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吧 关注:8,038贴子:109,315

《论语心得》杂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语心得》杂谈
键盘上字母在飞速起伏,心里惴惴焉,欣欣焉。或恐满纸荒唐而误人,或有一得之愚而惠人


IP属地:江西1楼2007-03-23 11:17回复
    (二)、允许每个人有论语心得,允许每个人有粉丝
    现在在百度搜索一下‘论语’这个词,相关网页链接是858万篇;一个月前是多少呢,393万篇;一年前呢?只有51万篇!如果您真心喜爱经典,您还想骂于丹吗?
    什么叫心得,我查了一下《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是: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到的知识、技能等。根据这个定义,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于丹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论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于丹有她自己潇洒的心得,天经地义。这种东西,想必人们都会有共鸣,我也有《论语》的心得呢!
    于丹上CCTV10去讲她的心得,可以吗?只要有人听,不需要什么秀才的批准,那正是《论语》的胜利。她有云集如潮的粉丝,说明她成功。
    谁都可以有《论语》心得,如果热爱的话;谁都可以有粉丝,如果可能的话。
    什么是‘解读’呢?我查字典没有查到。查到了‘正读’和‘理解’、‘解释’。我就盲目地认为,‘解读’有这两层意思,可以么?正读,就是‘正音释义’;理解,就是‘据理了解’;解释,就是‘说明’。
    那么,很明显,‘解读’论语,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至少得进行一定的“正音、解释意义、了解、说明”,然后开讲。我想‘解读论语’大概是极少数精英的权利与义务。
    于丹读《论语》很谦虚、很勤奋。《于丹论语心得》中引用《论语》语例可综合为37处,7篇心得以《论语》思想为主线,大部分解释也是到位的。在《论语心得》中,于丹这样体会:“《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心最本性的理解”,“ 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认为这样的论断是相当有见地的。
    当然她说出《论语》是:“心灵需要的快乐”、要求“对国家信仰”可能是武断了一点。但是她也很谦恭,这只是《论语》‘心得’,可以吗?
    我认为,于丹心得中,主要提炼了《论语》中的人性思想,或许这是其中一些对世人最实用的小智慧。从《论语》思想的朴素讲起,分析其“恕、仁、智”的大略,倡导《论语》中的“安贫乐道”思想,指出人的幸福源自内心感受。这种说法,你认为麻醉也好,安慰也好,我认为这是积极的。这与努力进取、力求进步也不矛盾。
    《心灵之道》讲如何对待缺憾、如何勇敢面对一切,其他几篇着重讲述生命感悟、交友原则和人生的几个阶段,我认为都对人有所启发。
    所以我认为该心得是有其合理的价值的。我愿意以八个字来相赠:道理朴实,心得实用。
    在讲课以后,出现了发难事件,争议激烈。我冷眼旁观,认为于丹与某些人有不一样的境界。于丹能够不对骂,不动怒,这与她宣称的‘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淡定从容’是相符的。而另外少数人则与“求仁得仁”有一定差距。
    读书方式,我认为有三种,略读,详读和精研。略读是浮光掠影,可以与苏轼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方式进行大致的衔接;详读是对书本进行详细了解,能够整体把握,理解含义,或许还有些出入;精研大约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方式,没有澹泊、高远,大概是很难做到,训诂、考据、文字、音韵等后续工作必须跟上。读书方式的不同,必然带来认识、讲学上的相左。希望九博士与于丹的“读论语之争”是‘君子之争’。 
    圣人是不愿意成为偶像的,偶像必然不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偶像是高大的;圣人是所有人的,偶像只属于粉丝自己;喜欢不完美的偶像,喜欢偶像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粉丝;把偶像神圣化是对偶像的不尊重;把对偶像的善意批评者作为敌人,正是粉丝内心填满了偶像,却忽略了自己的思考;于丹给人们给多的是兴趣、动力,做于丹的粉丝,应该希望学于于丹,以后超越于丹,但仍然尊敬于丹,喜欢于丹。
    希望在《论语》或《论语心得》中找到社会问题解决的一切答案,显然是不现实的。诚如某些精英所言,现代中国需要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但是开启民智、唤醒自我的过程在中国或许需要大批符合中国实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来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源自内心,源自需要,源自认识。路虽修远,当求索不已。


    IP属地:江西2楼2007-03-23 11:18
    回复
      寄语:从看戏中走出,从探求中升格
      世界在变,国人也在进步。如果有一天,带着微笑,人们已淡忘了于丹,却发现手上多了《论语》,这个春天不美吗?
      《论语》有《论语》的价值,《社会契约论》有《社会契约论》的价值,如果您有更优秀的理论,难道不可以加入争鸣之中吗?大师为什么断代?大师的断代意味着文化的悲哀。而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大师正在孕育:
      在思维活跃和网络无限发散下,反思与探索已经伸出无数的触角,去攫取那些束缚了许久的无数神经末梢,如“熔岩奔突”、充盈渴望、涨满激情,一场无声的文化井喷即将出现,因为我们等的太久了。如果“论语热”是个开场,我情愿这“文化井喷”“更高、更快、更强”。
      我愿意荣幸地引用两个网友的话来作为本篇陋文的结束:
      “中国的历史太久远,学者也无法如实再现。我们过分笃信学者绝对正确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沦陷,中国曾经的不幸是认定“凡是谁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我们,尤其是大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就是我们的怯懦,无法被原谅。
      何必诘问《百家讲坛》的学者是否矜持,何必唏嘘我们的学者失却了清高居然开始迎合大众?我相信刘军宁的话,中国正在处于新人文运动的前夜。知识分子要去呐喊,不是清高的倔强的孤立着。也许,迷恋古典可以让中国人渐渐体会到国家的兴亡感,《百家讲坛》做到让中国人沉思而不仅仅是看戏,就是我们看到的最幸运的事。”
      “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和未来,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有责任和义务唤醒国人公民意识,帮助国人积极践行公民权利,教育国人成为合格公民。 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两个凡是”理论:凡是为实现公民社会努力的知识分子都值得尊敬;凡是反其道而行的知识分子都应受到鄙视。 ”
      当然,值得尊敬的人不独他们,且会越来越多。但光靠骂人抬高自己的不算。


      IP属地:江西3楼2007-03-23 11:18
      回复
        (一)贴不上去---一声叹


        4楼2007-03-23 11:29
        回复
          我们反于丹
          并不是在法律上说她没有权利讲
          确实在这个网络年代
          连芙蓉姐姐都那么多人追捧
          当然也没有什么不可以被亵渎
          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神圣理念
          我们诘问的是于丹作为一个学者
          这样子去“心得”论语
          她的良知何在


          5楼2007-03-23 11:31
          回复
            痛苦中,俺不知道百度咋这样不理解人.

            要看全文,可以去我的博客:http://hi.baidu.com/蜂毒小窝/blog


            IP属地:江西6楼2007-03-23 11:58
            回复
              IP属地:江西7楼2007-03-23 11:58
              回复
                哇!好博客!看了真是种享受!


                8楼2007-03-23 12:42
                回复
                  谢谢您的高度评价,请不吝指


                  IP属地:江西9楼2007-03-23 12:55
                  回复
                    下次把段与段间留点空白,你想累死人啊:)

                    论语谁都讲得,网络上更是如此,何况于丹这样做起码能引起人们对传统经典的关


                    10楼2007-03-23 14:30
                    回复
                      高手就是高手,厉


                      11楼2007-03-23 17:51
                      回复


                        12楼2007-03-23 19:03
                        回复
                          好象可以发了,再补上(一):

                          (一)守望与发展浅析 

                          儒家经典、儒家思想百年罹厄,跌入低谷。被批判被妖化,甚嚣尘上。许多人先入为主,敬而远之。 

                          社会现状的浮躁、不和谐、幸福感和自我的缺失,腐败的猖獗,贫富美丑善恶的深刻反差,又使人们累积了向传统经典寻找智慧、寻求精神支点的热望,于丹以疏离已久的《论语》为切入点,凭借自身演讲传播水准、细腻视角、语言优势,挟带CCTV、互联网的威势,掀起学习热潮,于是于丹红了,经典热了,同时也进一步拉近了经典文化与普通人群的思想距离,促使许多人学习经典,检讨经典,纷纷如潮加入学习或指正于丹心得的队伍。 

                          如果时空跨越,孔子来到今天,也收了于丹这样的弟子,相信他会感慨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小人虽然仍然‘难养’,但女子与男子的作为是可以处于‘伯仲之间’的。人人争做君子,那么社会就多了许多君子的智识与觉醒,能够积极促进每个自我的张扬。 

                          作为“社会良知”的知识分子,必须坐而论,起而行,在这场信仰危机中解救心灵,明灯渡暗壁,铁肩担道义。事实上,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文化探讨正在兴起,一种蓬勃的气象正现端倪。 

                          环顾历史与域外,有了这样的认识:这种文化势头,不正是百家争鸣前的一些迹象吗? 

                          谁是‘NO.1’呢?那就是比‘NO.X’都高的人.但是‘NO.X’加起来一定比‘NO.1’要高。这是一个正确的悖论,也是“金字塔尖”以下的人敢于“献丑”的根本原因。 

                          物欲横流,道德失控,现实之紧迫,责任之丧失,呼唤深厚的精神信仰。现在就是“瓦釜”(请于丹谅解,只是泛指而已)可以“雷鸣”的时候,‘抛砖引玉’的历史场合。第一流的《论语》专家也不出面来讲《论语》,难道要禁止别人讲吗? 

                          那些学德并具、行高于人者,或许没有得到她这样的机会、或者没有学会她这种传播方式,或者忽略放弃了庄严的君子的担当,似乎还有某些人正沉浸在鞭笞“于丹现象”的意淫中,忘记了在“于丹红”之后,满怀一腔热情、希冀与使命感,向大众(包括普罗大众与精英等层次)传习传统经典,进行纠偏提高、精研升华、推动‘争鸣’,着力培养后学成为大师的不朽努力。或许是高人不屑其人其学、不满其名利双收?甚至优越感使然? 

                          我认为最好的老师或学者,就是希望同仁比自己强的君子,是希望学生不复制自己的老师,是喜欢后学比自己强还要奋力支持与襄助的学者。 

                          对于传播经典文化,正如于丹所认为的,要“上课”的比要“下课”的多。“于丹红”在受众中搭建了一个相对广阔的基础平台,某些儒学学者却指责这个台子这里不平,那里不美,纠缠于细节、磨蹭于学识、烦恼于完美。你把她的讲课当作“爱因斯坦交给老师的前两个板凳”不可以吗?同历史上的许多著作一样,“于丹之流”(某君原话)的心得点滴,或许终将淹没,仅仅引用《论语》的部分智慧就能让大批人趋之若骛、受用无尽,那说明传统经典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论语》不会因此而沉没贬值,它的宝藏再挖若干年还有。持有“病毒论”、“儒家反民主论”的朋友,显然把宝藏里那些需要提炼掉的东西当作了宝藏本身了。 

                          《论语》的智慧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魅力,不仅仅是它能教人一些《于丹论语心得》中的“初步认识”、“心灵鸡汤”、为人处世思想。于丹的《论语心得》带来一个发轫起点,于丹自己也承认对《论语》“不敢妄言通透”,‘心得’更不是想代替《论语》,或者替代所有受众的思考。如果真的是代替了所有人的思维,读者的脑细胞都是‘下愚’的吗?你们的责任感呢?你们此前又都干了些什么?或许在“九秀才”等一帮人快活地痛批于丹后,形成恶性链条,我怕没有人敢再讲《论语》了,那或许才是真的悲哀。


                          IP属地:江西15楼2007-03-23 23:36
                          回复
                            5楼的哀智慧说:“何况中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神圣理念”。没道理!
                            我真恨不得顺着网线跑过去,一记直拳让他清醒一下


                            16楼2007-03-24 09:43
                            回复
                              现在在百度搜索一下‘论语’这个词,相关网页链接是858万篇;一个月前是多少呢,393万篇;一年前呢?只有51万篇!如果您真心喜爱经典,您还想骂于丹吗? 
                              呵呵,楼主,这个论据真硬


                              17楼2007-03-24 0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