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09,891贴子:26,933,936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这个作者太明显了 本着有良心的兔子不会随便转载的本性还是先在1L附上链接吧
http://blog.renren.com/share/476861831/14014407302


IP属地:四川1楼2012-08-18 12:46回复

    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
    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芬多”,那么什么是格莱芬多呢?


    影片里,每个魔法学院的学生,着装上都有自己学院的徽标,格莱芬多学院的学生,衣服上,帽子上都有一个“格莱芬多”,这个词的词根是gryffin,音译为“格里芬”,格里芬是中世纪传说中的神兽,具体形象是一只长翅膀的狮子,因此在很多中世纪文学和游戏中,也翻译成“狮鹫兽”。
    


    IP属地:四川2楼2012-08-18 12:48
    收起回复
      大家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到格里芬吗?

      如果你在右下角找到的话,还应该顺便看看上面的几个字:inns of court / school of law.,可以简单的翻译成“律师学院”。
      凡是英国人都能看懂,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原型就是英国法律界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林肯、格雷、内殿、中殿律师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徽标,如上图所示。其中格雷律师学院的徽标,正是一只“格里芬”。
      没错,哈利波特是学法学的。
      这里的“学院”,英文为 inn,其实翻译成“行会”更准确,这四个学院成立的时间都很早,最晚的格雷律师学院也在1569年成立了。因此传统上,这四个学院都是师徒制的,就像以前京剧的“科班”,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每个学生必须经过若干次“聚餐”才能毕业。这个餐会的场景在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次: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发生在这个大厅,而中国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大厅餐桌上的美食。
      其实律师学院的学生聚餐,是律师学院教学的一部分,法学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是人的交流,也就是霍尔姆斯所谓“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种聚餐就是法学院内部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种餐会非常的有名,以至于成为英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英国人一看这场面,就能猜到哈利的专业了。
      片中哈利选了很多课,其中也有很多是有原型的,比如据说是遭受诅咒的、每集中老师都要出些意外的“黑魔法防御”课,对应什么法学课呢?
      


      IP属地:四川3楼2012-08-18 12:50
      收起回复
        这是第四部“火焰杯”中的穆迪教授第一堂课的场景,穆迪是个前“傲罗”,大家很容易看出来“傲罗”的原型是**,假眼,假腿,证明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什么课由要由老**(甚至有点“老警痞”)来上呢?

        当然是刑事诉讼法,(不是诅咒刑诉老师^_^ )。
        片中所谓的“黑魔法”,现实中对应的概念是“犯罪”,也就是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穆迪教授一上来就给学生直接讲解的“三种不可饶恕咒”:迷魂咒,钻心咒,阿瓦达死咒,这明显是三种严重的犯罪:绑架、虐待、杀人。其所谓"不可饶恕",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十恶”,或者现代刑法中的“八项重罪”,属于加重打击的范围。课程名叫做“黑魔法防御”,就是“对付犯罪的方法”,自然也就是刑诉(包括刑法)了。

        大家可以重新看看穆迪的第一堂课,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穆迪性格耿直但有些简单,前**的经历,使得他很清楚学好刑诉/刑法的关键,是要对犯罪有清楚的认识,而这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学好刑法/刑诉本来就是很残酷的,因为你要天天近距离接触各种暴行。但是,法学(刑诉)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好老师必须带领学生突破这一心理关口,否则就是在专业上糊弄人。对照一下,第五部凤凰社中,粉红色的乌姆里奇教授的第一堂课,只会念标准教科书和准备“普等巫测”考试(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的司法考试,唉),作者认为哪个是好老师是很明显的。

        只是这种直接展示犯罪的做法,对年纪还小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点心理压力,(大家不妨设想,现实中刑法老师上课讲到强奸罪、杀人罪,给出一系列照片和技术细节,你会是什么感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本科生学的刑法,其实都能算不入门,只是游泳池岸上学游泳罢了)。而第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赫敏小姐,虽然她又是第一个抢答对了提问。片中隐藏了很多赫敏不配哈利的细节,这是其中一个。

        哈利是学法学的,和他的婚姻状况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法学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专业”,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
        


        IP属地:四川4楼2012-08-18 12:52
        收起回复

          2、哈利的民族成份
          中国人差不多是对世界上“民族差异”最不敏感的人群了,因为汉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一文化人群,人口有10亿之多。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习惯从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不过,在国土狭小、民族众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来说,“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当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哈利波特》中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这里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哈利的法学专业的属性,当然也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最基本的问题,哈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们都是英国人。
          不过这样等于没说,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
          看图,这是哈5的一张海报,里面的人都是什么民族的:

          中国观众一般能分辨出黑头发黄皮肤的张秋是中国人,棕色皮肤的佩蒂尔姐妹是印度人,最右边有个没有台词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着都是白人。
          问题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样的。再看的仔细些,尤其是头发(欧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肤色分辨种族,接着就看头发分辨民族)。


          IP属地:四川8楼2012-08-18 12:57
          收起回复
            这就是片子中马尔福和卫斯理从一开始就对着干的原因,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的,他们的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着干了。
            很容易从网上查到,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凯尔特人”。

            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这个岛屿才开始与罗马文明接触,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文明史。凯撒在不列颠遇 到一些当地的土著人,这些部落的来源不明(后来有专家考证,可能是更早从欧洲中部某个中纬度地区迁移过来的),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一定。不过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功夫理会更多的细节,罗马人按照他们的自我称谓的拉丁音译,管他们叫做:Celtae“凯尔特人”,在罗马人看来,凯尔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

            罗马帝国晚期国运衰落,老家大致在现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冲入罗马帝国境内,解体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国家,也奠定了今天的西欧各国的主体民族的大致血统,史称“日耳曼人大迁移”。具体到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就是这场大迁移的结果。

            “日尔曼German”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代名词,其实这个名字也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日耳曼人还在部落状态,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叫做“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称。日耳曼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分别是撒克逊(Saxons)人、盎格鲁(Angles)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迁移到了不列颠岛。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语A相当于今天英语的E,就成了英格兰England。而撒克逊人留在德国的部分同族,命名了现在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州Sachsen”;朱特人,也把名字写在了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Jütland上,只是我们一般翻译为“日德兰半岛”。
            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之后,互相联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很少),以便团结起来征服当地人,而当地的罗马人本来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战争,就落在了原住民凯尔特人的头上。大部分凯尔特人被杀或者变成奴隶,少数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荒凉地区,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了苏格兰人的祖先,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了威尔士人的祖先,西北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则成了爱尔兰人的祖先。后来开发北美的殖民齤运动中,波士顿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他们的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现在“凯尔特”这个词曝光率最高的地方。
            简单的说,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前者是征服者,后者是被征服者。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凯尔特人是红头发,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了,日照稀少,为了更多吸收紫外线,纬度越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是“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鄙人吐槽:为毛元首是黑头发!!! 好吧元首老家在奥猫纬度比牛牛还低所以不是浅色头发也是正常的!)

            接下来鄙人去吃饭了 请众兔围观等待 可以X 但不要多X哦亲~!


            IP属地:四川12楼2012-08-18 13:04
            收起回复

              一头黑发的纳威的文化类型不太典型,不过如果非要找的话,他是个“学者”Scholar。需要注意的是欧洲文化中“Scholar”的地位并不如中国的高,只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特别有偏好的人,常年住在郊外的塔楼里(现在的欧洲大学往往也在不起眼的小镇,所谓的大学城),摆弄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欧洲文化中最典型的学者当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一群希腊老头子了,他们都是黑发。纳威擅长草药学,平常说话有些结结巴巴的,最后留校当了教授。(纳威开始并不勇敢,哈7里霍格沃茨之战中纳威手斩大蛇,意思是连老学究都会拼命,大决战到了最后关头)。顺便插一句,欧洲学者有保持单身的小传统,柏拉图、牛顿、康德和诺贝尔都没有结婚。纳威和卢娜在保持单身的方面是有些共同点的,不过他们两个结婚的可能性很小,约等于定逸师太嫁给方证大师的几率。
              (头发的问题到此为止,《哈利波特》中,只有卫斯理、马尔福、卢娜、哈利、赫敏的头发和剧情有关,选演员的时候比较精确,其他演员的头发颜色并不是很严格,比如哈利的父、母、姨妈、姨夫、表兄的演员,他们的头发颜色就有问题。我们是盘点英国文化,不是讨论《哈利波特》剧情,谢绝各种头发的讨论。)


              IP属地:四川16楼2012-08-18 13:35
              收起回复
                俄罗斯元素:克鲁姆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学院


                IP属地:四川19楼2012-08-18 13:38
                收起回复

                  这个也很明显,只有俄罗斯这个冰天雪地里的民族才会穿成这样。如果你仔细看,德姆斯特朗学院驶往霍格沃茨的船的帆上,还有俄罗斯国徽的图案。

                  (俄罗斯国徽,核心图案是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标记。)
                  哈4开场的魁地奇世界杯中清楚的表明,克鲁姆是“保加利亚队”的选手,为什么又是俄罗斯?因为欧洲文化圈中,保加利亚其实就是小号的俄罗斯,他们的关系就像今天的汉族和满族一样,一般不用分太细的。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不仅都是斯拉夫族,而且还是不分你我关系非常要好的斯拉夫族。“保加利亚”这个词来自东欧的第一长河:保加尔河,俄语中把“保加尔”读做“伏尔加”而已。在英国人看来,克鲁姆这个“伏尔加国”的选手,其文化原型是明显的。
                  (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对片中的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改动,以免读者对号入座,影响票房收入,不过改动以不不影响文化含义为限,稍做解析就能看出来。)
                  我能问问为甚么鸡家的魔法学校全是妹子 而熊家的魔法学校全是汉子??!!


                  IP属地:四川20楼2012-08-18 13:40
                  收起回复
                    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张秋、佩蒂尔姐妹。

                    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4中的舞会,首先进场的4对舞伴,英美4个,中法俄印各1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口胡!!明明是五大流氓!!)加一个发展中国家代表嘛。

                    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粗暴,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距离更远的文明,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IP属地:四川21楼2012-08-18 13:41
                    收起回复
                      关于21L【一般认为,英美人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
                      【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挺过来了),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这个叫我兔坑人妥妥的!


                      IP属地:四川22楼2012-08-18 13:43
                      收起回复
                        更边缘的,犹太人元素:古灵阁的妖精

                        古灵阁的原型很明显是银行,尤其是瑞士的银行,而犹太人擅长经营金融业是世人皆知的。从体貌特征上讲,犹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大鼻子。比如下面两个有代表性的犹太人,演员伍迪艾伦和基辛格,注意鼻子。

                        英美主流文化中对犹太人的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他们唯利是图,为了一块银币出卖良心。所以哈7中,妖精拉环又出卖了哈利一次。欧洲反犹传统,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儿童剧中都有渗透。
                        


                        IP属地:四川23楼2012-08-18 13:45
                        收起回复
                          黑人元素:片中只出现过两个黑人:
                          一个是哈利的同宿舍成员,本文第一张照片中的黑人,迪安·托马斯Dean Thomas。

                          另一个是魔法部的官员金斯莱·沙克尔Kingsley Shacklebolt

                          还有个哈6中无姓名的酒馆女招待:
                          在英国主流观念看来,黑人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文化,基于人种的差异,不好同化到欧美文明里,但是出场也没什么好表现的,只好安排个跑龙套的角色罢了。要不是照顾美国观众中有不少黑人,可能这个龙套都给不了。
                          


                          IP属地:四川24楼2012-08-18 13:46
                          收起回复
                            下图是哈剧中各种文化的地图:

                            应该说作为目前世界的领先的文明,英美国家的主流观念里,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持有相当开放的态度,和盛唐时期中国人对外族人的看法是类似,宽容外族,本质上是给英美文明增光添彩,就像人大开会的时候总能见到各种民族盛装一样。不过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所谓“外宽内忌”,就是不以威胁英美的主体地位为限。
                            地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一个大的文化体系没有出现。下图是这个民族元素唯一一次出现,只是张照片。

                            (为甚么我木有看到!!这位老师是细节帝吗)
                            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对谁看得重些,对谁看得轻些,谁是对手,谁是朋友,谁是家奴,谁可以结婚,谁只能恋爱,是很有分寸的,细节可以随意,大原则决不能违反。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这个文明从中世纪斗到“911”,在影片中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是要触犯英美观众心理底线的。如果非要出现一点点色彩,只能展示他们的古代文明时段,因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头的一部分。但是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信仰之后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其实也不能这个文明说没有出现,只是这种出现的方式非常微妙。尽管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已经尽了最大可能消除“那个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个人”的文化原型又能是谁呢?如果从“那个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实也可以写很多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咱们中国人也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这里就不多说了。


                            IP属地:四川25楼2012-08-18 13:47
                            收起回复
                              言归正传,继续讨论哈利和赫敏的婚姻问题。赫敏的头发问题刚才放到一边,现在我们再好好看看赫敏:

                              一头褐色的头发,不同于马尔福的铂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罗恩的红色,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罗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给哈利,却最后嫁给了罗恩?
                              (WARING!!!!)
                              翟按:网络交流还是有些益处的,续1有几个技术性错误,谢谢各位指正,最终定稿会改正的。另外,我没看过原著,而且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读者较多,只看过原著没有看过电影的寥寥无几,下面的讨论均以电影为准。以原著为资料和我讨论的,恕不回复。抱歉我不是哈密瓜,是来切哈密瓜的。
                              翟又按:再说一遍,本帖原来是我和几个高年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私下里交流用的,内容是关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我没有义务也不可能考虑太多读者的情况。只是人人分享功能太强大,现在来了这么多围观的,我只能说大家愿意来捧场欢迎,看不下去想走也欢送。不过楼主提醒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尤其是喜欢赫敏的人,继续阅读有一定风险,本文的题目叫做“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论证当然是要分析赫敏的各种缺点,随着论证的深入,越往下文毁赫敏越深,不仅要毁掉你们的童年美好的记忆,也要毁掉很多你们习以为常的观念,必须先做提醒。
                              昨天晚上发了条状态进行随机投票,两个选项:温柔的毁赫敏还是粗暴的毁赫敏,结果是17:3选择温柔的毁赫敏,看到如此高人气的投票结果,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准备再写下去了,给大多数哈密瓜保留一点美好的童年不好吗?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暂时还是不要停笔的好,因为毕竟还是给一些平时网下无法接触的同学人传播了些知识。而且,大家的胃口已经吊起来了,不继续更新下去,只怕我这个小宅院要有些日子不得安宁。只是一定要提醒大家,本帖后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摧毁力,越往后越是如此,各位非法学专业的哈密瓜们,请慎重。
                              对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是不是我的学生倒无所谓,不过最好年级高一点),不反对你们继续看下去的。不管你个人感情如何,毁掉赫敏有助于你们的专业进步,(当然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待喷)。因为法学是统治之术,是西方学术的制高点,就像《哈利波特》中的火焰杯,代表最高荣誉,但是拿到火焰杯的过程却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前面的深水区里漩涡密布,很容易让你们受到伤害。借用《火焰杯》中校长的一句话:“有些游戏……

                              最终的成功者必须经过残酷的淘汰。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你们必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你们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骨。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 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的明白正义!这些话,也许你们很久才能明白。
                              对各位非专业的读者,我也再说两句,我知道不可能禁止大家围观,也理解各位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说一句画蛇添足的话:如果你们非要阅读,由此带来各种不悦,请你少喷我几句,不是我请你们来的;即使非要喷我,请你语言文明一点,因为我的学生里女生较多。反对意见可以发表,张口污言秽语的,我保留删贴的权利。
                              另外,为了照顾一些人的情绪,我决定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本来要分析赫敏的头发的,现在暂时放在一边。下面的段落原来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特意提到前面,因为这一段对赫敏毁的不深,或许还能够接受。可能会造成一些行文逻辑上的不连贯,我只能说声抱歉。各种留言还是欢迎的,我会根据留言调整下面的写作风格。最后,本文如果写完,也会很长,大家不要指望一次读完。
                              


                              IP属地:四川26楼2012-08-18 13: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