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吧 关注:23,173贴子:886,124
最近看到峨边的在争论,我才知道有个黑彝木干,翻了下百度,个人感觉此人还是很有才气的一个人,古侯系普遍硬,感觉此人很具有代表性,传说是凉山盘乱总指挥,看来tg的宣传功能很强大,现在知道这个人的彝族人没多少吧


1楼2012-05-31 18:44回复
    如果不搞盘乱,可能又是一个高官了


    2楼2012-05-31 18:51
    回复
      感觉明清这段时间,雷马屏峨边这边的古侯系一直都在向外扩张,朝廷是禁而不绝,各代头人骨子里就有这种因素


      5楼2012-05-31 19:05
      回复
        进人小凉山的彝族逐步融入当地僚人(亦称“土佬”)和其他民族。《嘉定府志》载:“峨眉县西有倮罗,土佬杂居”、“从中镇至西河、其间膏田,自土倮仇杀,尽皆蒿野,今以化皮岭为界,土倮分种”。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虚恨部都王历阶请与嘉州通商被拒绝,再次派人往申镇寨洽谈又被杀。盛怒之下,于同年陇月,举族攻打中镇寨,抓走寨将茹太猷,掳掠中镇12村/村民殆尽。朝廷经费不足无力征讨。三年后(公元1141年),历阶之子阿怕与峨眉县知县梁瑞折箭插血为盟,重归于好。历阶送还茹大献。朝廷准与通商博易,并补封历阶为进武校尉,赠以毛带、茶、彩等物。绍兴二十七年(公元「陌7年)历阶年老,退都王名目与其子蒲底,亦补授承信郎。由此边境安宁。(按:据载,历阶即"蔑家",系古候之十四代裔'孙。蒲底即甘尔蒲田,系历阶之孙)。多年以后“土倮仇杀”仍有发生,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彝族杀逐土佬,延及峨眉河外,沿铜山一带,直至键为皆被拢害,明代,彝族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峨眉城西40里的土地关。
        


        6楼2012-05-31 19:07
        回复
          宋朝这段时间,彝族杀的最多的是僚人,彝族也不是从来就那么大的民族,生存空间果然是要靠抢才行


          7楼2012-05-31 19:09
          回复
            彝族进大大小凉山过程,当与南诏(大理)崛起的时间略同。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己有彝族迁人小凉山马边地区并于隋初(公元583年)攻拢键为县。随着南诏(大理)向北发展,彝族逐步占领大小凉山。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南昭攻占崔州(今西昌),唐文宗太和年间(公元828年)南诏联合吐蕃攻蜀,使“蜀地南失姚(今大姚)协(今彝良)、北亡维(今理县)松(今松潘)。由清溪(今汉源)下沫水(大渡河)而左,尽为蛮有”。至此,彝族占有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广大地区。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南昭人寇,渡沫源江(金沙江),陷健为、掠陵州(仁寿)、荣州(荣县),遂陷嘉州、(乐山)、眉山(眉山)。至唐禧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西川节度使率兵逐南诏于大渡河以南。公元903年大埋国“令倮罗乞夷(及曲涅)据守黎溪州(今会理县),(见元史地理志)。宋初(公元960年),太祖赵匡胤恶其地数乱,将大渡河以南疆土放弃,宋代三百年间,峨边、马边分属大理国虚恨部和马湖部。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分别于今峨边沙坪镇置中镇寨,于今马边民建镇置赖因寨以防御边患。
            


            8楼2012-05-31 19:10
            回复
              唐朝这段时间,彝族扩张至凉山地区,并站稳脚跟,感觉光靠杀和抢是不够的,还有有个强大的后台老板,


              9楼2012-05-31 19:11
              回复
                西晋时期,凉山的彝族应该不多,基本上都是僚人,人口以50万计,这么多人不算少了,然而都为彝族所融合或者驱逐或者杀完,看来我族征服能力还是厉害的,果然是争取就有所得,一味的保守要不得


                13楼2012-05-31 19:18
                收起回复

                  公元1954年9月,对马边县内的黑彝家支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
                  1、乌抛家(古候系):父子连名制谱系有64代,家下有别瓦、阿兔子、蒲车、牛头、二马等5支16房,约有229户,731人;管辖彝民2210户,11600人;分布在三河口、挖黑口、雪口山、老鸦窝、撕栗坪、峰溪、茶园堡、沙腔、核桃坪、铜产埂等地。
                  2、恩扎家 (古候系):父子连名制谱系有67代,家下有吼、石图、扁根、立特、立别、厄峨等6支16房,约有33户,1362多人;管辖彝民950户,5400多人;分布在苏坝、袁家溪和大院子一带。
                  3、水普家(古候系):父子连名制谱系有65代,家下有阿伙、牙纳、巴郎等3支4房,约有41户,205人;管辖彝民245户,1250人;分布在葫芦溪、羊子桥、高竹营、铁觉、大河坝一带。
                  4、阿紫家(古候系):父子连名制谱系有(不详)代,在马边为阿祖支,下有厄来、耍子二房,约有85户,273人;管辖彝民140户,520人;分布在庞统岩、白店儿、五彝弯等一带。
                  5、水洛家(曲涅系):父子连名制谱系有(不详)代,在马边为厄批支,下有厄批、别克、拉祖、连牛等4房,约有18户,86人;管辖彝民145户,760人;分布在烟峰、头二坝、老营盘和沙腔等一带。
                  (二)分布在马边的白彝家支
                  1988年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马边彝族自治县语言文字指导委员会对全自治县范围内的白彝姓氏进行一次广泛收集,发现自治县范围内有白彝300多个姓氏。吉伙居住在不同诺伙家支的地域里,人口较多而且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吉伙家支遍及县境内。如:阿嫫惹古、木古惹古、俄木惹古、鲁旗惹古、吉石惹古、吉立惹黑、吉克惹石、伙俄惹石、黑波惹石、怕查惹石、马黑曲别、俄其曲别、啥马曲别、阿候底惹等等。央古书博系古代彝族世袭的土司,与冒充新娘的陪嫁丫环成婚后得的子孙降为平民,在马边现有后裔1000多人,有三分之一的从事毕摩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彝文经书和家族谱系。


                  15楼2012-05-31 19:25
                  回复
                    以上的所作所为都是上面的这些家支干的,当然还有峨边的,雷波的,都是属于凉山彝族古侯系部落,包括白彝、黑彝


                    16楼2012-05-31 19:27
                    回复
                      这些姓氏的人都是彝族的,被改土归流了,这个事凉山汉族的来源之一


                      19楼2012-05-31 19:30
                      回复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厅设县,峨边县治大堡镇,马边县治民建镇。时马边属永宁道(治沪州)、峨边属建昌道(治雅州)。厅改县后设知事,(后称县长),裁撒千总和隘目,改设夷务专员,直承县长之命,负责办埋夷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实行防区制,各县县政由驻防军队自主。民初,仍实行“夷饷制”,仅峨边领取夷饱的有千户9人(年饷银216两),百户13人(年饷银208两),副百户5人(年饷银152两),夷兵24名(年饷192两),加上口粮、赏需、杂费等,年饰总额白银62562两。因兵勇裁撒,夷饷不能按数领发。彝汉纠纷不断。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十年间马边境内汉民丧失人口十分之七,丧失耕地十分之八,汉民大批逃亡。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丙子年)峨边哈子家黑彝甘洋仁开枪打死汉民刘绍品的儿媳妇,由此引发一场震动川西南的"丙子事件"。武装械斗中,共计焚毁汉民房屋1294户,双方死、伤、俘3000多人,损失惨重。
                        


                        20楼2012-05-31 19:31
                        回复
                          民国大乱,古侯系部落发威,杀马边汉族十分之七,收复失地十分之八,看来乱世对于彝族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21楼2012-05-31 19:33
                          回复
                            我这个只是马边情况,现在好多汉族地名的地方都是住的彝族人,应该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雷波不清楚,宋朝的时候是马湖部落地盘,具体有哪些家支就不清除,后来,元,明,清的时候发生的事要去发下雷波县志才行的


                            24楼2012-05-31 21:12
                            回复
                              这个不清楚,马边杀了个传教士倒是真的


                              25楼2012-05-31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