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允许每个人有论语心得,允许每个人有粉丝
现在在百度搜索一下‘论语’这个词,相关网页链接是858万篇;一个月前是多少呢,393万篇;一年前呢?只有51万篇!如果您真心喜爱经典,您还想骂于丹吗?
什么叫心得,我查了一下《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是: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到的知识、技能等。根据这个定义,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于丹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论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于丹有她自己潇洒的心得,天经地义。这种东西,想必人们都会有共鸣,我也有《论语》的心得呢!
于丹上CCTV10去讲她的心得,可以吗?只要有人听,不需要什么秀才的批准,那正是《论语》的胜利。她有云集如潮的粉丝,说明她成功。
谁都可以有《论语》心得,如果热爱的话;谁都可以有粉丝,如果可能的话。
什么是‘解读’呢?我查字典没有查到。查到了‘正读’和‘理解’、‘解释’。我就盲目地认为,‘解读’有这两层意思,可以么?正读,就是‘正音释义’;理解,就是‘据理了解’;解释,就是‘说明’。
那么,很明显,‘解读’论语,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至少得进行一定的“正音、解释意义、了解、说明”,然后开讲。我想‘解读论语’大概是极少数精英的权利与义务。
于丹读《论语》很谦虚、很勤奋。《于丹论语心得》中引用《论语》语例可综合为37处,7篇心得以《论语》思想为主线,大部分解释也是到位的。在《论语心得》中,于丹这样体会:“《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心最本性的理解”,“ 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认为这样的论断是相当有见地的。
当然她说出《论语》是:“心灵需要的快乐”、要求“对国家信仰”可能是武断了一点。但是她也很谦恭,这只是《论语》‘心得’,可以吗?
我认为,于丹心得中,主要提炼了《论语》中的人性思想,或许这是其中一些对世人最实用的小智慧。从《论语》思想的朴素讲起,分析其“恕、仁、智”的大略,倡导《论语》中的“安贫乐道”思想,指出人的幸福源自内心感受。这种说法,你认为麻醉也好,安慰也好,我认为这是积极的。这与努力进取、力求进步也不矛盾。
《心灵之道》讲如何对待缺憾、如何勇敢面对一切,其他几篇着重讲述生命感悟、交友原则和人生的几个阶段,我认为都对人有所启发。
所以我认为该心得是有其合理的价值的。我愿意以八个字来相赠:道理朴实,心得实用。
在讲课以后,出现了发难事件,争议激烈。我冷眼旁观,认为于丹与某些人有不一样的境界。于丹能够不对骂,不动怒,这与她宣称的‘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淡定从容’是相符的。而另外少数人则与“求仁得仁”有一定差距。
读书方式,我认为有三种,略读,详读和精研。略读是浮光掠影,可以与苏轼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方式进行大致的衔接;详读是对书本进行详细了解,能够整体把握,理解含义,或许还有些出入;精研大约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方式,没有澹泊、高远,大概是很难做到,训诂、考据、文字、音韵等后续工作必须跟上。读书方式的不同,必然带来认识、讲学上的相左。希望九博士与于丹的“读论语之争”是‘君子之争’。
圣人是不愿意成为偶像的,偶像必然不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偶像是高大的;圣人是所有人的,偶像只属于粉丝自己;喜欢不完美的偶像,喜欢偶像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粉丝;把偶像神圣化是对偶像的不尊重;把对偶像的善意批评者作为敌人,正是粉丝内心填满了偶像,却忽略了自己的思考;于丹给人们给多的是兴趣、动力,做于丹的粉丝,应该希望学于于丹,以后超越于丹,但仍然尊敬于丹,喜欢于丹。
希望在《论语》或《论语心得》中找到社会问题解决的一切答案,显然是不现实的。诚如某些精英所言,现代中国需要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但是开启民智、唤醒自我的过程在中国或许需要大批符合中国实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来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源自内心,源自需要,源自认识。路虽修远,当求索不已。
现在在百度搜索一下‘论语’这个词,相关网页链接是858万篇;一个月前是多少呢,393万篇;一年前呢?只有51万篇!如果您真心喜爱经典,您还想骂于丹吗?
什么叫心得,我查了一下《新华字典》,里面的解释是: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到的知识、技能等。根据这个定义,于丹《论语心得》就是于丹在实践中体验或领会《论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于丹有她自己潇洒的心得,天经地义。这种东西,想必人们都会有共鸣,我也有《论语》的心得呢!
于丹上CCTV10去讲她的心得,可以吗?只要有人听,不需要什么秀才的批准,那正是《论语》的胜利。她有云集如潮的粉丝,说明她成功。
谁都可以有《论语》心得,如果热爱的话;谁都可以有粉丝,如果可能的话。
什么是‘解读’呢?我查字典没有查到。查到了‘正读’和‘理解’、‘解释’。我就盲目地认为,‘解读’有这两层意思,可以么?正读,就是‘正音释义’;理解,就是‘据理了解’;解释,就是‘说明’。
那么,很明显,‘解读’论语,是非常苛刻的要求,至少得进行一定的“正音、解释意义、了解、说明”,然后开讲。我想‘解读论语’大概是极少数精英的权利与义务。
于丹读《论语》很谦虚、很勤奋。《于丹论语心得》中引用《论语》语例可综合为37处,7篇心得以《论语》思想为主线,大部分解释也是到位的。在《论语心得》中,于丹这样体会:“《论语》给我们的永远是一个人生动态的系统,我们不可以断章取义,截取任何一个横断面,我们不可以僵死的去理解,所有古典、圣贤思想的精华无非要化入我们每一个生命,当它在你的血液中流动起来的时候,你那种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古典最高的致敬” 。“《论语》之所以流传两千多年而不衰,就在于它对于人类的心最本性的理解”,“ 我们要相信思想的力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我认为这样的论断是相当有见地的。
当然她说出《论语》是:“心灵需要的快乐”、要求“对国家信仰”可能是武断了一点。但是她也很谦恭,这只是《论语》‘心得’,可以吗?
我认为,于丹心得中,主要提炼了《论语》中的人性思想,或许这是其中一些对世人最实用的小智慧。从《论语》思想的朴素讲起,分析其“恕、仁、智”的大略,倡导《论语》中的“安贫乐道”思想,指出人的幸福源自内心感受。这种说法,你认为麻醉也好,安慰也好,我认为这是积极的。这与努力进取、力求进步也不矛盾。
《心灵之道》讲如何对待缺憾、如何勇敢面对一切,其他几篇着重讲述生命感悟、交友原则和人生的几个阶段,我认为都对人有所启发。
所以我认为该心得是有其合理的价值的。我愿意以八个字来相赠:道理朴实,心得实用。
在讲课以后,出现了发难事件,争议激烈。我冷眼旁观,认为于丹与某些人有不一样的境界。于丹能够不对骂,不动怒,这与她宣称的‘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淡定从容’是相符的。而另外少数人则与“求仁得仁”有一定差距。
读书方式,我认为有三种,略读,详读和精研。略读是浮光掠影,可以与苏轼提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方式进行大致的衔接;详读是对书本进行详细了解,能够整体把握,理解含义,或许还有些出入;精研大约是“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方式,没有澹泊、高远,大概是很难做到,训诂、考据、文字、音韵等后续工作必须跟上。读书方式的不同,必然带来认识、讲学上的相左。希望九博士与于丹的“读论语之争”是‘君子之争’。
圣人是不愿意成为偶像的,偶像必然不是圣人;圣人是完美的,偶像是高大的;圣人是所有人的,偶像只属于粉丝自己;喜欢不完美的偶像,喜欢偶像不完美,才是真正的粉丝;把偶像神圣化是对偶像的不尊重;把对偶像的善意批评者作为敌人,正是粉丝内心填满了偶像,却忽略了自己的思考;于丹给人们给多的是兴趣、动力,做于丹的粉丝,应该希望学于于丹,以后超越于丹,但仍然尊敬于丹,喜欢于丹。
希望在《论语》或《论语心得》中找到社会问题解决的一切答案,显然是不现实的。诚如某些精英所言,现代中国需要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但是开启民智、唤醒自我的过程在中国或许需要大批符合中国实际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来推动。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源自内心,源自需要,源自认识。路虽修远,当求索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