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言情吧 关注:357,823贴子:3,266,933

【古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IP属地:重庆1楼2012-05-23 22:01回复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古琴是汉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但现今之人对其了解并不多,甚至拿古筝与古琴作比较。古琴不管从文化底蕴还是历史深度都远远优于古筝。
    这里小女子不敢说科普,但小小的来个简介还是可以的,希望大家捧个场,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汉民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IP属地:重庆2楼2012-05-23 22:08
    收起回复
      古琴简介:
      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如《书经》:"搏拊琴瑟以咏";《诗经》:"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据现有的图象及文献资料,琴至迟在汉末时已大致定型为后世通用的形制。唐代制造的琴传存至今,与宋元明清时造的琴,仅有造形艺术风格上的区别和音色追求的区别。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数千年来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蔡邕、嵇康、苏轼等都以弹琴著称。琴的音乐神圣高雅,坦荡超逸,古人用它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一百五十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我国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
      


      IP属地:重庆3楼2012-05-23 22:10
      回复



        IP属地:重庆4楼2012-05-23 22:13
        回复



          IP属地:重庆5楼2012-05-23 22:15
          回复
            古琴的构造: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整体形状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后来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称文武七弦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传说舜定琴为5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曾侯乙墓出土的据说是10弦琴。听说古时还有32弦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有十三个“琴徽”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和一个闰月。



            


            IP属地:重庆7楼2012-05-23 22:17
            回复

              古琴的音箱,不象筝等乐器那样粘板而成,而是整块木头掏空而成。其音箱壁较厚,又相对较粗糙,所以其声更有独特韵味和历史的沧桑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声池”。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就构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结构十分合理。其体积不大不小,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从琴各部份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IP属地:重庆8楼2012-05-23 22:19
              回复
                古琴的摆放:
                古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最细的线朝自己,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古琴的琴轸,也就是宽的那头,是要悬空在摆桌子右侧外面的。
                很多电视剧电影都完全搞错了,就跟很多古装剧穿汉服(好吧,戏里面的衣服严格来讲不算汉服,很多形制都不标准,但大部分还是汉服的基本款),明明汉服是“交领右衽”,有些史盲文盲导演非要弄成“左衽”,这在古代就是代表“异族”或者“寿衣”。“交领右衽”说得直观点,就是对面站着一个穿交领汉服的人,你看见他的领子呈小写的“y”。
                古琴摆放图:

                顺带来张汉服的衣制特征图:

                


                IP属地:重庆9楼2012-05-23 22:31
                收起回复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古琴的十四个普通的琴式:仲尼式、伏羲氏、列子式、连珠式、灵机式、落霞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鹤鸣秋月式。其中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下面上图哈!


                  IP属地:重庆10楼2012-05-23 22:33
                  回复
                    伏羲式——最古老的一种样式:
                    它是圣人造琴的一种,形状与神农式非常接近,只是在琴的下部起弯的地方多了一个弯,而琴体外形的其它部位与神农式几乎完全一样。伏羲被尊为三皇五帝之首,传说神农是他的儿子。有许多关于伏羲造琴的传说。
                    伏羲式的造型浑厚,琴首微圆,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原因有二:一是故宫博物院藏的九霄环佩是专家考证传世古琴中最古的一张;二是大多琴谱在列举古琴的样式时,总是将伏羲式放在首位介绍,以彰显其古。

                    


                    IP属地:重庆12楼2012-05-23 22:38
                    回复
                      “九霄环佩”是目前传世名琴中最古老的一把,为伏羲式。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年代:唐。



                      IP属地:重庆13楼2012-05-23 22:44
                      收起回复
                        神农式是属于圣人造琴的一种,相传为李清照遗物的“正吟”琴,就是神农式的。



                        IP属地:重庆14楼2012-05-23 22:47
                        回复
                          “飞泉”——神农式。此琴曾於一九八六年於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展出两月。 及后唐健垣先生得此琴,但后来被盗,现在下落不明。年代:唐。

                          


                          IP属地:重庆16楼2012-05-23 22:49
                          回复
                            仲尼式——历代最流行的样式:
                            仲尼式,又称为孔子式、夫子式。仲尼式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除此之外,别有变化。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此样式是历代存世古中最多的一种样式,《中国古琴珍粹》一书共录入了109张老琴,其中仲尼式便有62张;《今虞琴刊》一书所载二百余张古琴,仲尼式十占其八,可见此样式流行之甚。然而从存世的唐琴来看,仲尼式在宋代以前并非十分流行,因为现在明确认定为唐琴的仅有一张,且为晚唐所制。只是宋代以后理学兴起,崇孔思潮加甚,才出现了仲尼式一霸天下的局面,至此才成为诸多样式中最为流行的一种。

                            


                            IP属地:重庆18楼2012-05-23 22:52
                            回复
                              “万壑松”——仲尼式。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年代:晚唐。



                              IP属地:重庆19楼2012-05-23 22: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