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1871中赵阔对儒家的批判,本人认为作者单纯将“儒家”看成“谋家”。我并非批评作者用“神圣化”驱除国人猴子本性,相反我赞同通过1871中的“神圣化”。认为议会民主自由也只能在“神圣化”后才能使用。
本人提出的观点是1、儒家不等于谋家2、作品中赵阔对日本挥之不去阴影原因,日本可怕之处在于什么地方3、和“神圣化”相似的文化转化方式“道化”
1、儒家不等于谋家,作品中神圣化的目的是将猴子降低情商,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儒家是狡猾的文化,应该用西方教会的力量去驱除。本人是一个阳明心学的信徒,除了《传习录》(阳明心学的“圣经”)外,还通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理学的圣经,才是理学中最核心思想内容,有兴趣者可以一读,很短的,两篇加起来就几千字),儒家的本质是逐渐发展的,孔孟提出本善思想,认为人应该从善才能恢复本源,所以有仁政思想。朱子解释什么是本源,本源就是理,理有什么用,掌握了理就能达到全知的境界,并提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人活着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掌握“理”。王阳明提出的观点在于获得理的方法不是“格物致知”,而是“致良知”,因为理既为良知也是全知,理在心中,只有通过“为善去恶”将心中所以恶念驱除才能达到致良知,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要为善。所以真正的儒家是有“道”的系统,如同教会一样有一套实行终极目标的方法论,只不过教会的目的是通过从善是免罪升天堂的手段和方法,儒家则认为从善是实现“理”的必由之路,人应该按照本质天道而生活。(是不是和武士道很像呢,我接下来会解释)。所以从方法上看儒学和天主教是一样的,都是从善,但是目标上就不一样,天主教为了上天堂归于极乐,而儒家则正大光明的说这是从善是本质,是“天道”的要求,所以从善是一种信念。我不想判断谁的境界更高,兼容和理解也是从善。我只想区别儒家不等于谋家,我想这是很多中国人对儒家的想法,从《孙子兵法》到《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很多作品包括《明朝那些事儿》,也包括《1851》《1871》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无谋不成事,中国的文化就是权谋教人如何去夺权谋事,骗、坑、蒙、诈,如果真是要批判的话其实矛头可以直指写《孙子兵法》的孙子,估计没有这孙子,也不会有十多亿孙子出现。如果与孙子兵法相比的话儒家那群人简直就是一群愤青、屌丝了。大家如果实在不能了解儒家的话,我可以简单用一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信念的学说,讲的是什么是信念,为什么会存在,有什么用。
本人提出的观点是1、儒家不等于谋家2、作品中赵阔对日本挥之不去阴影原因,日本可怕之处在于什么地方3、和“神圣化”相似的文化转化方式“道化”
1、儒家不等于谋家,作品中神圣化的目的是将猴子降低情商,一个基本的观点是儒家是狡猾的文化,应该用西方教会的力量去驱除。本人是一个阳明心学的信徒,除了《传习录》(阳明心学的“圣经”)外,还通读了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中庸》(理学的圣经,才是理学中最核心思想内容,有兴趣者可以一读,很短的,两篇加起来就几千字),儒家的本质是逐渐发展的,孔孟提出本善思想,认为人应该从善才能恢复本源,所以有仁政思想。朱子解释什么是本源,本源就是理,理有什么用,掌握了理就能达到全知的境界,并提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人活着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掌握“理”。王阳明提出的观点在于获得理的方法不是“格物致知”,而是“致良知”,因为理既为良知也是全知,理在心中,只有通过“为善去恶”将心中所以恶念驱除才能达到致良知,并且解释了为什么要为善。所以真正的儒家是有“道”的系统,如同教会一样有一套实行终极目标的方法论,只不过教会的目的是通过从善是免罪升天堂的手段和方法,儒家则认为从善是实现“理”的必由之路,人应该按照本质天道而生活。(是不是和武士道很像呢,我接下来会解释)。所以从方法上看儒学和天主教是一样的,都是从善,但是目标上就不一样,天主教为了上天堂归于极乐,而儒家则正大光明的说这是从善是本质,是“天道”的要求,所以从善是一种信念。我不想判断谁的境界更高,兼容和理解也是从善。我只想区别儒家不等于谋家,我想这是很多中国人对儒家的想法,从《孙子兵法》到《三国演义》到现代的很多作品包括《明朝那些事儿》,也包括《1851》《1871》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无谋不成事,中国的文化就是权谋教人如何去夺权谋事,骗、坑、蒙、诈,如果真是要批判的话其实矛头可以直指写《孙子兵法》的孙子,估计没有这孙子,也不会有十多亿孙子出现。如果与孙子兵法相比的话儒家那群人简直就是一群愤青、屌丝了。大家如果实在不能了解儒家的话,我可以简单用一句话说明一下——这是信念的学说,讲的是什么是信念,为什么会存在,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