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读了一篇1871,感觉很不同,BL作为一个儒家这边的人,感觉纳尔逊在本书里面说的还是很对的,求人向善,不如鞭挞其恶,孔夫子和耶稣相比,两个人都是伟大的,但是这里涉及到水平的问题。
孔子私德如何是否得道,末学相信还是有的,孔子提出“仁”,只不过是应对但是春秋战国纷乱局势的一种解决路径,仁德的观念也是根本救治,耶稣是伟大的,基督完全藐视了人间的善恶。所以结果出来了,孔子是扬善抑恶,耶稣是惩恶为善,这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导致后来文化大分裂。从根本上说这两个人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的目的根本就不是善恶的扬抑,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求道,当然道这个字在不同宗派的解释是不同的,孔子是仁,耶稣是上帝,道教就是道,佛家就是自性,现在存在主义哲学是存在。探究人的本质并且回归这个本质,运用禅宗的话就是明心见性。最后扬善抑恶、惩恶为善,就是恢复本源的路径。导致文化最后变成中华大家和气一团桌子下互相痛刀子的乡愿文化,西方变成先互相抽脸然后相互喝酒法律文化。儒家先内发让自己恢复道身然后行道,基督认为未入道前皆为恶个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向道靠近。最后评论儒家这种很容易产生伪君子,这个文化最后变成满口胡话的“好朋友”,基督是产生真小人,这个文化变成自以为是“混蛋”。儒家的门槛太高了,就变成“贴牌生产”,基督的门槛太低结果“烂大街”。“贴牌生产”属假冒伪劣、“烂大街”至少是物美价廉。
所以这里有一个思考,孔子和耶稣对于世界的贡献谁比较大。上帝给予你一样东西必然剥夺你另外一样东西!孔子的“贴牌货”比较接近道的水平,比较容易求道成道。基督的“大路货”却不容易成正道,“贴牌货”一生都卑微活着怕三打,“大路货”不怕三打不过这辈子很难成“名牌”。各位可以从这方面思考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