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路600号吧 关注:7贴子:40
  • 3回复贴,共1

科技的利与弊
在这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不断蓬勃着的科技也带给人们不少的便利与快捷。我们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所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然而,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只不过,人们常常会将科技所带来的灾害归类于天灾,殊不知那是实实在在的人祸。譬如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得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给了人们最有利的教训,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技术让我们造出了是生活,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
现如今,手机,电脑,一项又一项的高科技通讯产物代替了我们使用了千年的书信。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再被所谓的科技创新一点一点的侵蚀,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应该认真的思考,这一切真的是有利的么?
短信、邮件慢慢地取代了书信。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有人用书信来往了。网络的发展,通讯的发展确实让世界都变小了,人与人的距离也缩小了。而以往那些一笔一划都认真书写的信件却也因此而没落,在那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蕴藏着写信人深厚的感情,那是一种希冀,那是一种盼望,而在我看来,短信与邮件往往无法表达这种感情。
我认为,在飞速发展的如今,我们不应抛弃以往的传统,将科技的弊端转化成有利的,这才是最佳的选择。读《追风筝的人》有感趁着暑假有着空余的时间,我捧起了这本一直想仔细阅读却一直无暇阅读的书籍。《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淡柔的文字细腻地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阿米尔最好的伙伴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哈桑最信任的朋友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似乎所有人都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这一切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沉重,我们的情感并不一定达到了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只要细细的去感悟,去聆听,书中文字间隙中所夹着的丝丝情感就会充盈我们的思想。 有人这么评论这本书:也许内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是的。我们心中总是有着那只风筝,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它带领着我们去追求,去向往。



1楼2012-08-13 17:47回复
    文学摘抄
    我倒是看了看她和父亲的大床,空着——父亲不知还回不回得来。床头墙上挂着从老家给他们带来的湘绣。四幅并排,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淡淡的绯红黛青压在月白色的丝绸上,俯视着一张铺着凉席的双人床。天花板垂下来的电扇微微吹着,发出清风的声音。这房间,仍旧一派岁月绵长、人间静好的气氛。
    把盒子重新盖上,放回抽屉里层,我匆匆走到客厅,拿起电话,拨她的号码;接通了,铃声响起,我持着听筒走到面海的阳台,夕阳正在下沈,海水如万片碎金动荡闪烁。直直看出去,越过海洋越过山屿越过云层,一重一重飞越的话,应该是澳门,是越南,是缅甸,再超越就是印度,就是非洲了。台湾在日出的那头,其实是我站在阳台怎么都看不见的另一边。我握紧听筒,对着金色的渺茫,仿佛隔海呼喊:『是我,小晶,你的女儿——你记得吗?』
    我看见早晨浅浅的阳光里,一个老婆婆弓着腰走下石阶,上百层的宽阔石阶气派万千,像山一样高,她的身影柔弱如稻草。
    我看见一只花猫斜躺在一截颓唐废弃的断墙下,牵牛花开出一片浓青艳紫缤纷,花猫无所谓地伸了伸懒腰。
    夜色朦胧里,我看见路灯,把人行道上变电箱的影子胡乱射在一面工地白墙上,跟路树婆娑的枝影虚实交错掩映,看起来就像罗密欧对着朱丽叶低唱情歌的那个阳台。
    我看见诗人周梦蝶的脸,在我挥手送他的时候,刚好嵌在一扇开动的公交车的小窗格里,好像一整辆车,无比隆重地,在为他作相框。
    我看见停在凤凰树枝上的蓝鹊,它身体的重量压低了缀满凤凰花的枝丫。我看见一只鞋般大小的渔船,不声不响出现在我左边的窗户。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这一代人,错错落落走在历史的山路上,前后拉得很长。同龄人推推挤挤走在一块,或相濡以沫,或怒目相视。年长一点的默默走在前头,或迟疑徘徊,或漠然而果决。前后虽隔数里,声气婉转相通,我们是同一条路上的同代人。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乍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我仿佛听见窗外有一只细小的蟋蟀低低在叫,下沈的夕阳碰到大武山的棱线、喷出满天红霞的那一刻,森林里的小动物是否也有声音发出?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沈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击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3楼2012-08-13 17:49
    回复
      妈呀。师傅你在干啥呢= =


      5楼2012-08-13 19: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