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杨森团长,我也有深深的感受。我虽然来到民族团时间不长,但杨团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刻,对一个业余艺术爱好者来说,他对艺术的追求可以说达到了酷爱。为了艺术,他不为名、不为利、不吝啬、不拍苦、不拍累、不惜命。他的为人处事处处体现出了他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与那些爱出风头、见利忘义、欺世盗名、饱其私囊,贪婪无厌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强烈的对比,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轻财重才、守信忠义的男子汉。
他并不富有,但他为了实现当年在兵团时曾经许下的,要为当地的乡亲们送上一台节目的誓言,他组建了北京民族合唱团、北京民族乐团;他自学成才,编写了《军垦战士阔步向前》、《走西口》《天鹅》、《一生忘不了河套酒》、《老房东查铺》、《谁能告诉我》等混声无伴奏合唱曲。还与敬爱的辛沪光老师合作编写了《赞歌》混声无伴奏合唱曲。他自己出钱在每次排练时给大家买烧饼充饥;他自己出资给乐队买谱架,给年龄大的老同志买座椅;他自己出资近6万元,带着合唱团、民乐团99人于9月7号至9月14号赴内蒙——当年他们曾经战斗过的第二故乡,为乡情们无偿演出了4场器乐和合唱专场音乐会,实现了他当年许下的誓言。
他并没有进过高档的音乐学府,但他既是团长、又是指挥、还是唱长调的独唱演员。他不仅教唱歌,还会教舞蹈。他的长调唱的情深意长,他的指挥精炼明朗,他的蒙古舞感染力强,他是一个称职的团长。他对艺术执着追求,他对艺术创作严谨。他说:创作一个作品,就是要深入生活,刻画人物形象及情景,不投机取巧,华而不实,作品要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自己。在演唱他的这些作品时能充分感受到这一点。他常常为了一个音符,一句和声反复推敲,废寝忘食。这些作品是他多年来学而不厌,悔人不倦、苦苦追求的成果,是他在艺术道路上奉献出的心血的结晶。
他并不年轻,但他处处亲历亲为,跑前跑后,每件事都考虑的非常细致周全。连给我们开车去内蒙的司机都深受感动,他们说:现在你这样的领导很少见,以后有机会还和你们一起出行。
他的身体并不很强壮,但他为了创作,为了排练,为了演出他全身心的投入。不知留了多少汗,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夏天在开着空调的排练室,我们都觉得很凉,但他常常是汗流浃背,衣服全部湿透,汗水顺着脸往下淌,以至于排练时在他面前的桌子上,合唱团员又给他准备了一盒用于擦汗的面巾纸。近期,他的嗓音由于过度劳累,两次嘶哑的都说不出话来。本来这次在纪念辛沪光老师合唱音乐会上民族团唱《鸣叫的布谷鸟》和《赞歌》,由他指挥和领唱,但遗憾的是他的嗓子不能唱了,在征得组委会的同意后,临时改唱《走西口》。
他并不严厉,但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及对艺术的造诣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爱戴。艺术总监史老师就是一位被他深深影响,不要报酬,为合唱队尽心尽力的好警官。几位副团长更是尽全力的默默的为合唱团在无私的奉献。他为人孝敬,由于自己的父母去世早,他没能伺候过他们,他把一片孝心都奉献在爱人的父母身上。他给民族团立下了一个规矩,即:对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看,不能参加排练的团员,可以不用请假,不计缺勤。
他并不柔弱,但他对老师,对朋友容易动情。我们在排《鸣叫的布谷鸟》这首布利亚特民歌时,由于这首合唱曲是辛沪光老师在世时编的最后一首无伴奏合唱曲,还没有哪个合唱团演唱过。北京民族合唱团为深切缅怀敬爱的辛老师,将这首歌曲进行了排练和首演。刚开始接触这首作品,大家包括杨团长都没能完全领悟这首作品所要表现的内涵,对布利亚特这个民族的歌曲的风格也不太了解。但在进行第三次排练,大家把和声的效果唱出来时,这才领悟了这首作品是以布谷鸟的相亲相爱来充分表现了布利亚特民族追求美好、幸福、祥和、欢乐的生活场景。歌曲通过两次转调处理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尤其是第一次转调后欢快部分的和声,充分表现的就是布利亚特民族在草地上载歌载舞传来的声音。当杨森团长在指挥大家排练并领悟到这首作品的真谛时深情的说:“辛老师太伟大了,可惜辛老师在世时没能听到这首作品的演唱,太遗憾了,现在她应该听到了”,说完这句话他的眼泪潸然留下,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这就是我接触了才几个月的杨团长,我被他所做的点点滴滴深深的感动着,我把它叙述出来,相信大家也会有所触动。
民族团是一个组建了才一年多的新团,我相信有这样的领导,这个团队将会不断的进步成长。我也衷心的祝愿杨团长身体健康,艺术道路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