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平乐轩_平乐享安年吧 关注:86贴子:6,977
  • 10回复贴,共1

【又见小课堂】关于竹林七贤。。。[我上瘾了-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把师父的讲堂搬过来方便大家学习哈!


1楼2012-06-11 21:43回复

    我先把百度百科的一些东西发上来,让大家先了解一下情况。无分行,有些乱,大家要是对这些有兴趣的话,可以慢慢看。然后我再讲解一下三迷,这些都是我前一段看百家讲坛时得到的一些小知识。见者若喜,我便欣之。
    2012-04-07 10:42


    2楼2012-06-11 21:43
    回复

      山涛是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力量,所以历代文人从正统观念出发对他有所非议,甚至被后世视为“贰臣”然而就如此断定山涛的评价,不免也失之公平,因为当他在为官期间并未有迫害曹氏成员的记载,更没有杀害过正直之士,而是对有才之人大力提拔,这对社会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拜赵国相,遣尚书吏部郎,文帝与涛书曰:足下在事清明,雅操迈时,念多所乏,今致钱二十万,榖二百斛。《晋书·山涛传》由上可知山涛在太子少傅加散骑常侍并没有像一些官僚那样大肆兼并,生活奢华,而是雅操清明。他为朝廷选拔人才,并不营私结党,而是选举任能。    山司徒前后选,殆周遍百官,举无失才;凡所提目,皆如其言。唯用陆亮,是诏所用,与公意异,争之不从。亮亦寻为贿败。    有此可知山涛与其他竹林七贤有其相当的差别在于任官方面,他的积极出仕跟其他人来比的确有一段差距,他曾三次举谏阮咸为吏部郎,虽然嵇康写了与他的“绝交书”,但嵇康的儿子嵇绍后来也是由山涛举谏而进入仕途的。    山涛一生的宦途生涯几近似十年之久,从四十岁开始任郡主簿,功曹之职,因预见曹爽的被杀而隐居不仕,但是不久之后又即被召回,以后任官于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的三代政权,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得力助手,他与阮籍嵇康不同,他的一生鲜少有反司马氏思想,反而紧密的围绕在司马氏政权左右,并成为司马氏晋王朝的开国功臣。    在他的职历中最重要的是尚书吏部郎吏部尚书尚书仆射等职,这些都是属于吏部的官职,其职权是以派任官吏人事为主,属于中枢性的部门,这必须通晓官界里复杂的人事关系,同时还需有识人的气度,这对一向以自己的政治器识为豪的山涛来说,正是适得其所。    与其他六贤之差异 :山涛虽然年轻时崇尚老庄思想加入了竹林七贤之列,可是本质上他却不是一个浪漫的文学家或忘情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拘守世俗礼法的彬彬君子。山涛的性格基本上他可能并不是一个真能忘情逍遥世外的人,他还是身在红尘之中有野心想立身扬名于世,只不过因他政治上的远识,使他在政争最厉害的时候避世远遁,一旦机会来了他还是会出仕的,他与嵇康阮籍之交也可说是偶有交会迸出的火花罢。所以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到“足下傍通多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所谓“偶与足下相知耳”正道出了这其中的实情。   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节略做补充。其实,嵇康写《与山巨源绝交书》在另一个层面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好朋友,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因为自己不配合政府的态度而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留言:“巨源在,汝不孤矣。”   山涛为人磊落大度,生活节俭,做官不过多要求什么,对待朋友赤诚坦坦。后世者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牵强附会。
      2012-04-07 10:45
      


      6楼2012-06-11 21:45
      回复

        向秀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他又与吕安同在山阳地方灌园以自给。山阳是嵇康住宅所在之地,可见他们三人交往甚密。但是种田、栽培蔬菜并不是他们的嗜好所在。以田园工作换取生活所需,一旦有了空闲,就相携出游于大自然间,逃脱政治的黑暗樊笼,得到精神上的自由。虽然他们三人的行止如此亲近,但向秀的性格却是与嵇、吕相异,嵇康傲世不羁,吕安放逸而超迈俗人,向秀则好读书,所以常被他们所嘲笑。三心灵的交流从向秀的《思旧赋》可看出:“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不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   据晋书本传的说法,向秀是喜好老庄之学的,但是从年轻时就喜欢读书的向秀,对儒家思想也是相当有研究的。他二十岁时,曾写过一篇《儒道论》,从他后来的《庄子注》一书中的思想满可以约略猜出,这篇文章大约是想将儒道两家的思想做一调和。(《儒道论》现已失传)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   向秀有感于历来读【庄子】的人虽然很多,但为之作注者却很少,便想替【庄子】作注,完成此工作后,请嵇康、吕安批评,看完之后,几乎给予一致的赞叹。可见向秀的【庄子注】确乎超越了有旧家的注解,而直通庄子的心灵,故颜延年的【五君咏】:"探道好渊玄,观书鄙章句。"【晋书】本传:"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史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今日向秀的【庄子注】已佚失,其中一些佚文散见于张湛的【列子注】中。   向、郭的【庄子注】,是魏晋玄学中的重要哲学著作,也是当时崇有派的代表作品,其中许多观点是和贵无派对立的。这部著作,力图把道家学说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而且,更多地从儒家观点修正了道家的学说。何晏、王弼的贵无学,主张不要干涉门阀世族的特权,使世家大族的利益得以无限地扩张;而何、王的贵无论,到向、郭崇有论的转变,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世族的内部争权及发展过程。
        2012-04-07 10:45
        


        7楼2012-06-11 21:45
        回复

          王戎  王戎(234—305),字浚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生于大富之家,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嵇康小十一岁。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可以得知,在ji嵇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嵇康,同时还交往甚密。王戎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著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浚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嵇康有很大的不同。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2012-04-07 10:46
          


          9楼2012-06-11 21:46
          回复

            额,以上全是百度来的,接下来折腾自己的
            我重点讲解的时三迷
            三迷分别是人数迷,传播迷,地点迷。
            首先我先来说这人数迷好了
            都说竹林七贤,那这竹林七贤到底是不是竹林七贤呢?
            其实呢,这首先是要看怎么,如何来定义这七贤的范围,一般来讲是以近同志向的来往密切的人所组成的圈子作为竹林七贤此名词的定义。
            可是,除了上述我百科复印上来的那七个人,事实上,够得上标准的远远不止是那七个人。
            


            10楼2012-06-11 21:47
            回复
              除了他们还有谁呢?
              1,吕安,字仲悌。此人同七贤中的山涛,向秀关系都很好,而嵇康与此人关系更是比所谓的竹林七贤中的王戎等人更亲密
              2,袁准,字孝尼,魏国郎中令之子,与嵇康,阮籍皆有交流往来。当年阮籍晚年为司马昭写”劝进文”也是在袁准家喝醉酒后的事情
              3,除此之外,还有嵇喜,阮侃,阮种,以及嵇康的学生赵志。关系都可算作竹林七贤的范围内。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既然竹林七贤不只是七个人,为什么要被称为七贤呢?所以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他们都有谁谁关系亲密,而是为何被称为七贤。
              这个问题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早有解说
              陈先生认为,这大概同孔子的一段话有关。”论语•宪问”篇中有一段说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大意就是贤能的人可以避开乱世,其次的人可以避开乱邦,再次的人可以避开难看的脸色,更次一等的人可以避开难听的恶言。孔子又说,这样的人已经有七位了。
              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政党乱争。而当时期大多数人信奉的是老子的玄学思想,与孔子的出世之说。于是,陈先生认为七贤中的七并非是数词,而是一个对于性质的一个代码。
              于是人数之谜到此结束
              


              11楼2012-06-11 21:48
              回复
                主要就是给大家介绍几个传播竹林七贤的书与名作。毕竟竹林七贤这个名词不是最初就有的,而是慢慢的传播出来的。
                1.东晋名士孙盛,他在”魏氏春秋”中首次提出七贤的说法。而且我们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以下几个信息
                A,七贤中嵇康为中心
                B,活动的地点在河内河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修武县'
                C,当时并没有说明”竹林七贤”这一名称
                2,东晋画家,隐士戴逵,字安道,与嵇康同乡。
                他写了一本”竹林七贤论”首次提出”竹林七贤”这个名称
                并把此七人放在一起共作讨论
                3,东晋文学家袁宏,他写了 一部”名士传”把魏晋名士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既西晋名士)那么,这个概念更强调了”竹林”的概念
                最后则是到了南朝刘宋年间,临川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对竹林名士再次进行追认
                那么,由此可见,竹林七贤这个名词并非是当时他们七个人自己想当然起名或接受的,而是后人一次次的宣传他们的事迹最终泼墨渲染成这样的
                传播之谜也结束摁
                


                12楼2012-06-11 21:49
                回复
                  最后就是地点之谜
                  这个地点之谜指的并不是究竟是发生在我国的哪个地区的事情,而是竹林何来?
                  很多人呢都觉得几个男人在竹林里面饮酒作乐,畅谈天下事是十分浪漫的,但是此竹林真的就是彼竹林么?
                  我这里也不甚清楚。于是在此只举出一个比较有逆潮的观点,那就是,竹林并不是真的竹林
                  在陈先生的观点中,竹林并不是真正的竹子林,而是所谓的佛家的”竹林精舍”
                  这是一个佛家故事,大概意思就是释迦牟尼在古印度的圣地王舍城弘扬佛法的时候,当地的一个长者听完佛祖的讲法,茅塞顿开,这位长者还挺有钱的哈,于是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向佛之心之诚,特捐了自家的一片竹园。于是有了”竹林精舍”这个说法
                  之前的人数之谜也说了,孔子的某些思想,老子的玄学与佛家的思想,皆有”出世”之意,而非”入世”
                  再者在竹林七贤及其同时代文人的诗文中,我们几乎找不到”竹”这个意向的影子。而且在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那幅古画中,有很多种类的树木,但偏偏没有竹子。
                  家住山阳的嵇康死后,好朋友向秀写了一篇”思旧赋”也没有提到竹子。这也许不能说明很大的问题,但是起码可以说竹林七贤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酷爱竹子。
                  且有一后人名为孙绰,他信仰佛教,曾把竹林七贤中的人与佛家大师进行对比比较。这也说明了佛,与七贤之间其实是有着共同点,并没有牵强附会
                  以上,地点之谜完
                  


                  13楼2012-06-11 21:50
                  回复
                    搞定!!!


                    14楼2012-06-11 21:52
                    回复
                      我打算不师父的讲堂全搬过来


                      16楼2012-06-11 22: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