,选宫人太多,浣衣局没官妇女愁怨尤甚,宜放还其家。(原来天气不好是因为宫里女子太多,阴气太重。)
          宪宗照办,宫廷内外一片欢欣。
          五月,天降大雨冰雹,大风飘瓦,拔起了郊外祭坛的大树。李贤进言:天威可畏,陛下当凛然加省,无狎左右近幸。崇信老成,共图国是(当皇帝啥都得负责。)
          有司请求新造天子仪仗车驾,李贤进言:“内库尚有未经御者,今恩诏甫颁,方节财用,奈何复为此。”(现在大家正在省钱,旧的还没用完,怎么能造新的呢?陛下您就先用旧车凑合着吧!)
          宪宗听后,当即就中止了这件事。


          IP属地:上海9楼2012-11-04 22:27
          收起回复
            李贤终究还是没能坳过宪宗,正式夺情视事。李贤上奏:“顷因奔丧还家,所经郡县,其间民情利病,臣所目击者,今具以闻。”一下子列出了十几条见闻和建议对策,宪宗全部听从。只要是李贤的上奏,宪宗无不照准。
            只可惜,朱见深争得过朝臣,却争不过老天。李贤年仅五十九岁,自己也以为来日方长,竟没有活过这一年的冬天。
            成化二年十二月,李贤去世。宪宗震悼,辍朝一日,特进李贤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三公之首),上谥号“文达”。
            引用《明史》对李贤的评价:“三杨以来,得君无如贤者。然自郎署结知景帝,超擢侍郎,而所著书顾谓景帝为荒淫。其抑叶盛,挤岳正,不救罗伦,尤为世所惜云。伟哉!宰相才也!”
            治世良臣,一代贤相李贤,朱见深只来得及用了李贤的最后一段。
            宪宗对老臣的压榨在王翱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IP属地:上海12楼2012-11-06 22:07
            回复

              王翱是永乐年间进士,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堪称文臣中的“活化石”。王翱在后世留下了很多轶事典故,不再赘言,就以天顺年间为例,王翱与李贤可谓一对“黄金搭档”。石亨专权,想要除去王翱,王翱请求致仕,已经被英宗批准,因李贤力争得以留下。等到李贤为石亨所逐的时候,也因为王翱力救获免,两人相得欢甚。英宗每次用人都要咨询李贤,而李贤极力推荐王翱,以是王翱得以施展其志。
              王翱的致仕堪称“史上最难辞职”。
              天顺八年三月,吏部尚书王翱奏乞致仕,宪宗说道:“朕新即位,卿老臣方隆倚任,岂可求去?弗允。”
              不过王翱既然干活,就有足够管事的样子。同月,户部尚书年富因陕西边储供给繁重,务在得人,想要罢黜左布政使孙毓,而进右布政使杨璇、左参政娄良、西安府知府余子俊。吏部尚书王翱因而言道年富侵占己职,而且擅自注拟,于理不合。宪宗命孙毓致仕,而不责怪年富。年富再次上奏:“人之贤不肖,非吏部一二人所周知,必须广延众论,博采群议,庶合公论。臣进贤为国,触怒吏部,况衰老,智识昏愚,乞放归田里。”宪宗素来倚重年富,说道:“朕知卿本心,勿因此小故求退 。”
              没想到,仅过了一月,天顺八年四月,年富竟因为愤懑王翱专恣,疽发而卒,年七十。宪宗闻之震悼,赐谥号恭定,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事。年富这个人为人刚劲,从不徇私,身为户部尚书执掌国计,爱惜用度,持正不阿,得大臣体,但常被人抓住弱点来作弊,知道年富多疑,遇到州郡有灾,欲其准则言不可准,欲其不准则言可准,年富必反其所言为之,屡屡中计。这次猝然去世,闻者深惜,而归咎王翱的专愎。
              天顺八年八月,王翱再乞致仕,诏曰:“卿忠勤老成,朕方倚任,不允。”时王翱年八十一矣。
              成化元年正月,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王翱年八十有二,乞致仕,上谕之曰:“卿年高,理当优闲,但朝廷不可无老成人,其勉任事,所辞不允 。”
              成化元年三月,升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王翱为太子太保兼吏部尚书,雨雪免朝参。
              成化元年五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翱以灾异请解兼职,并乞骸骨,有旨:“朝廷任用老成,不允。”
              同月,都御史李秉因嘉兴盐仓之事弹劾吏部尚书王翱、侍郎尹旻等人隐情饰诈,都察院请逮治,宪宗全部宽宥。
              


              IP属地:上海14楼2012-11-07 20:25
              回复

                李贤奔丧期间,内阁大学士陈文暂代首辅之职,李贤去世后,陈文正式接任内阁首辅。
                陈文这个人在后世毁誉参半,当首辅的时间只有一年多就卒在了任上,但这一年多给他带来的却以恶名为主,夹在前后两个名臣首辅之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连死后都不得安宁,算是当的比较窝囊的首辅了。
                陈文少时聪明桀骜,曾获乡试第一,正统元年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景泰二年,陈文升任云南右布政使。当时云南作为贵州战事的后方,需供给贵州的军队,云南百姓忙于生产,无暇运输,陈文命令商人商队代为输送,运费由百姓集资,百姓皆拍手称快。并清偿了官员被克扣的俸禄,整顿作为银产地的云南的采银行业,整理白银贸易。一时间云南政通人和,陈文因此声名鹊起,士大夫们都认为陈文日后必得进用,颇负众望。
                英宗复位后陈文回京任职,入侍东宫讲读。学士吕原去世,英宗问李贤谁可以接替,李贤回答:“柯潜可以。”出去后李贤把这件事告诉了王翱,王翱说道:“陈文以次当及,奈何抑之?第二天,李贤再次入见,按王翱所言,于是陈文于天顺七年担任礼部右侍郎兼学士,进入内阁。陈文入阁后,却处处阻挠李贤施政以表现自己的不同,并且说道:吾非若所荐也。
                


                IP属地:上海16楼2012-11-08 17:24
                回复
                  侍读学士钱溥与陈文比邻而居,平日交情甚好。钱溥因为曾经教授内侍读书,学生多是宫中贵幸,前来拜谒的时候,必定会邀请陈文共饮。英宗病重时,东宫内侍王纶私下里来拜谒钱溥议事,没有叫陈文,陈文于是秘密偷听。王纶说道:帝不豫,东宫纳妃,如何?钱溥道:当奉遗诏行事。
                  英宗驾崩,李贤理当早诏,陈文站起来夺去李贤的笔说:“无庸,已有草者。接着说道王纶、钱溥定计,想要驱逐李贤以钱溥代之,而以兵部侍郎韩雍代替尚书马昂。李贤大怒,奏闻宪宗,以至于王纶、钱溥被贬,韩雍因为素来不为陈文所喜,也被逐去。陈文的做法有失光明,有违朋友之道,而且对王纶、钱溥的话断章取义,有公报私仇之嫌,因此为士论所不齿。
                  陈文外任的时候政绩卓著,但居京城时行事卑鄙阴暗,私生活也不检点,家中酒宴歌舞不断,而且性格暴躁,睚眦必报。李贤死后,陈文更加的恣意妄为,桀骜不驯,引朝中骂声一片。
                  担任内阁首辅期间,陈文被认为无所建树,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成化三年在清理京营的政务中推荐了太监怀恩,使后世著名的贤明太监怀恩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以及担任了编纂《英宗实录》的总裁官。
                  赞也好,骂也好,陈文担任内阁首辅的时间两次加起来只有一年半。成化四年四月,陈文去世,年六十四岁,赠少傅,谥号庄靖。
                  作为内阁首辅,陈文得到的赠官“少傅”并不算高,但还是让很多人不满。
                  成化四年五月,礼部主事陆渊之上奏,认为陈文平生所存所行,贪德彰闻,污风大著,纵子为恶,不当得“庄靖”这样的美谥。宪宗说道:“陈文在时,没有听到有人说他的恶行过错,死后按例加以恩典,事已施行,如何方来揭发上奏?不准。”
                  同月,监察御史谢文祥也上奏说陈文不配这样的谥号。宪宗认为:“陈文乃先帝简任,辅导有年,既有过失,当时如何不言,而于其没后始言?显是畏势要名,法当究治,但以汝是言官,姑宥之。”
                  众人对陈文的攻击这才得以停止,但在陈文之子陈瑮上奏说道陆渊之、谢文祥是因为对家父有私怨因而上章诋毁污蔑,请求对他们加以黜罚的时候,宪宗也以事已处分为由,没有追究陆渊之和谢文祥。
                  成化六年的时候,宪宗仍然授了陈文之子陈璋为中书舍人。


                  IP属地:上海17楼2012-11-08 17:24
                  回复

                    成化四年,陈文死后,内阁首辅由彭时接任,这时的朱见深二十一岁。彭时担任内阁首辅的时间长达七年,后世对这期间彭时与宪宗的合作颇有微词,真的是这样的吗?还要先看看彭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彭时,明英宗正统十三年戊辰科状元。在彭时当上状元郎的第二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景帝即位,命彭时与商辂一同入阁预参机务。及第一年就入阁,实在是前所未有。刚好这时彭时的继母去世了,彭时请求丁忧,力辞,景帝不允,这才正式拜命。第二年,兵事稍息,彭时得以请得终制,但因次忤逆了景帝。丁忧结束后,景帝命彭时供事翰林院,不再入阁。
                    英宗复辟后,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道:“汝非朕所擢状元乎?”彭时顿首。于是英宗仍然命彭时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英宗器重李贤,多次召李贤单独对话,而李贤雅重彭时,退下后必定再次咨询彭时。彭时常引经据典与李贤争论,甚至有时争论到变色。李贤刚开始的时候有些小不快,时间长了也被彭时的正直所折服,说道:“彭公,真君子也!”
                    后来锦衣卫门达试图构陷李贤,英宗颇为疑惑,说道:“如果罢黜李贤,可以专用彭时。”有人把这话传给了彭时,彭时立刻说道:“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而为李贤力争,并且说道:“贤去,时不得独留。”英宗听到这句话后,才打消了罢李贤的念头。
                    英宗正宫为钱皇后,而宪宗朱见深是周贵妃所生。宪宗即位,议上两宫尊号。
                    中官夏时承周贵妃旨意,言道:“钱后久病,不当称太后。而贵妃,帝所生母,宜独上尊号。”
                    李贤说道:遗诏已定,何事多言?
                    彭时道:“李公言是也。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正纲常。若不尔,损圣德非小。”
                    过了一会儿,中官再次传贵妃旨:“子为皇帝,母当为太后,岂有无子而称太后者?宣德间有故事(指宣宗胡皇后因无子而无过被废)
                    


                    IP属地:上海19楼2012-11-13 21:21
                    回复
                      宪宗与彭时的密切合作最经典的当属对京畿周边省份旱灾的一系列处置。
                      成化六年,北方多省大旱,颗粒无收,彭时建议应征夏税并户口食盐钞贯一并免除,太仆寺征马之事也应暂停,宪宗全部照准。
                      因周边商贾全部到京城买米,而京城富户屯粮牟利,以致京城米价上涨破了纪录,彭时建议开太仓米平抑米价,并且命锦衣卫侦查哄抬粮价者。宪宗同意,而且批复了具体的米价方案,还成立了由内外臣共同组成的应急总指挥小组,规定贫民用已经贬值的铜钱也可在官仓买米,不许豪势及铺行之家假托收买私积,以图市利,违者悉置于法。
                      这么一来,又出问题了,官府直接卖米给小民效率太低,彭时建议允许市贩转卖,但不得囤积,不得超过规定售价。宪宗同意,下旨规范了粮米转售方式,派出给事中、御史、主事等官员督同兵马司到每个集市,严督铺户照规定交易,京城米价风波这才得以顺利平息。
                      但是在涉及皇庄等事情上,彭时是管不了宪宗的。以成化八年七月,彭时上疏为例。因天下水旱灾害频起,彭时列出了几条建议,比如希望中止把已故太监刘永诚所还官地收为皇庄,还有关于马政弊端的处置方案。宪宗批答:“卿等所言,深切民情,马政止以见有者印烙,其折买者停止。刘永诚还官地朕自处分,余令所司议行 。”
                      朱见深没有在私下里见阁臣的习惯,彭时曾经给宪宗提过意见,于是召见了一次,但因为万安搅局,效果并不好,也就没有再继续下去。但《明史》因此断章取义来了一句“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可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大臣们每天都能见到宪宗。实际上,宪宗二十四年如一日,除了遇到大丧为表哀痛而辍朝外,每天都坚持上朝。直到临终前几天才有“上不视朝”的记录,让大臣们感到非常惊讶,专门上章祈祷宪宗的身体。
                      也许是因为传说中朱见深有轻微口吃,更愿意通过批复奏章与臣下交流(宪宗对奏章的批复还是相当勤奋的,连字画差错也会被诘问),反正宪宗的确不怎么常与阁臣私下面对面交流。
                      彭时从成化五年起身体就一直不好,几次请求致仕,宪宗都是下诏挽留,允许彭时身体不好时可以暂免朝参,只要到内阁视事就可以了。每次彭时有佯,宪宗都会派太医前去诊视,多次派内臣送去赏赐。
                      成化十一年三月,彭时去世,年六十,赠太师,谥文宪,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给驿舟归其丧。十一年九月,录彭时之子彭颐为尚宝司司丞。十一年十二月,赐故少保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彭时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宪。
                      《明史》对彭时的评价:“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当初彭时还担心父亲会等不及得到诰敕,没想到,彭时自己还走在了父亲前面。成化十七年,彭时父亲去世,宪宗特命赐彭时之父祭葬。


                      IP属地:上海24楼2012-11-14 21:58
                      回复

                        这一节提到的最后一个首辅是商辂。彭时是状元出身,商辂则是状元中的状元,乡试、会试、殿试都是第一,是终明之世“三元及第”的唯一一人。
                        商辂正统十年状元及第后除修撰,进学东阁。“土木堡之变”后,景帝即位,商辂被擢入内阁参理机务。英宗复辟后,商辂遭到石亨等人的诬陷而下狱,后来被贬为民。
                        成化三年二月,宪宗召回了已经谪居十年的商辂,命其以原职入阁。商辂上章推辞,宪宗说道:“先帝已知卿枉,朕今擢用,卿可勉力效用,不准辞。”
                        商辂起复后,首先上陈了勤学、纳谏、储将、防边、省冗官、设社仓、崇先圣号、广造士法八件事情,宪宗全部嘉纳。其中提到的纳谏一条,请求召回成化元年以来因建言而被斥逐的人,于是罗伦孔公恂等人悉数复官。
                        如果说宪宗对其他首辅可以说是好的有些霸道,这些和对商辂比起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宪宗手下的大臣班底是从英宗那里接手过来的,而商辂是景泰帝的心腹臣子,注定会不为英宗旧臣所容,宪宗对商辂的维护是用一种铁血手段完成的。
                        成化三年十二月,就有左春坊左庶子黎淳借景泰帝位号之争攻击商辂的进用。宪宗说道:“景泰已往过失,朕不介意,岂臣下所当言?显是献谄希恩,俱不必行。”
                        成化四年九月,天现彗星,监察御史胡深等六人弹劾不职大臣,以景泰年间易储之事攻击商辂,请求将这些人罢黜。宪宗说道:“如今全才难得,取其所长,皆有可用。况急切用人之际,岂宜求备?所言不允。”
                        第二天早朝,给事中董旻等三人又在朝上当面上本弹劾商辂等人,宪宗说道:“朝廷进退大臣,自有礼体。旻等不循规矩,紊乱朝仪,本当治罪,姑宥之。”
                        商辂恳乞休致,宪宗说道:“朕用卿不疑,何恤人言?其勿再辞。”
                        董旻等人再次上言,认为商辂等求退之章皆有欲进之意,饰非强辩,决当罢黜。
                        宪宗大怒,说道:“祖宗宪纲,凡纠举官员,生杀予夺,悉听上命。若命既下,不许再劾,今乃故违,有何主意?”命锦衣卫三法司把上言的前后九人全部下狱,准备加以重谴。
                        监察御史林诚曾经弹劾商辂参与景泰年间易储,于是上疏悔过先言失实,以病重为由,乞求罢免。谁知却更加触怒宪宗,说道:“唐太宗用王圭、魏徵,朕用商辂,有何不可?而屡奏扰?”下令将林诚一同下狱。
                        商辂上言:臣尝请优容言者,今论臣反责之,如公论何?
                        宪宗这才心悦,下令将诸言官杖责后官复原职。


                        IP属地:上海26楼2012-11-17 22:04
                        回复

                          宪宗将商辂视为诤臣来用,而商辂也是个极善劝谏之人。
                          仁寿太后庄户与民争田,宪宗想要徙民于塞外。商辂说道:天子以天下为家,安用皇庄为?事情于是作罢。
                          乾清宫门灾,工部请采木川、湖,商辂认为应当稍缓,以存警畏,宪宗于是依言。
                          宪宗朝如册封太子、复郕王位号等一系列大事,都因商辂的支持而坚定了宪宗决心,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成化十二年,宪宗在宫北建祠奉祀玉皇,取郊祀所用祭服、祭器、乐舞之具依式制造,并新编乐章命内臣演习。商辂上疏阻止,劝宪宗这么折腾才是亵渎上天,于是已经进行的诸事全被叫停,宪宗命拆其祠祭器等件送库收贮。
                          不过宪宗与商辂没有像与其他辅臣那样善始善终,成化十三年六月,在诸大臣请罢西厂风波过后,商辂上奏请求致仕。
                          宪宗破天荒没有像之前对重臣请求致仕那样一概挽留,而是批准了商辂的致仕,说道:“卿历练老成,朕方倚任,但自陈衰朽,力求退休,特兹俞允,以遂优闲。升少保,仍赐敕给驿还乡。”
                          商辂上章辞免少保之职,宪宗又下诏说道:“卿辅导有年,今乞休致,特有此擢,不允所辞。”
                          商辂没有像他的几个前任那样卒在任上,倒也未必不是福气。商辂谢政后,学士刘吉路过商辂家,见其子孙林立,叹道:吉与公同事历年,未尝见公笔下妄杀一人,宜天之报公厚。商辂说道:正不敢使朝廷妄杀一人耳。
                          成化二十二年,商辂去世,年七十三。讣闻朝廷,赠特进荣禄大夫、太傅,谥号文毅。
                          商辂之后的内阁首辅是万安,万安担任首辅的时间长达十年,是成化年间任职时间最长的首辅。但这里并没有把万安与其他首辅放在一起,不只是因为万安不是贤能之人,而是因为万安并没有起到相应首辅的作用。
                          商辂的致仕,标志着宪宗朝另一个时期的到来。


                          IP属地:上海27楼2012-11-18 17:59
                          回复

                            小结:如果不仔细看这章的内容,会认为讲的是宪宗对他的大臣有多么多么的好。那就不要忘了在成就宪宗与首辅之间模范君臣关系时还有一个炮灰群体,这才是宪宗真正的用人特点——抓大放小。在户部尚书年富认为布政使孙毓不称职时,宪宗毫不犹豫命孙毓致仕,即使这并非年富的职责范围。而在兵部尚书程信与内阁首辅彭时发生分歧时,宪宗则选择支持彭时。
                            宪宗对重臣的支持表现在对大臣的一切全包了,爹帮你埋,儿子给你安排好,有病派太医天天去看,身体不好不来上早朝也可以,但是,你得给我死命地干活!除了干活什么都不用考虑,有乱说闲话的直接有皇帝给帮忙踢了,即使在当时这么做被认为有损皇帝和重臣的贤德。
                            成化年间重臣的工作环境相对其他皇帝在位时可以说是相当的好。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亡国皇帝朱由检自不必说,只以明中期在性情上比较相似的英宗、宪宗、孝宗来比较,这三个皇帝都是性情中人,属于对身边大臣有种除了公事公办之外的信任的人。英宗天顺时期,锦衣卫门达专横,诬陷同僚锦衣卫都指挥袁彬,袁彬是在英宗被俘期间对英宗有大恩的人,而英宗只来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所以说李贤几乎难以免祸并不是虚言。孝宗时期,太监李广死后,针对李广党羽的漫天攻击把所有文武重臣都包括在内了,弄得尚书们不得不发誓自证清白,而孝宗对此基本上没有作为。在对身边重臣的用人不疑上整个明朝做的最好的当属明宪宗。
                            在传统观点里,当一个好皇帝应该重视言路。而宪宗从登基开始对言官的态度就极其苛刻,而且贯彻整个成化朝始终。言官如果上章弹劾比自己官大的大臣,非但不会成功,搞不好还会因此获罪。普通给事中上的建言建策的奏章,基本上都是“下所司知之”,而且经常被责备行事轻浮。明朝祖宗规定“言者无罪”,但在成化朝因上言被杖责、斥逐的不在少数。照这么说,言官不说话总行了吧?这也不行,如果后来什么事被揭发出来,而科道官之前没有发现,同样会被宪宗斥责。这么看来,宪宗对言官的定位相当明确,就是监察官,负责监察奸事,而不是畅所欲言。这也是宪宗朝的一个特点。


                            IP属地:上海28楼2012-11-18 20:13
                            收起回复
                              复位诏书宣谕完后,英宗当即执于谦、大学士王文下狱。诬陷于谦等人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之子。石亨等拿定这个说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判定罪,坐以谋反,判处死刑。
                              奏疏上呈后,英宗还有些犹豫,说:于谦实有功。
                              徐有贞上言:“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英宗于是拿定主意,斩于谦弃市,籍其家,家人流放戍边。
                              景泰帝也于不久后去世,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景帝死后,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景帝终身为恶,死不悔改。
                              这就是朱见深老爹和叔叔之间是是非非的复杂过往。


                              IP属地:上海31楼2012-11-21 21: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