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神? 《三大宗教的对比》佛教
教主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0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的迦昆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其父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释迦(Sakya)为族名,意为“能仁”;牟尼(Mani)意为“贤人”或“寂默”。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贤人”。释迦自幼接受婆罗门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十五岁被立为继承人,十七岁结婚,一妻二妾。据说释迦出生时,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若他见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这四件人、事,他就会放弃对尘世的统治而去追求拯救人类之途。释迦的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让释迦在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宫殿中长大。 有一天,当释迦骑马经过王宫边缘的园地时,他看到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乐的面容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开始思索人生中是否还有比宫中的奢华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对沉睡的娇妻和孩子投下最后一瞥,便永远离开了他的王宫,时年二十九岁。 他剃光头、披黄袍,云游四方,成为一个行乞的修行者。此后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他极其刻苦、几乎饿死,但并没有获得属灵的光照和内心的平安。追随他的五个子弟也相继离开了他。最后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坐在那里不动,直到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40昼夜中,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即被称为“佛陀”(Buddha),即“悟者”、“觉者”。 那次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此后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初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子”1。 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教主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0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的迦昆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其父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释迦(Sakya)为族名,意为“能仁”;牟尼(Mani)意为“贤人”或“寂默”。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贤人”。释迦自幼接受婆罗门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十五岁被立为继承人,十七岁结婚,一妻二妾。据说释迦出生时,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若他见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这四件人、事,他就会放弃对尘世的统治而去追求拯救人类之途。释迦的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让释迦在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宫殿中长大。 有一天,当释迦骑马经过王宫边缘的园地时,他看到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乐的面容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开始思索人生中是否还有比宫中的奢华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对沉睡的娇妻和孩子投下最后一瞥,便永远离开了他的王宫,时年二十九岁。 他剃光头、披黄袍,云游四方,成为一个行乞的修行者。此后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他极其刻苦、几乎饿死,但并没有获得属灵的光照和内心的平安。追随他的五个子弟也相继离开了他。最后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坐在那里不动,直到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40昼夜中,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即被称为“佛陀”(Buddha),即“悟者”、“觉者”。 那次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此后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初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子”1。 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