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利与弊
在这飞速发展的21世纪,不断蓬勃着的科技也带给人们不少的便利与快捷。我们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所带给我们的种种好处。然而,科技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砸烂愚昧和落后,另一方面也可能带给人类无尽的灾难。
只不过,人们常常会将科技所带来的灾害归类于天灾,殊不知那是实实在在的人祸。譬如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得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是也带来了广岛和长琦的核灾难,另外还有层出不穷的核事故,苏联的切尔诺贝利给了人们最有利的教训,化学的发展使得我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我们的火药和炸药也伤害了数千万计的人类同胞。我们的化学技术让我们造出了是生活,可现在我们也被白色垃圾所困扰,被化学污染所毒害,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有那么多的小孩罹患白血病,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化学粘结剂,还有破坏臭氧层的氟利昂。
现如今,手机,电脑,一项又一项的高科技通讯产物代替了我们使用了千年的书信。传承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再被所谓的科技创新一点一点的侵蚀,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应该认真的思考,这一切真的是有利的么?
短信、邮件慢慢地取代了书信。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有人用书信来往了。网络的发展,通讯的发展确实让世界都变小了,人与人的距离也缩小了。而以往那些一笔一划都认真书写的信件却也因此而没落,在那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蕴藏着写信人深厚的感情,那是一种希冀,那是一种盼望,而在我看来,短信与邮件往往无法表达这种感情。
我认为,在飞速发展的如今,我们不应抛弃以往的传统,将科技的弊端转化成有利的,这才是最佳的选择。读《追风筝的人》有感趁着暑假有着空余的时间,我捧起了这本一直想仔细阅读却一直无暇阅读的书籍。《追风筝的人》讲述了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淡柔的文字细腻地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却给我以震撼。当阿米尔最好的伙伴仆人哈桑,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时,哈桑最信任的朋友阿米尔,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似乎所有人都听到了心碎的声音。可这一切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尔……, 一场救赎再次开始。故事的最后,阿米尔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时的索拉博却因精神上的伤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说起风筝——那哈桑和阿米尔童年最喜爱的玩物时,才会不知觉的笑起来……书的后半段写得是主人公心灵的救赎。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的结局,相比较而言,是幸福的。他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许过于沉重,我们的情感并不一定达到了那么高的境界。但是只要细细的去感悟,去聆听,书中文字间隙中所夹着的丝丝情感就会充盈我们的思想。 有人这么评论这本书:也许内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他意味什么,让我们勇敢去追。是的。我们心中总是有着那只风筝,只属于我们自己的风筝。它带领着我们去追求,去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