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吧 关注:4,992贴子:55,018
  • 1回复贴,共1

安徽八斗镇曹植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植乃曹操第三子,历史上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三国时期在随父伐关时,驻扎在肥东县八斗岭一带。为当地的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曹植死后,群众十分怀念其功德,撮土祭祀,并把此地称为“八斗岭”,当时刻有“曹子建之墓”的石碑至今存世。

附记

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肥东县的八斗镇。首先我们参观了曹植为百姓挖的一口井(见图)。据介绍,当年曹植带领八十万大兵驻扎在此,发现这里百姓用水困难,曹植便命令官兵挖了一口深15米、直径2米的井。“这口井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建在江淮分水岭的最高处,大井周围三步一口小井,这些小井可以盛积污水,不让污水流入大井而污染水质,具有环境保护之效”。当地居民争先恐后地告诉记者:“这口井即使在最干旱的季节也没有干涸过。传说当年八十万官兵都是靠这口井生活的”,“多少年来,这条街上的人家也都靠这口井生活,井水有点咸。现在多数人家有了自家的井,这口井不再用了”,“古井距今至少有1000多年历史”。现场记者发现,这口古井井体呈锥体形,口小体大;井口青石材质,井壁被磨得光亮,井体用青砖砌就而成。除了周围的小井口被堵上之外,其他保存完好。

随后在当地群众引路下,记者来到位于八斗中学围墙外的“曹子建之墓”遗址。虽然此地现在已经变为一片耕地,但在田里耕作的老农还清楚地记得这里就是当地群众为纪念曹植,撮土而建的衣冠冢;约摸到了光绪年间,有人为之立一石碑“曹子建之墓”。一位老农说,这块景很奇特,衣冠冢前方有小土坡,形似笔架;旁边有貌似一支“笔”的一大块植物,构成“笔架山”之景。镇里的老人都说曾经见过“笔架山”。只可惜在文革时期,曹植墓和这片一齐被破坏了。不过,那块刻于光绪16年的石碑,幸好一位有心人悄然地收藏起来,并存放至今。

在走访中,当地百姓请记者吁请政府和有关部门,修缮和保护八斗镇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旅游开发价值,使曹植生活过的地方的原貌能够重现。八斗镇镇党委夏书记也表示,重新规划这几个景点,把八斗镇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宣传出去。本报将继续关注。

·王璎 王冰 鲍方·

相关联接: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为曹操第三子,自幼才思敏捷,智力过人,曾被封为东阿王,死后葬于山东省东阿县鱼山西麓。

 



1楼2007-03-29 20:13回复
    94这口井啦..........


    2楼2007-03-29 20: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