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帮问鹿帮吧 关注:150贴子:5,501

回复:通往伟大之路——罗马-拜占庭史 第二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传统说法里,这一屈辱使得罗马元老院火冒三丈,当即宣布条约是非法的,他们援引了一条模棱两可的法律,认为一切非纯军事性质的事务都归属于民政当局,而军事执政官是无权处置的,所以两执政官的行为是严重的越权。而且被释放的执政官也良心发现,主动劝说元老院不要接受条约,并将他们重新交给萨莫奈人。而彭提图斯慑于罗马人的强硬和英勇,非但没有接受两名执政官,甚至并未因罗马人的毁约而杀死600名人质,反而释放了他们。记忆力比较好的读者想必已经回忆起了相似的情节——是的,罗马作家们在描述波尔森那之围的时候也是如此。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们分为两派,前者相信了传统说法,而后者则指出这纯属罗马作者们又在用凭空杜撰的方式来满足虚荣心。不过,无论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双方的战争确实没有停止。萨莫奈人趁着罗马方面尚未重整旗鼓的机会,推平了弗格莱等几处殖民地,占领了卢凯里亚。
罗马人则启用了名将卢奇乌·帕皮里乌·库尔索,他将重新整编的部队分为两路,一路沿亚得里亚海滨向卢凯里亚进军,另一路则抄萨莫奈人的后路,形成了合围卢凯里亚的态势。萨莫奈人派出援军,试图解围,但被罗马人击败。大致在公元前319年,卢凯里亚的7000名萨莫奈戍卫部队投降,罗马人报复性得让他们也接受了一次轭门之辱。然后,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罗马人扫荡了坎佩尼亚地区,肃清了一些萨莫奈人的盟友,同时与卡普利亚的两个部落签订了盟约,巩固了他们在该地的势力。


35楼2012-10-08 10:46
回复

    以上是支持传统说法一派的历史学家的叙述,而持否定态度的一派则认为迟至316年——即6年合约到期后——罗马人才再度对萨莫奈人采取了军事行动,鉴于此前冒进的教训,罗马人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措施,用不断在坎佩尼亚边缘连接萨莫奈人地盘处建立特里布斯公社的方式蚕食对手。大致在315年,罗马人控制了阿普利亚,另外一支由昆图斯·普布利乌斯·庇罗指挥的罗马军队则包围了萨莫奈人在西南方的重要城市撒提库拉。但是,当战局刚刚向有利于罗马的方向改变之际,位于里里斯河上游的索拉城又爆发了民主派领导的革(囧)命,另外一座城市欧松也宣布倒向萨莫奈人,打开了通往拉丁姆的道路。这样,罗马的形势就变成了两只拳头左右攻出,而胸腹要害却失去了防卫。萨莫奈人立刻渡过里里斯河向拉丁姆推进。不过,这次罗马人显然谨慎了许多,事先在拉丁姆留下了预备部队,统帅者则是富有战争经验的温图斯·法比乌斯,他迅速出兵平定了索拉、欧松两城的叛乱,又将包围卡普亚的萨莫奈军击溃并迫使其统帅自杀。这样,萨莫奈人的进军变成了溃退,罗马人在追击途中渡过了315年的最后几天,在进入314年后,于塔尔拉齐纳附近的战斗中消灭了1万多萨莫奈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于是,这一年被认为是萨莫奈战争的转折之年,以卡普亚的民主派首领被罗马人处死为标志,坎佩尼亚正式成为罗马人稳定的后方基地,苏艾萨出现了第一个拉丁殖民地,另外在彭提亚岛上也有了另外一个殖民地,这里成为罗马人日后进军海洋的桥头堡。大致在这一年的冬天,罗马军队首次围困了萨莫奈人的核心城市波维阿浓。虽然没有采取正式的进攻,也足以让萨莫奈人胆寒了。我们说过,这一民族仅仅是采取松散的军事联盟方式来维系的,所以当战况不利之际,便很容易出现动摇者,于是在进入313年的时候,这种同盟关系便逐渐崩溃了。第一个被罗马诱降的萨莫奈城市是诺拉,在确信已无法取得其他萨莫奈城市的支援的情况下,他们接受了罗马人的条件,从此永久脱离萨莫奈势力。在失去了诺拉的支持后,抵抗了8年的弗格莱便迅速陷落了,200名萨莫奈精英被俘往罗马并斩首于市曹。罗马人故意给予诺拉人与弗格莱人这两种不同的待遇,无疑是给了萨莫奈人两条不同的道路,在毁灭与顺从之中进行选择与权衡。


    36楼2012-10-08 10:47
    回复

      到公元前312年之前,罗马人没有继续加强对萨莫奈的进攻,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巩固在坎佩尼亚的统治。他们深知萨莫奈人此时已经陷入了战和两难的混乱之中,再施加外力则很不明智,至于和平派与主战派之间无论谁最终占据上风,都将使得萨莫奈人本已脆弱的联盟变得更加脆弱,甚至会因纷争而解体。他们只会因此更加削弱,反而是坎佩尼亚这种新征服的地区需要更多的精力来加以经营。除了建立前面说到的几处公社之外,罗马人开始筑路了。这就是著名的阿皮亚军用大道,由罗马市政官阿皮亚乌斯·克劳迪乌斯主持修建并以其名字来命名。这条将卡普亚和罗马紧密连接起来,可以直接穿过艰难的彭丁沼泽的军用大道在不久前还是一条山间的崎岖小路,曾经为萨莫奈人所利用来伏击罗马军团的理想战场,如今变成了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的统治工具以及罗马霸权的象征。大约从这一时间开始,更多的通往罗马的道路被逐次修建起来,其结果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纵横交错的路网将众多殖民堡垒连接为一体,最终将覆盖整个意大利。
      坎佩尼亚的巩固与罗马人在南伊特鲁利亚的统治形成了针对萨莫奈人的有力钳子,萨莫奈人被夹在中间,被不断的蚕食,其本体那些孤立的城市随之不断的剥离后投降于罗马,他们和伏尔西人、厄奎人、伊特鲁利亚人这些盟友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现在只能寄希望于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的有限支持。然而,这些以塔林敦为首的城邦却一直采取观望犹疑的态度,不敢轻易和罗马撕破脸皮,反而是此时已彻底沦为二流民族的伊特鲁利亚人为打破罗马的封锁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努力。
      公元前311年,与罗马的40年休战协定到期后,塔尔魁尼纠集了其他一些伊特鲁利亚城市趁罗马主力南下之机,包围了苏特里乌姆。到310年为止,罗马人几次试图解围的军事行动都没能见效,伊特鲁利亚人显然已经意识到了再不团结就难免如维爱般消失于意大利半岛的后果,表现得异常顽强。但是,当昆图斯·法比乌斯·卢里亚努斯就任执政官以后,伊特鲁利亚人最后的努力便烟消云散了。


      37楼2012-10-08 10:47
      回复

        到了308年,萨莫奈人的形式愈发困苦起来。最后一个支持他们的希腊城市努凯里亚在遭到罗马人的围攻后宣布投降并得到了宽大。值得一提的是,罗马人在此战中首次动用了海军力量,配合陆军的攻势,封锁了该城的出海口。这是罗马人在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不过,萨莫奈人也得到了新的增援。然而这种增援却为时已晚,如果提前1年,配合伊特鲁利亚的攻势,则可能扭转战局,如今罗马人却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来应对新的敌人。第一个增援者是翁不利人,他们向罗马发起进军,试图牵制罗马人,减轻萨莫奈人的压力。但是,他们在台伯河边遇到了从伊特鲁利亚凯旋归来的昆图斯大军的阻击,惨遭败绩。接下来,一系列残酷的战争在意大利中部展开,公开支持萨莫奈人的萨贝尔同盟之中的佩里尼人和马塞尔人相继被罗马人击败并征服。
        公元前306年,罗马人在萨莫奈战俘中发现了大批的赫尼克人,足以证明这位盟友已经在暗中支持敌人了。面对罗马人的问罪使者,赫尼克人便宣战了。但是他们的内部意见也并不统一,最具实力的3个城市没有出战,另外一个较有实力的城市阿那尼亚成为反罗马联军的领导者。同盟背叛,祸起萧墙,对罗马人来说是个意外,也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罗马人不得不暂时从索拉和阿凯尼亚等地撤退,听任萨莫奈人重新夺取这些城市。不过,罗马人的撤退换来了更大的胜利,他们迅速击溃了赫尼克人联军,彻底攻陷了挑头的阿那尼亚城,然后反攻萨莫奈人,迫使他们又退回到原来的位置。萨莫奈人求和,罗马人不允,并在305年组织了新的攻势。
        这一年的两位执政官分兵深入萨莫奈境内,一路由提比略·米努基乌斯(不是后来那个著名的提比略,他意外阵亡后由马库斯·福尔维乌斯继任)率领,从坎佩尼亚方向进攻;另一路由卢基乌斯·波斯图米乌斯指挥,沿亚得里亚海滨进攻。两军转斗前行,在公元前304年会师于博维阿浓城下,在决战中大破萨莫奈军,俘获了敌军总指挥斯塔提乌·盖乌斯并攻陷该城。随着这座中心城市的陷落,萨莫奈人彻底战败,历时22年的萨莫奈战争终以罗马的全面胜利而走向尾声。萨莫奈人割地求和,交出了里里斯河一带全部土地,退入山中故地。萨贝尔同盟步其后尘,纷纷向罗马投诚。对多数部落,罗马人采取了宽大的处断,只割取了其中几个部落的部分土地,便签订了一个和平条约。赫尼克人因其主动背盟,受到了严厉的惩处,除了3个恪守盟约的城市之外,其他城市一律被剥夺了土地,并入拉丁姆。从此,赫尼克人在意大利消失了。罗马人无疑是在向新老盟友们宣告,任何背叛者将遭受怎样的下场。宽宏大量与雷霆手段的区别对待,无疑体现了罗马人卓越的政治智慧,而严密的组织,坚定的意志也使得罗马人在以寡敌众的困境中摆脱出来,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反观其对手,虽然人数众多并从不同方向包围了罗马,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动,甚至其个体组织内部也缺乏协同的步调,导致被罗马各个击破,成为罗马霸业的垫脚石。
        ⑴李维《建城以来史》,Ⅶ,32-37.
        ⑵尤特罗庇乌斯《罗马国史大纲》,Ⅱ,8.
        ⑶科瓦列夫《古代罗马史》,第一卷,第十章,P144.
        ⑷涅图喜里
        ⑸特奥多尔·蒙森《罗马史》,第二卷,第六章,P113-114.
        ⑹李维《建城以来史》,Ⅸ,29。
        ⑺酒神节:希腊人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秘仪式。
        ⑻柏拉图《理想国》,Ⅵ,24.


        40楼2012-10-08 10:49
        回复

          拥有如此庞大的军力,克列奥尼穆斯显然无需过多施展斯巴达人的战争天赋就足以令卢卡尼亚人拱手称臣。他在轻易击败卢卡尼亚人之后,在他们中间扶植起了亲希腊的派别掌权,促使他们与塔林敦结盟。但是,对接下来援助萨莫奈人的问题上,他却与塔林敦人一样举棋不定。这种态度倒并非是因为斯巴达人如何忠于他的雇主立场,而是担心与罗马人作战会损失过多的部队却得不到足够的战利品。所以,他不急于开战,反而联合卢卡尼亚人去攻击其他希腊城邦,掠夺大量财富供他享乐。他的行为除了激起其他希腊城邦对塔林敦的仇恨之外,加深希腊人之间的隔阂之外,没有任何战略意义可言。当他厌倦了在南意大利的小打小闹之后,便一心策划去攻击西西里。在罗马人的一支侦查部队进入南意大利的时候,他却已经带着军队出海去攻击科尔基拉岛了。他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海盗基地,用以抢劫往来于意大利和北非之间的希腊商船。就这样,塔林敦人再次被他的雇用将领所背叛,陷入进退失据的狼狈境地,只得向罗马求和。幸而此时的罗马尚无染指南意大利的野心,对这些相距较远的势力一向采取怀柔态度,所以合约的条款并不苛刻。但是,对相邻的敌对势力却绝不手软。

          随着公元前304年与萨莫奈人的合议成立后,厄奎人首当其冲的遭到罗马的打击。执政官普布利乌斯·森普罗尼乌斯·索弗斯率军在50天之内就横扫了厄奎人的领土,降服了40个城镇,彻底将这片地区纳入罗马版图。翌年,罗马人在伏齐诺湖的北面建立了阿尔巴要塞,派一个军团长期守卫,监视马尔塞人。两年以后,在图拉诺河上游,又建立了卡西奥利要塞。这次殖民行动完成后,罗马人已是牢牢地控制住了中意大利,将萨莫奈人和南意大利以及伊特鲁利亚人彻底隔离开来。这一富有远见卓识的行动为日后赢得第三次萨莫奈战争获取了先决条件。


          43楼2012-10-19 09:12
          回复

            通常的传统说法将第三次战争的时间范围划定于公元前298-290年之间,实际上从299年开始,战争以及爆发了。正如我在前一章之中所说过的话,不要被“萨莫奈战争”的名字所迷惑,因为参战者远远不止于罗马和萨莫奈人之间,而是涵盖了中意大利大部分民族。所以,第三次战争首先爆发于北方而非南方,率先与罗马开战的也不是萨莫奈人,而是伊特鲁利亚人和加入其行列的一部分高卢民族。当更多的高卢人越过阿尔卑斯山脉进入北意大利之后,那里的空间便显得过于拥挤了。于是,部分在与同族作战失败后的高卢人就不得不继续南下,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之中有的采取武力征服,有的则干脆加入伊特鲁利亚人之中,后者从某种角度说,延迟了这个民族的消亡速度。总而言之,得到高卢人加强的一部分依然与罗马人敌对的伊特鲁利亚人在这一年中对罗马的北部领土进行了劫掠式的攻击,有学者揣测说,他们的行动背后受到了萨莫奈人的怂恿,其直接证据是萨莫奈人在同一时期也在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卢卡尼亚人之间的联系,并为打破罗马的路网包围而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无论以上说法是否确凿,还是导致元老院认为有足够的理由在公元前298年正式对萨莫奈人宣战。此时,也就是大约在第二次萨莫奈战争的中期,罗马人已经意识到2个军团的配置在广大的战线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了,便将常备军扩增了一倍,即4军团制,每个军团的额定步兵4200人,骑兵数量增加了3倍,从600人扩大到1800人。这样,加上同盟派出的义务兵,罗马人便可以长期在前线保持3.5-4万的兵力了。所以,很多军史学家认为,中队军团的战术是在第二次萨莫奈战争中才正式使用并日臻完善了。相比之下,萨莫奈人的动员能力便显得过于落后,有数字记载的最高一次动员,也不过3.6万人而已


            44楼2012-10-19 09:13
            回复

              由于得到了萨莫奈人的援军,伊特鲁利亚境内的抵抗力量骤然大增,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备战。唯一对罗马人比较有利的是,他们的整合速度却很慢,暂时还未形成大军。这样,罗马就有了调整战略和备战扩军的时间。首先,昆图斯和普布利乌斯被召回,在坎佩尼亚的部队除了部分用以抵御萨莫奈人的兵力之外也被抽调出来,加上同盟军,机动部队的总兵力达到6万之众。此外,元老院还颁布了“紧急征召”法令,命令所有罗马公民——包括已复员的军人和被释奴隶,甚至连老人都必须从军。这样,又组织起了两支预备队,一支据守罗马,另一支驻守在法勒里。

              战争进入第四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前295年的时候,伊特鲁利亚人缓慢的集(囧)结也终于完成了。此时,他们又得到了来自北方的新增援,一支被称为塞诺奈斯人的南下高卢部族愿意接受伊特鲁利亚人的雇用,他们在翁布里中部汇合在一起,准备先攻打罗马的同盟城市卡美里那。罗马人立刻出兵援救,但是由西庇阿·巴尔巴图斯率领的先头部队在一场遭遇战中被击败了。

              接到败报后,昆图斯和普布利乌斯决定暂时避开敌人的锋芒,而是各率一军沿着台伯河急进,做出欲袭击伊特鲁利亚本土的姿态。这个计策获得了成功,许多伊特鲁利亚城邦担心本土受到袭击,相继退出了联军,使得盖利乌斯·埃格纳提乌斯意图乘胜直捣罗马的计划被迫搁置下来。这样,罗马人就决定发起决战,将被削弱的敌人彻底消灭。

              决战的地点在位于翁布里北部的森提努姆。根据希腊作者的报道,此战堪称自萨莫奈战争爆发以来规模空前,惨烈程度亦空前的大战,仅联军方面的战殁者就多达10万,其中包括萨莫奈最出色的将领盖利乌斯·埃格纳提乌斯。罗马方面,执政官普布利乌斯及其9000多名部下也英勇战死

              罗马军总计4个军团的兵力加上部分同盟部队,总计达到4万之众,分为左右两翼迎战敌军。昆图斯的右军与萨莫奈人鏖战良久,不分胜负。而普布利乌斯的左军却遭到了高卢战车的猛烈冲击,骑兵首先被击溃,步兵军团也只能勉强保持着队形。于是,普布利乌斯招来祭司马可·李维乌斯,告诉他自己将率领精锐对敌军发动决死突击,如果自己一旦战死,便请祭司将自己的头颅和敌人的头颅同时献祭给幽冥之神。李维用精妙的文笔描述了普布利乌斯最后的奋战,溃逃的部队在执政官的激励下与他同生共死,以付出生命的代价为其他部队赢得了重整旗鼓的时间。然而,兵力的差距使得高卢人依然保持着优势,失去主将的罗马军苦苦支撑。幸而,退休执政官卢基乌斯·西庇阿率领的预备队及时到达战场,昆图斯立刻命令他增援左军。来自坎佩尼亚的精锐骑兵从侧翼发动了突袭,打乱了高卢人的阵脚,路基乌斯的反攻则彻底击溃了高卢人的主力,迫使他们四散奔逃。


              46楼2012-10-19 09:14
              回复

                高卢人的溃退也波及了萨莫奈人,昆图斯趁机发动猛攻,一口气攻到了敌人的营门前,将正在那里督战的盖利乌斯·埃格纳提乌斯杀死。失去了主将的萨莫奈军再也无力于伊特鲁利亚立足,残军只得退入阿布鲁奇山中,从险峻的山道向本土撤退。罗马人重新占领了翁布里,又回兵驱逐了攻入坎佩尼亚的萨莫奈军。到了公元前294年,伊特鲁利亚人自觉孤掌难鸣,向罗马人求和,在交付了巨额赔款以后,双方缔结了一个400个月的休战协定。于是,罗马人在度过了重大危机之后,可以全心全意的对付萨莫奈人了。另外,据说罗马人在追击高卢人的过程中,首次进入了波河流域,也迫使高卢人交出了大量黄金来换取合约。

                森提努姆之战在本质上决定了萨莫奈战争的最终走向,也决定了意大利的命运。接下来的几年中,萨莫奈人虽然抗战不屈,但已经无力改变失败的命运。公元前294年,罗马人开始不断有计划的蚕食萨莫奈领土,他们步步为营,并不急于前进,而是一边占领一边通过建立殖民地来巩固成果。即使如此,还是遭到了一定的挫折,可见萨莫奈人的抵抗之激烈。直到293年的阿奎罗尼亚之战,萨莫奈主力又遭到了重创,1.6万精锐全军覆没,余下的残兵退入山中堡垒,在创造了考狄姆大捷的英雄彭提图斯之子盖约·彭提图斯的率领下誓死抵抗。他们利用熟悉山地的优势,不断组织小股部队出击,袭击罗马人的殖民地,取得了一些小胜。但是,这些小胜没有任何战略意义,也不足以对整个战局产生扭转乾坤的效果。终于在291年,小彭提图斯本人亲自指挥的一次袭击被罗马人挫败,在撤退中,他不幸被俘。罗马人将他投入监狱并处死,做为对轭门之辱的报复。

                萨莫奈人曾经一度将起死回生的希望寄托在塔林敦人的身上,但是后者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支援。虽然排除了野心家克列奥尼穆斯的威胁,来自叙拉古僭主阿加托克利斯的威胁依然令这座毫无主见的城市人心惶惶。此人英勇善战,在西西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后,便将目光投注于南意大利的希腊殖民地。早在公元前299年,他已出兵占领了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克尔基拉岛,取代了克列奥尼穆斯在这里的统治。这样,无论从爱奥尼亚海还是亚得里亚海的方向,塔林敦人的贸易路线都受到了威胁。虽然当来自希腊本土的埃佩罗国王皮洛士于295年来到后,塔林敦人便帮助他夺取了这个岛,但是阿加托克利斯对南意大利的征服策略依然令殖民地诸城心惊胆战。如果这位僭主在早于290年去世或者他能活得再长一些的话,此后罗马人在南意大利会遭遇更多的麻烦,因为他显然比他的女婿皮洛士更有耐心和韧性。但他偏偏不早不晚的死于289年。即使这样的死亡导致叙拉古在南意大利的事业烟消云散,罗马人却已在290年的时候将筋疲力尽的萨莫奈人包围在以博维阿浓城为中心的狭小区域之内。经过37年的战争,萨莫奈人已经达到了他们可付出牺牲的极限,只得向罗马执政官曼尼乌斯·库里乌斯·邓塔图斯提出讲和。


                47楼2012-10-19 09:14
                回复

                  罗马人对塞诺奈人的打击惊动了另外一支位于伊特鲁利亚以北的博伊人,他们在公元前283年与伊特鲁利亚人结盟,共同反对罗马。不过,此时的罗马人已经不再害怕高卢人了,所以联军在台伯河中游的瓦狄孟尼斯湖附近被罗马执政官科尔涅里乌斯·多拉佩拉所击败。转年,高卢人卷土重来,不过这一次他们显然兵力不足,甚至不惜将未成年人也招入军中。这样的部队,其战斗力自然难以保障,所以再次被罗马轻松击败。无力再战的高卢人只得向罗马求和,而此时的罗马人显然还无意在北意大利多所作为,所以谈判进行的十分顺利,合约也十分公平。

                  失去了高卢人的后盾,伊特鲁利亚人的命运便不言而喻了。众多城市纷纷与罗马媾和,只有沃尔西尼和乌尔奇两城不肯屈服,在抵抗两年后眼见大势已去,也不得不投降了。大约也在此时,著名的阿皮亚大道也宣告完工,整个坎佩尼亚和罗马被牢固的衔接起来。从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到延续至公元前3世纪80年代的一系列后续战争的结果是:罗马在实际上成为了北抵波河南岸,南至卢卡尼亚北部,东西横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广大土地的主人。接下来,在介绍罗马与希腊的首次军事碰撞之前,还需回过头来将彻底征服拉丁姆的战争进行一番介绍,它是发生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萨莫奈战争之间的一次为时并不长的战争,却是在叙述罗马共和国早期霸业成就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⑴科瓦列夫《古代罗马史》,第一卷,第十章,P152.
                  ⑵李维《建城以来史》,Ⅹ,30
                  ⑶巴尔巴图斯意为“有胡子的”。
                  ⑷韦尔斯《罗马早期铭文汇编》,Ⅰ,P167.
                  ⑸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代史》
                  ⑹李维,《建城以来史》,Ⅹ,28.


                  49楼2012-10-19 09: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