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吧 关注:19,934贴子:91,959

回复:几十年风格各异,盼诸君随意点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冒犯的说句 你画给我的感觉很燥气 个人看法


IP属地:浙江19楼2012-06-22 11:56
收起回复


    20楼2012-06-22 19:52
    收起回复
      好.水平高.色也好


      21楼2012-06-23 16:42
      收起回复
        讲一个小故事.
        20楼是我当年的毕业创作。分校展览时,谁都以为我的画可以送北京参加总校展。可最后去北京的是另一位同学的。
        我去问山水老师,老师说他没有决定权;我去问分校校长,校长将我这幅画好好损了一回。后来我问,请问送北京的画比我的好吗?校长这才停止了对这幅画的批评。我对校长说,幸好你不是总校校长,我会将我的画直接寄给北京,让总校评评。
        晚上,有个人抱着三刀宣纸来到我家,在他自报家门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是我同学。
        同学没拐弯,说我画画只是好玩,他现在是某中学的美术代课老师,拿到这个大专文凭他才有可能转正。而他的画送去北京了,他才有机会评职称。
        我无语,说白天跟校长说的是气话,不必当真。
        同学千恩万谢,临走我让他将宣纸拿走,我心里也清楚,我一个月68元,他大概30元/月,而一刀宣纸大约80~200元,最差也是他大半年的工资。
        同学坚决不肯,跑了。
        后来我还是到他家还了他两刀宣纸。
        现在同学已经是省美术家协会的会员了,在地方也算小有名气了,只是每每见到我总是恭恭敬敬,为怕人不解,特意说,当年没钱买宣纸,是我慷慨送他两刀,才有他的今天。


        22楼2012-06-24 18:43
        回复

          怀念吴冠中先生
          转眼间吴先生离开我们已两年了。大师的离去对中国画坛乃至世界画坛都是巨大的损失。值此大师的两周年忌,我想写写与大师唯一的一次见面的经历,以表达我对大师的怀念。
          每次出差去北京,我都会将空闲时间放在中国美术馆。
          记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天到美术馆,恰逢赵无极美展的开幕式。说实在的,当时的我完全不知道赵无极是谁,听名字是中国人,所以就以为那一定是国画展。走过去才发现与国画无关。那是我第一次看真实的现代作品,那份震撼自不必说,边看还边心中感叹,原来,美术作品是可以这样画的。
          正看着,一群人过来了,想必是作者陪嘉宾过来了。我向后撤了撤,差点撞上一位美丽的法国姑娘。一看,她手里拿着一摞赵无极的画册,“能否给我一本?”,我不加思索地问。姑娘看看我,犹豫了一下说:“这是给嘉宾的。”说完指指那些嘉宾,胸前都带着嘉宾证。眼看着姑娘要转身离去,我一急就脱口而出:“我能买一本吗?”姑娘回过头,我心里一阵紧张,要知道当年我的月工资才几十元,想必那本精美的画册至少要上百元吧。但话已出口我也不能收回:“我的确喜欢他的画。”姑娘笑了笑,给了我一本:“这不是卖的,悄悄给你一本吧。”姑娘说完忙去追赶人群,“谢谢!”我说着,顺着姑娘走去的方向,我看见画家身旁有位身材矮小但让人面熟的老者。
          “难道是吴冠中?”在我想象中,吴冠中该是个很高大的伟岸男子,可仔细看看,的确和照片一样。天呐,我见到吴冠中了!那份欣喜自不必说,只是伴随而来的是我有点失态地冲了过去,拿着赵无极的画册请吴先生签名。先生显然是见怪不怪,笑着接过画册并递给了赵无极:“今天你是主角。”,待赵无极签完,我仍不死心,但先生非常坚决:“今天他是主角,我不能给你签。”见我一脸失望,先生安慰道:“下次吧,等我办画展时我给你签字。” 于是,这一等就等了很多很多年,直到前年在电视里看到先生离去的消息,我才知那个梦永远无法实现了,于是大叹一声:“大师走了!” 夫人一向对我费钱费时又费力的画画表示不满,见我如此,有些不屑地说:“在你眼里什么人都是大师。”“吴冠中不一样。”我说着,并指着电视画面上播出的先生的画,夫人看了,愣了会儿:“果然跟其它人的画不一样,还真挺漂亮的。”
          


          23楼2012-06-25 10:22
          回复
            不枸一格不等于一格不居。若几十年只枸一格,效果不至如此。


            24楼2012-06-26 07:39
            收起回复


              


              25楼2012-06-27 18:00
              回复
                25楼两张画还是上学时画的,当时自己很得意,给老师看,结果被老师骂一通,说这么画线条都没了,于是,从此后再没画过这类画了。
                看以后时时看看,总觉得还不错,就贴出来给大家看看,也请大家给点看法。


                26楼2012-06-28 20:04
                收起回复




                  28楼2012-07-02 16:39
                  收起回复

                    审雅疲劳
                    但凡专业学习过国画的人,都知道画面要雅,要以笔墨为主。
                    可就象审美疲劳一样,天天看着水墨、看着清雅的画面,难免产生疲劳感,于是,来点大红大绿,似乎也属正常。
                    前段时间在其它帖子里与吧友探讨雅与俗,说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卖了两个多亿,就是红色,吧友归咎于现在的压力太大,我不否认,但想了想,似乎也跟审雅疲劳有关。
                    普通大众喜欢大红大绿是可以理解的,但众多画家们也开始大红大绿,或许,就不完全是因为要迎合大众,完全有可能是水墨、清雅的画面看得太多,所以,画家们也开始尝试“俗”一点的画面了。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否定之否定规律,要螺旋式上升。
                    


                    29楼2012-07-03 16:24
                    收起回复



                      两幅,前面是水墨勾完,后面上色。
                      


                      30楼2012-07-09 15:56
                      回复
                        传统强调的笔墨是基本功,风格就好像拳法,古人说的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不过今天的人对笔墨的内涵的理解差异太大了,有喊笔墨等于零的,自己要去钻一条自己的路子出来啊


                        32楼2012-07-12 18:59
                        收起回复


                          还是发自己的东西吧,免得大家以为我只会空谈。
                          这幅画的墨稿3、4年前就完成了,最近才上了色。
                          


                          35楼2012-07-18 20:40
                          收起回复


                            36楼2012-08-05 10:34
                            收起回复


                              38楼2012-08-16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