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暗自酝酿着这么篇东西,但每每由于手懒而作罢。最近发现自己竟然好象走火入魔了似的,除了反覆重温Phil的那些演唱会以外几乎不能忍受任何来自其他乐队/歌手的视屏。心说既然如此那就索性耐下性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Phil历年独唱现场而得出的一些感受吧。
一. <博金斯宫现场>
我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现场录像带是1983年Phil Collins第一次巡演中拍摄的<Live at Perkins Palace>。我现在有的这个DVD版本则是经本人先是煞费苦心地从Amazon.co.uk的二手商那里跨洋订购,然后花费60美元送到好来坞的一家专业店从英国的PAL制式录像带直接转为美国通用的DVD的。由于年代久远,母带本身有很大磨损,以至于DVD版中除了两首半歌以外,其它部分都带有严重杂音。而且这场演唱会由于是为电视而录的,因而曲目较少(只包括11首歌)。即便这样我仍然无法自制地将它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值得一提的是,我以前一直想象Perkins Palace(博金斯宫)是英国一座宫殿的名字,就象白金汉宫一样。结果发现它只是美国南加州洛杉矶市郊帕萨蒂那的一家宾馆(甚至离我家不远!)。可以想见,宾馆内演出厅的容量很有限,当时在场的观众也只有几百人。不过那是多么幸运的几百人哪!1983年的Phil,虽然是第一次举办独唱巡演,但早已接手Genesis主唱长达七年之久。已经有九次巡演经验垫背的他,是决非一般歌坛新秀所能比的。开场第一首歌就唱重量级的“I Don't Care Anymore”。先是一段为无数后人效法的菲氏低音鼓,然后从鼓后走出一个身
着米色西装,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乍一看他的面孔好象很青涩,但与此不符的是那双犀利得似乎能将你洞穿的眼睛。歌曲的前半段缓慢而低沉,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Phil的天才在于自然,他的词曲和演绎使人很快忘记了这是场演出,他在台上你在台下(或者在银屏前),甚至忘记了他在唱歌。当一个人的歌唱到象说话一样自然就不愁抓不住观众了。但这些都只是序幕,真正的震撼随着第三段的那句爆发性的怒吼"I Don't Care Anymore!!"开始。我想当时在场的Genesis歌迷们一定也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Phil的歌喉一向是高而柔,只是偶尔略为沙哑而已。可是这首歌后半段歇斯底里的重复吼叫,却足可以使人联想到英国著名蓝调歌王Joe Cocker。这是Phil第一次在现场显示强硬的摇滚/蓝调嗓音,众所周知几年内他就会将这种唱法成功地派上用场("Mama", "Against All Odds", "Tonight Tonight Tonight")。第一首歌唱完观众们就不由自主地全体起立喝彩起来。
另一首不得不提的曲目是"Thru these Walls"。首先是Phil向观众介绍这首歌时的那段经典“前言”:
这是每晚我该穿得舒服点儿的时候了(Phil 套上一件宽大的睡衣,舌尖俏皮地在口中乱转几下,甩起睡衣带)。这个吗,这首歌献给今晚观众席中的所有性变态者(观众席中口哨,笑声四起)。我经常纳闷为什么我吸引来那么多性变态者,真正能碰上的确总是那么少。说不定演唱会后我会碰上你们中的一些人(观众哄笑),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看。总之,对你们中那些过于害羞不敢公开承认你是个性变态的人,让我来给你们上一堂“性变态速成课”。至少在英国,我不知道在洛杉矶是怎么样。但在英国,要想当性变态你必须得先有几样东西。其中一样是女人的内衣(从怀里掏出一件女人内衣),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件内衣, 因为每晚演唱会结束我就会把它穿上(观众哄笑)。胸部这里有点嫌大,不过没关系。我在打那些荷尔蒙针,肯定渐渐会长满(观众笑作一团)。(Phil向观众一瞪眼)你们以为我在说笑!当然另外一件你必须要有的东西是一支玻璃杯(从怀中掏出杯子,对在右耳上),因为如果你觉
得精力不足,你至少可以偷听你邻居干那事(观众再次笑起来)。我知道我是会的。所以接下来这首歌献给所有性变态者们, 叫“透过这些墙”。
Phil的喜剧细胞,在英美歌手中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上面那段话,与其说是在介绍歌曲,不如说象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单口相声。而且典型的菲氏幽默,总是不忘拿自己开刀。象性变态这种敏感的题材,如果过分露骨,处理不当的话会给观众带来难堪,弄得大家脸上发烧,浑身不适。反之如果一笔带过或者不予解释的话又会显得轻佻。Phil却能极为巧妙地让大家在轻松的欢笑之余,反思一下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变态的一面。
接下来Phil发挥毋庸质疑的表演天分,化身为“Thru These Walls”歌中的那个内心空虚,思维扭曲的主人公。只见他半躺半坐在黑暗的角落里,目光闪烁,不时拿起女人的内衣贴在脸上,沉浸于一些见不得人的臆想之中,呢喃着“我的要求不太多,只要伸手摸一摸”。怪不得很多好莱坞的大牌演员都是Phil Collins的歌迷(比如Michael Douglas, Robert Downey Jr.,Jack Nicolson等),因为Phil是个有演员般艺术触觉的歌手。
最后提一下“The Roof is Leaking (房顶在漏)”这首歌。坐在钢琴前,Phil乖孩子般非常有礼貌地向观众说:“这是很安静的一首歌,而且恐怕是首有点悲伤的歌。对不起有这些扩音器挡着,我知道你们可能看不到我,但我只是在边弹琴边唱歌”。来自<Face Value>专辑的这首歌,是Phil创作生涯中非常独特的一首。它描述的是偏远山区中的贫苦农民在严冬里艰辛地养家糊口的情景:
房顶在漏,寒风呼啸
孩子们在哭,因为被单太冷
今晨醒来发现手已经被冻僵
试着生火取暖可是壁炉太老
受乡村音乐启迪的曲风,配上若隐若现的钢琴伴奏,凄美缠绵的班左琵琶(banjo),越发突出了Phil感人至深的歌声。在这歌声中我们听到的不是自卑自怜,而是劳动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又一个现场超越录音的例子。虽然Phil的音乐风格主要源于甲壳虫乐队和底特律节奏蓝调,但这首早期作品却足以使多数美国乡村歌手汗颜。
博金斯现场这段录像总共只有60分钟,舞台设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后面的屏幕基本没有使用,伴唱由乐手充当。但我相信现场体验过这场演唱会的美国观众永远不会忘记那晚给他们带来的震撼。Phil长得太不象人们心目中的歌星了,宽宽的额头上戏谑式地顶着一绺头发,好象在很有个性地说:“这就是我,爱不爱由你”。五官和表情又经常让人联想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可是上帝却决定把应该是好几个人拥有的天赋集中在他一人身上,无论是演唱,乐器,创作,表演,幽默,都是那么的令人惊叹。无怪乎这个32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凭着无可争辩的才华横扫美国大陆,迅速晋升为国际巨星之列。
待续...
一. <博金斯宫现场>
我所拥有的最珍贵的现场录像带是1983年Phil Collins第一次巡演中拍摄的<Live at Perkins Palace>。我现在有的这个DVD版本则是经本人先是煞费苦心地从Amazon.co.uk的二手商那里跨洋订购,然后花费60美元送到好来坞的一家专业店从英国的PAL制式录像带直接转为美国通用的DVD的。由于年代久远,母带本身有很大磨损,以至于DVD版中除了两首半歌以外,其它部分都带有严重杂音。而且这场演唱会由于是为电视而录的,因而曲目较少(只包括11首歌)。即便这样我仍然无法自制地将它看了又看,爱不释手。值得一提的是,我以前一直想象Perkins Palace(博金斯宫)是英国一座宫殿的名字,就象白金汉宫一样。结果发现它只是美国南加州洛杉矶市郊帕萨蒂那的一家宾馆(甚至离我家不远!)。可以想见,宾馆内演出厅的容量很有限,当时在场的观众也只有几百人。不过那是多么幸运的几百人哪!1983年的Phil,虽然是第一次举办独唱巡演,但早已接手Genesis主唱长达七年之久。已经有九次巡演经验垫背的他,是决非一般歌坛新秀所能比的。开场第一首歌就唱重量级的“I Don't Care Anymore”。先是一段为无数后人效法的菲氏低音鼓,然后从鼓后走出一个身
着米色西装,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乍一看他的面孔好象很青涩,但与此不符的是那双犀利得似乎能将你洞穿的眼睛。歌曲的前半段缓慢而低沉,给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Phil的天才在于自然,他的词曲和演绎使人很快忘记了这是场演出,他在台上你在台下(或者在银屏前),甚至忘记了他在唱歌。当一个人的歌唱到象说话一样自然就不愁抓不住观众了。但这些都只是序幕,真正的震撼随着第三段的那句爆发性的怒吼"I Don't Care Anymore!!"开始。我想当时在场的Genesis歌迷们一定也吃了一惊,因为在此之前Phil的歌喉一向是高而柔,只是偶尔略为沙哑而已。可是这首歌后半段歇斯底里的重复吼叫,却足可以使人联想到英国著名蓝调歌王Joe Cocker。这是Phil第一次在现场显示强硬的摇滚/蓝调嗓音,众所周知几年内他就会将这种唱法成功地派上用场("Mama", "Against All Odds", "Tonight Tonight Tonight")。第一首歌唱完观众们就不由自主地全体起立喝彩起来。
另一首不得不提的曲目是"Thru these Walls"。首先是Phil向观众介绍这首歌时的那段经典“前言”:
这是每晚我该穿得舒服点儿的时候了(Phil 套上一件宽大的睡衣,舌尖俏皮地在口中乱转几下,甩起睡衣带)。这个吗,这首歌献给今晚观众席中的所有性变态者(观众席中口哨,笑声四起)。我经常纳闷为什么我吸引来那么多性变态者,真正能碰上的确总是那么少。说不定演唱会后我会碰上你们中的一些人(观众哄笑),然后我们可以一起看。总之,对你们中那些过于害羞不敢公开承认你是个性变态的人,让我来给你们上一堂“性变态速成课”。至少在英国,我不知道在洛杉矶是怎么样。但在英国,要想当性变态你必须得先有几样东西。其中一样是女人的内衣(从怀里掏出一件女人内衣), 我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件内衣, 因为每晚演唱会结束我就会把它穿上(观众哄笑)。胸部这里有点嫌大,不过没关系。我在打那些荷尔蒙针,肯定渐渐会长满(观众笑作一团)。(Phil向观众一瞪眼)你们以为我在说笑!当然另外一件你必须要有的东西是一支玻璃杯(从怀中掏出杯子,对在右耳上),因为如果你觉
得精力不足,你至少可以偷听你邻居干那事(观众再次笑起来)。我知道我是会的。所以接下来这首歌献给所有性变态者们, 叫“透过这些墙”。
Phil的喜剧细胞,在英美歌手中是独一无二的。比如上面那段话,与其说是在介绍歌曲,不如说象段令人拍案叫绝的单口相声。而且典型的菲氏幽默,总是不忘拿自己开刀。象性变态这种敏感的题材,如果过分露骨,处理不当的话会给观众带来难堪,弄得大家脸上发烧,浑身不适。反之如果一笔带过或者不予解释的话又会显得轻佻。Phil却能极为巧妙地让大家在轻松的欢笑之余,反思一下自己内心深处有没有变态的一面。
接下来Phil发挥毋庸质疑的表演天分,化身为“Thru These Walls”歌中的那个内心空虚,思维扭曲的主人公。只见他半躺半坐在黑暗的角落里,目光闪烁,不时拿起女人的内衣贴在脸上,沉浸于一些见不得人的臆想之中,呢喃着“我的要求不太多,只要伸手摸一摸”。怪不得很多好莱坞的大牌演员都是Phil Collins的歌迷(比如Michael Douglas, Robert Downey Jr.,Jack Nicolson等),因为Phil是个有演员般艺术触觉的歌手。
最后提一下“The Roof is Leaking (房顶在漏)”这首歌。坐在钢琴前,Phil乖孩子般非常有礼貌地向观众说:“这是很安静的一首歌,而且恐怕是首有点悲伤的歌。对不起有这些扩音器挡着,我知道你们可能看不到我,但我只是在边弹琴边唱歌”。来自<Face Value>专辑的这首歌,是Phil创作生涯中非常独特的一首。它描述的是偏远山区中的贫苦农民在严冬里艰辛地养家糊口的情景:
房顶在漏,寒风呼啸
孩子们在哭,因为被单太冷
今晨醒来发现手已经被冻僵
试着生火取暖可是壁炉太老
受乡村音乐启迪的曲风,配上若隐若现的钢琴伴奏,凄美缠绵的班左琵琶(banjo),越发突出了Phil感人至深的歌声。在这歌声中我们听到的不是自卑自怜,而是劳动人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又一个现场超越录音的例子。虽然Phil的音乐风格主要源于甲壳虫乐队和底特律节奏蓝调,但这首早期作品却足以使多数美国乡村歌手汗颜。
博金斯现场这段录像总共只有60分钟,舞台设计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后面的屏幕基本没有使用,伴唱由乐手充当。但我相信现场体验过这场演唱会的美国观众永远不会忘记那晚给他们带来的震撼。Phil长得太不象人们心目中的歌星了,宽宽的额头上戏谑式地顶着一绺头发,好象在很有个性地说:“这就是我,爱不爱由你”。五官和表情又经常让人联想到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可是上帝却决定把应该是好几个人拥有的天赋集中在他一人身上,无论是演唱,乐器,创作,表演,幽默,都是那么的令人惊叹。无怪乎这个32岁的年轻人就这样凭着无可争辩的才华横扫美国大陆,迅速晋升为国际巨星之列。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