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渡吧 关注:3,015,812贴子:31,379,478

回复:【胥渡年华】(转载)中国64件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始皇陵青铜鹤  铜鹤高77.5厘米,长112厘米,宽18厘米,与一般铜鹤抬头挺胸的姿势不同,这只铜鹤鹤项俯下,表现的是一只仙鹤用嘴抓到鱼后,刚要向上扬头的样子。   2000年7月,位于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内又传来了惊人的消息,秦陵东北5里陈王村的农民意外发现了一些“瓦人”,也就是陶俑。随即,这里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发现。7号坑位于秦陵东北角,经过发掘,坑中出土的青铜水禽有天鹅14只,鸿雁16只,仙鹤1只。这些水禽非常整齐地分布在水池两边,有的觅食、有的小憩,姿态各异,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但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只彩绘青铜仙鹤。




IP属地:江苏70楼2012-08-30 19:50
收起回复
    52、长信宫灯,西汉,1968年河北满城县陵山出土。灯体通高48厘米,人高44.5厘米,重15.85公斤。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通体鎏金,灯体是一位跽坐掌灯、优雅恬静的宫女。中空,整体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和灯罩六部分组成,各部均可拆卸。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左手持灯座,右臂高举与灯顶部相通,形成烟道。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合拢而成,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灯盘有一方銎柄,内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铭文九处65字,分别记载了该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故名“长信宫灯”。据考证,此灯原为西汉阳信侯刘揭所有。刘揭文帝时受封,景帝时被削爵,家产及其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后来皇太后窦氏又将此物赐于本族裔亲窦绾。此灯做为宫廷和王府的专用品、礼品,可见它在当时也是很珍贵的。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IP属地:江苏71楼2012-08-30 19:50
    收起回复
      54、角形玉杯,西汉,1983年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通高18.4厘米,口径5.8—6.7厘米。杯形如兽角,口椭圆,杯底有细软弯转的绳索式尾,缠绕在杯身下部。杯口沿阴刻弦纹一周,杯身以浅浮雕和双钩法饰勾连云纹。器体轻薄,抛光琢制俱佳。口沿上微残,青玉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褐色浸斑。仿犀牛角形,中空。口呈椭圆形,往下渐收束,近底处成卷索形回缠于器身下部。纹饰自口沿处起为一立姿夔龙向后展开,纹饰绕着器身回环卷缠,逐渐高起,由浅浮雕至高浮雕,及底成为圆雕。在浮雕的纹饰中,还用单线的勾连雷纹作填空补白。一夔龙缠绕器身,集浅浮雕、高浮雕、圆雕艺术为一体,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在玉器史上占绝对重要的地位。现藏广州南越王博物馆。

      


      IP属地:江苏73楼2012-08-30 19:51
      回复
        55、人物御龙帛画,战国中期晚段,1973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号墓出土。长37.5厘米,宽28厘米。画幅出土时平放在椁盖板兴棺材之间,应是引魂升天的铭旌,因年代久远已呈棕黄色。描绘巫师乘龙升天的情景。巫师宽袍高冠,腰佩长剑,手执僵绳,神情潇洒地驾驭巨龙。龙首轩昂,龙尾翘卷,龙身为舟,迎风奋进。龙尾之上立有长颈仙鹤,龙体之下有游鱼。帛画中的华盖飘带与巫师衣带随风飘动,表现巫师乘龙飞升的动势。正中是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人、龙、鱼均向左,以示前进方向,连华盖上的缨络也迎凤飘动。整个画面呈行进状,充满了动感。画中人物比例相当准确,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于渲染兼用的画法,技巧已越成熟。人物略施彩色,龙、鹤、舆盖基本上用白描。画上有的部分用了金白粉彩,是迄今发现用此画法的最早作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这个熟悉了有木有


        IP属地:江苏74楼2012-08-30 19:52
        收起回复
          57、直裾素纱禅衣,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交领、右衽、直裾式、袖较宽,衣长128厘米,通袖长195厘米,袖口宽29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49厘米,重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禅衣用纱料制成,因无颜色,没有衬里,出土谴册称其为素纱禅衣。纱,是我国古代丝绸中出现得最早的一种,它是由单经单纬丝交织而成的一种方孔平纹织物,其经密度一般每厘米为58根至64根,纬密度每厘米为40根至50根纱。密度稀疏,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因而质地轻薄,古人形容“轻纱薄如空”、“举之若无”,一点都不夸张。上乘的纱料,以蚕丝纤度匀细见长。素纱禅衣每平方米纱料仅重15.4克,并非因其织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纱料的旦数小,丝纤度细。丝织学上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一个专用计量单位,叫旦(全称:旦尼儿),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禅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它反映了当时高超的织造工艺技术,为国内所仅有,它是西汉纱织水平的代表作,更是楚汉的骄傲。这件纱衣应属于辛追。辛追是汉代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IP属地:江苏76楼2012-08-30 19:53
          收起回复
            58、马王堆一号墓木棺椁,西汉,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棺椁用巨大的木板制成,置于墓底正中。椁室上下四周塞满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层层填土夯实。一号墓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换算为8.9尺,约等于9尺,两侧臂高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为1丈2尺。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IP属地:江苏77楼2012-08-30 19:54
            收起回复
              60、红地云珠日天锦,属北朝时期,1983年青海都兰县热水乡血渭吐番墓出土。长48厘米、宽28厘米。为锦幡残片,组织为1:1平纹经锦,图案以日天(太阳神)及狩猎纹为主,并织有“去”、“昌”等文字。此织物带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十分珍贵。现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IP属地:江苏79楼2012-08-30 19:54
              回复
                61、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本续》纸本,属西夏时期,1991年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出土。出土经书共9册,完本者有封皮、扉页,封皮左上侧贴有刻印的长条书签,书名外环以边框;封皮纸略厚,呈土黄色,封皮里侧另背一纸,有的纸为佛经废页,背时字面向内。全页版框纵30.7厘米,横 38.0厘米,四界有子母栏,栏距上下23.5厘米,无界格,半面左右15.2厘米。版心宽1.2厘米,无象鼻、鱼尾。上半为书名简称,下半为页码,页码有汉文、西夏文、汉夏合文三种形式。每半面十行,每行二十二字,每字大小1厘米左右。通篇字体繁复、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本续》等四种经文,白麻纸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装,封皮贴有书签,首页载有“集经”、“藏译”、“番译”者的名字。9册的文字达10万字,是一部保存较好的木刻本西夏文佛经。该经书的内容在印刷中有版框栏线交角处缺口大、版心行线与上下栏线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笔锋形态不一、栏线及版心行线漏排、省排、经名简称和页码用字混乱、有错排、漏排、数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征,因此这部藏传佛教经典的西夏文译本,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之一,它的发现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术具有重大价值。现藏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IP属地:江苏80楼2012-08-30 19:55
                回复
                  64、“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质护膊,属汉晋时期,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织锦的右侧保留着幅边。纹样从右侧开始是一对牝牡珍禽,雄鸟站在云纹的低部,昂首挺立。它的头顶是汉隶“五”字,胸部左云纹上悬挂着一个茱萸花纹。雌鸟站在云纹上垂首面向雄鸟,其颈上方是一白色圆形纹象征“太阴”,背上方是一个“星”字,尾部下方有一个茱萸纹。与“星”字间隔一个茱萸花纹的是“出”字。“东”字在两个云纹间隙之上。“东”字的左下方、一个云纹之上是一红色圆形纹象征“太阳”。“太阳”左下侧是一倒悬云纹,云纹凹进处,有一张口伸舌,昂首嗥叫的独角瑞兽,尾部下垂,背上长有一翅膀,可能是“辟邪”。兽角上方云纹上端是一个“方”字。“利”字隔着一个云端在“方”字左上。“利”字下方云纹的左侧是一个身着竖条斑纹、豹眼圆睁的虎形动物,后右足踩在云纹上,举步向右行,尾部高耸,刚劲有力。其尾部右侧是“中”字,左侧是“国”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此汉锦采用的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五色应为“青赤黄白黑”,而该锦用色为“青赤黄白绿”,其中绿应为黑,这里用了绿色,可能黑色不够亮丽而以绿色替而代之。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的“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相对应。古人能在一块方寸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实属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该锦的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现藏新疆考古研究所。

                  


                  IP属地:江苏82楼2012-08-30 19:55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83楼2012-08-30 19:56
                    回复
                      胥渡吧的人儿真正都是极好的


                      IP属地:江苏90楼2012-08-31 06: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