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科技教育》杂志2011年第5期)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
〔美〕安东尼奥·R. 达马西奥著,毛彩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0.00元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是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在西方的哲学中,他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心智和躯体问题的学者。他继承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使之适应当时科学发展的要求,力求调和机械论和上帝、灵魂和自由的概念。实际上,他把认识客观世界的权力从上帝那里要回来了,这是他对推进科学发展起的重要的、历史性的、积极的作用。笛卡尔虽然提出了灵魂和躯体以及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并且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是他持有极端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和躯体是完全不同的。躯体的特性是可以延展,可以有形状、位移、运动等特性,但是它是被动的;而精神或灵魂的属性是纯粹的思维,它是唯一的,是主动地、自由的。只有思想是自我的本性,所以我们拥有的精神的概念比任何具体的物质都占有优先的地位,更加可以确定它的存在,因为,我即使在怀疑是否我的躯体存在时,我已经能确定我能思维,我能确定我的存在。这就是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表达的哲学思想。
笛卡尔提出的心智和躯体关系的命题和他所持有的二元论的观点,直至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而且是许多人,从哲学家到科学家,从宗教界人士到普通老百姓自觉和不自觉中持有的观点。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这种背离至少在中国教育界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并没有自觉地发生。尽管指导我们国家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在实际上持二元论观点对待教育问题是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很多人为了加强德育,提了很多建议,却很少人研究被施加教育对象的脑是怎样的,它会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吗?它没有发展和可塑的客观规律吗?我常常比喻说,你想要往木头里钉一个钉子,也得看看木板是什么材料的,以便选择合适的钉子和施加合适的力。可是,在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有几个人认真学习过脑科学的基本知识,考虑过学生脑的发展规律,总以为良好的主观愿望,加上(或是)客观的需要就是实现教育的依据。一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认为只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创新型人才就会立即出现。
达马西奥撰写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以及躯体。达马西奥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以致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另一方面,他解决了意识的性质(Nature)问题。他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脑和躯体,即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像,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像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引起躯体标识机制是先于我们的高级思维而在进化中形成的,它也许就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可惜,在中国关注这一新的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笛卡尔二元论的队伍,这是中国目前教育界对待此类问题的主流思潮。我是学工程科学出身的,自然对达马西奥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尽管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争论还在进行,远未结束,但是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态度总是应该有的吧!
至少读一读这本《笛卡尔的错误》的书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架起在心智、脑和教育学之间存在的鸿沟上的一座优美的桥梁。

《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
〔美〕安东尼奥·R. 达马西奥著,毛彩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0.00元
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是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生理学家,在西方的哲学中,他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心智和躯体问题的学者。他继承了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使之适应当时科学发展的要求,力求调和机械论和上帝、灵魂和自由的概念。实际上,他把认识客观世界的权力从上帝那里要回来了,这是他对推进科学发展起的重要的、历史性的、积极的作用。笛卡尔虽然提出了灵魂和躯体以及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问题,并且作了一定的阐述,但是他持有极端二元论的观点。他认为,精神和躯体是完全不同的。躯体的特性是可以延展,可以有形状、位移、运动等特性,但是它是被动的;而精神或灵魂的属性是纯粹的思维,它是唯一的,是主动地、自由的。只有思想是自我的本性,所以我们拥有的精神的概念比任何具体的物质都占有优先的地位,更加可以确定它的存在,因为,我即使在怀疑是否我的躯体存在时,我已经能确定我能思维,我能确定我的存在。这就是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表达的哲学思想。
笛卡尔提出的心智和躯体关系的命题和他所持有的二元论的观点,直至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是学界争论的热点,而且是许多人,从哲学家到科学家,从宗教界人士到普通老百姓自觉和不自觉中持有的观点。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这种背离至少在中国教育界的大多数人的思想里并没有自觉地发生。尽管指导我们国家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但是在实际上持二元论观点对待教育问题是目前的主流思潮。例如很多人为了加强德育,提了很多建议,却很少人研究被施加教育对象的脑是怎样的,它会随我们的意愿而改变吗?它没有发展和可塑的客观规律吗?我常常比喻说,你想要往木头里钉一个钉子,也得看看木板是什么材料的,以便选择合适的钉子和施加合适的力。可是,在我们对学生实施教育的时候,有几个人认真学习过脑科学的基本知识,考虑过学生脑的发展规律,总以为良好的主观愿望,加上(或是)客观的需要就是实现教育的依据。一提到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认为只要领导重视,增加投入,创新型人才就会立即出现。
达马西奥撰写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以及躯体。达马西奥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以致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情绪。另一方面,他解决了意识的性质(Nature)问题。他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脑和躯体,即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作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像,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像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而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引起躯体标识机制是先于我们的高级思维而在进化中形成的,它也许就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可惜,在中国关注这一新的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笛卡尔二元论的队伍,这是中国目前教育界对待此类问题的主流思潮。我是学工程科学出身的,自然对达马西奥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尽管二元论和还原论的争论还在进行,远未结束,但是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态度总是应该有的吧!
至少读一读这本《笛卡尔的错误》的书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架起在心智、脑和教育学之间存在的鸿沟上的一座优美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