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意象当然不完全是悲切,也有趣味横生的咏蟋蟀诗。由于民间斗蟋蟀和畜养鸣虫活动十分活跃,理所当然地也引起诗人的注意。南宋词人姜白石有一首《齐天乐.赋蟋蟀》,序中已提到斗蟋蟀在当时是一件很普及的民俗活动。不过他的这首词的正文仍然从蟋蟀的鸣声着笔,并没有描写蟋蟀的争斗的场面。明代诗人高承埏有一篇《蟋蟀赋》,对蟋蟀的养斗描写得十分生动。如他写两虫相斗的场面:“招朋偕侣,消暇乘闲。依稀乎命帅出境,仿佛乎拜将登坛。赌以玉麈,注以金钱;东西对列,左右旁观。策之以草杆,鼓之以笑喧。其形昂若,其声喑然。见形而斗志遂起,闻声而雄心各前。张牙耀刃,竖须矗竿;挺翼直接,拔足争先。一进一退,载合载旋。形势既陈,步伐不愆。或佯输而乍走,或凝立而持坚。颉颃既久,雌雄乃殊。负者敛形却窜,捷者凌势长驱。余声不绝,胆气犹粗。逞雄骄于倾刻,变胜败于须臾。盖不离方寸之地,而若开八阵之壮图。莫不扬声赞采,抵掌谐呼。”作者怀着浓厚的兴趣描绘了蟋蟀相斗时的激烈场面以及围观者的热烈气氛。两只小虫虽为微物,似通人意,在方寸之地进退有据,攻守有致;忽昂首而向前,倾怆惶已逃窜,在众人的赞采谐呼中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的战斗。王醇《促织》诗写小儿夜捉蟋蟀的稚态:“风露渐凄紧,家家促织声。墙根童夜伏,草际火低明。入手驯难得,当场怒不平。秋高见余勇,一忆度辽兵。”三四句尤其生动,小儿夜伏墙根草丛之中,不顾蚊虫叮咬,专心致志地捉蟋蟀,憨稚之态似在目前。同时代的诗人顿锐的《观斗蟋蟀》也写出了蟋蟀在战场上的雄姿:“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昂臧忿塞胸,彭亨气填臆。将搏必踞蹲,思奋肆凌逼。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雄心期决胜,壮志冀必克。依稀触与蛮,蜗角并开国。人生亦类斯,隙驹争得失。”作者以拟人的笔法写出蟋蟀的剧烈争斗,并由虫及人,认为在短暂的人生旅程里,为蝇头小利争得患失,其实都无谓得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超然态度。可以看出,同为咏蟋蟀之作,有的是悲悲切切,充满伤感的情调;而在另外一些诗人手里,则又变得威武雄壮,奇趣横生。可见蟋蟀作为一种普通昆虫,本无忧喜勇怯可言,它的鸣叫也好,格斗也好,都只不过是它的自然之性,但到了文人的手里,却成了感情的寄托物,其实不过是文人“自作多情”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