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还是读“论”,这是个问题。经,就是原著。论,就是研究性著作。我总体上是倾向于“读经”的。想了解海德格尔的人,去读海德格尔写的书就可以了,海德格尔写了一百本书。想了解庄子的人,直接与庄子文本交流就可以了,买一套清朝人关于《庄子》的文字训诂的书,配一本《说文》或者《尔雅》,看看那些文字的词源和本意是什么。就可以了。但是有的时候,一些人写的“论”也还是很有趣的。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很有趣的书(我简直要说它是我几个月来读的最有趣的书了)就是这么一本“论”。作者名不见经传。这里贴出一份书评。很建议大家买来读读。
夏可君在专著《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中,对汉语精神有全新的理解,读后深受启发,一些感想记在下面。
1.夏可君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怎样超越一般的中西冲突的思维模式,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反思,在两个方向拓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一个方向是沿着五四的足迹,对国民性的批判加深;另一个方面,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当下的国人提供精神食量。《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这部思想专著就是夏可君对这些问题思考的一个成果。
夏可君思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实际上已经失掉了名字,要重新找到名字,一定要做这两个方面工作,中国传统的确出了问题,只有不断批判,才能有疗效,重新给中国文化命名才有精神意义上的尊严。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在当下中国反映很普遍。在书的结尾部分,夏可君详细分析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也是夏可君对当下的国民性的再反思。夏可君在本书思考的最后来分析这样的问题,也是向自己的激活传统文化的更深的祈愿挑战。
没有一种文化是十全十美的,人性的根本恶是每种文化同样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时,也有空间去想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价值,在夏可君看来,这种诗性也遇到了问题。庄子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关键人物,夏可君的思考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海子与欧阳江河的诗,海子的诗正处于中国诗性文化的最后阶段,在变与通的关键点上,夏可君最崇敬的海子在夏可君看来,还没有完成伟大的诗的写作,这是汉语诗歌的最重要的时刻。
2.《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在什么样的视野中开始?这本书无疑是中国当下第一部以全新视野解读庄子的著作。夏可君主攻的是西方哲学,思考庄子实际上也是在思考西方哲学的问题,这有点回应马克斯•韦伯的诸神之争的味道,韦伯认为的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文化后面的主宰之神在争。庄子也参与了世界范围的诸神之争,夏可君以庄子为主轴,对汉语精神进行系谱学梳理,汉语精神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与三家相比处于弱势的墨家、法家、名家等也有自己的特点,夏可君强调的是共通体,展现的是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一面,这是夏可君这部书的实际想法。庄子的舞台已经搭建在欧洲-中国之间,夏可君认为,庄子在这个舞台上完全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夏可君的思考有这样的一些系谱:德里达和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是夏可君思考的直接出发点。在这个思考系谱上比较近的有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菲利普•拉库-拉巴尔特、莱维纳斯、利奥塔等人。夏可君这两年主编翻译的三部著作就是关于德里达和南希的:1.《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2.《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3.《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在译介的过程中,夏可君实际上思考更多的是,怎样通过法国的解构精神来激发对汉语精神的新认识。《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夏可君就是在法国解构精神的语境中思考汉语精神的成果。夏可君在《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的前言中,把自己的思考的起点直接放在这样三位法国哲学家身上:德里达、南希和德勒兹。
夏可君在专著《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中,对汉语精神有全新的理解,读后深受启发,一些感想记在下面。
1.夏可君近几年来一直在思考,怎样超越一般的中西冲突的思维模式,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再反思,在两个方向拓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一个方向是沿着五四的足迹,对国民性的批判加深;另一个方面,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当下的国人提供精神食量。《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这部思想专著就是夏可君对这些问题思考的一个成果。
夏可君思考,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实际上已经失掉了名字,要重新找到名字,一定要做这两个方面工作,中国传统的确出了问题,只有不断批判,才能有疗效,重新给中国文化命名才有精神意义上的尊严。现在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在当下中国反映很普遍。在书的结尾部分,夏可君详细分析了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也是夏可君对当下的国民性的再反思。夏可君在本书思考的最后来分析这样的问题,也是向自己的激活传统文化的更深的祈愿挑战。
没有一种文化是十全十美的,人性的根本恶是每种文化同样面临的问题,所以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时,也有空间去想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的价值,在夏可君看来,这种诗性也遇到了问题。庄子是中国诗性文化的关键人物,夏可君的思考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到海子与欧阳江河的诗,海子的诗正处于中国诗性文化的最后阶段,在变与通的关键点上,夏可君最崇敬的海子在夏可君看来,还没有完成伟大的诗的写作,这是汉语诗歌的最重要的时刻。
2.《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在什么样的视野中开始?这本书无疑是中国当下第一部以全新视野解读庄子的著作。夏可君主攻的是西方哲学,思考庄子实际上也是在思考西方哲学的问题,这有点回应马克斯•韦伯的诸神之争的味道,韦伯认为的文化之争实际上是文化后面的主宰之神在争。庄子也参与了世界范围的诸神之争,夏可君以庄子为主轴,对汉语精神进行系谱学梳理,汉语精神主要是儒释道三家,与三家相比处于弱势的墨家、法家、名家等也有自己的特点,夏可君强调的是共通体,展现的是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一面,这是夏可君这部书的实际想法。庄子的舞台已经搭建在欧洲-中国之间,夏可君认为,庄子在这个舞台上完全是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夏可君的思考有这样的一些系谱:德里达和让-吕克•南希Jean-Luc Nancy是夏可君思考的直接出发点。在这个思考系谱上比较近的有德勒兹、巴塔耶、布朗肖、菲利普•拉库-拉巴尔特、莱维纳斯、利奥塔等人。夏可君这两年主编翻译的三部著作就是关于德里达和南希的:1.《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2.《德里达:友爱的政治学及其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3.《让-吕克•南希:解构的共通体》: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在译介的过程中,夏可君实际上思考更多的是,怎样通过法国的解构精神来激发对汉语精神的新认识。《幻像与生命——<庄子>的变异书写》,夏可君就是在法国解构精神的语境中思考汉语精神的成果。夏可君在《德里达:解构与思想的未来》的前言中,把自己的思考的起点直接放在这样三位法国哲学家身上:德里达、南希和德勒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