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16贴子:586,620
  • 4回复贴,共1

这个人把沙河调论证到安徽去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唱响沙河两岸的淮北梆子——追溯界首沙河调形成发展
颍州晚报社 张殿兵/文 一
界首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戏曲活动源远流长。界首演出团体经历了从“玩会班”到“家班”、“小窝班”再到戏班直至国有剧团的漫长历程,演出场所经历了从地摊到高台、庙台,进戏园直至现代化群众舞台剧院的发展,其演变轨迹在界首依稀可循。
界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是淮北梆子,在界首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淮北梆子的前身是沙河调,沙河调“三杰”就在界首演出成名。近一个世纪以来,沙河南北逢集赶会,人们听的是梆子戏,田间地头,人们自娱自乐,不自觉地喊几句梆子腔。梆子戏已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淮北梆子原名“沙河调”,又称“高梆”、“土梆子”、“沙河梆子”,20世纪50年代后期定名为“淮北梆剧”,是界首流传的主要剧种之一。
4月28日我前往界首,在界首市文化局长魏灿安排下,我访谈了淮北梆子老艺人朱明章及界首梆剧团团长赵志来。
沙河调的历史起源
沙河调是流行在安徽淮北沙河两岸阜阳等地的一个地方剧种,称谓较多,但多称淮北梆子。据老艺人回忆,沙河调在清康熙年间就已在淮北流行,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沙河调的历史渊源,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源于界首;二是认为源于河南梆子(也称河南豫剧)。我们先不下定义,不妨先从各种戏曲史料的记载中来认识一二。
认为沙河调源于河南梆子的资料有《界首戏曲史料》、《阜阳地区群众文化志》。
据《界首戏曲史料》载:“界首流行沙河调,距今至少已有150年的历史。对其起源,说法有二:其一认为源于河南,系由河南梆子沿沙河流域传入我省淮北地区,受当地语言、风俗、曲艺等影响而成。其二认为源于当地,系当地民间小调受其他戏曲曲艺影响演变而成。从现有资料看来,无论早期沙河调的声腔、板式、曲牌、锣鼓经,还是早期沙河派的表演方式、伴奏乐器、上演剧目诸方面,都与早期河南梆子极其接近,况沙河调又谓之豫剧四大流派之一(豫东、豫西、祥符、沙河),故第一种说法较为可信。”
据《阜阳地区群众文化志•梆剧》载:“阜阳地区的梆子戏属河南梆子的一个流派——沙河调。晚清时期流行于以周口为中心,上至漯河下至界首、太和、阜阳这段沿沙河两岸的地区故称沙河调。后来发展到淮北广大地区流行。”
然而,对于沙河调源于河南梆子而持不同见解的史料则有《阜阳地区文化志》、《中国戏曲文化》、《江淮戏曲谱》、《阜阳地区志》等史书。
据《阜阳地区文化志•淮北梆子》记载:“淮北梆子,是我区(以前称阜阳地区)地方戏曲剧种。本称‘梆子剧’,群众叫‘高梆’、‘土梆’。其源为秦腔传入阜阳地区,吸收当地流行的坠子翁、灶王戏及民歌小调,经过艺人长期的革新创造,又受到淮北地区乡音土调的影响,逐渐衍化成具有淮北地方特色的沙河调梆子剧种。”
据省文化厅编著的《江淮戏曲谱》一书载:“沙河调,又叫沙河梆子。流行于安徽的西北部沙河两岸。它的唱腔和表演艺术都比较粗犷,通称‘土梆子’或‘高梆’。沙河调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无文字可考。据有关资料和老艺人们回忆:远在清乾隆年间,秦腔南流,影响到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在沙河一带的人民也学会唱秦腔,由于方言不同,有所变化。当时,政府对民间戏曲下令禁演。很多班社,散隐农村,偷偷传唱。沙河一带农村,又吸收了‘坠子嗡’、‘灶王戏’及书鼓艺人的演唱,及沙河一带的号子声、叫卖声等,形成了具有沙河一带特色的地方戏曲,人称‘高腔梆子’。清代中期,它已成为比较完整的剧种了,但累遭封建统治者以‘诲淫诲盗,蛊惑人心’为罪名的禁演。有时被逼得只好用‘蒙脸班’演出。就是用布围起来,吹打弹唱者都在布围子内,用木偶代替演员唱戏。当时的‘猴头戏’(‘大头吼’子,又叫‘玩会班’),唱的都是沙河梆子,这样沙河调才得以保存下来。鸦片战争后,‘沙河调’曾有短期繁荣。当时,群众称沙河梆子为‘大戏’。随着捻军兴起,又广泛的在淮北各地城镇流行。”



IP属地:河南1楼2012-05-22 09:06回复


      在上两期的文章发表后,引起戏剧界不少热心读者的关注,不少戏剧界人士高兴地说,终于知道了沙河调发源地在界首。然而也有戏剧界个别人士认为小时候听师傅说就是源于河南豫剧。其中还有一位读者来电说,“1944年《界首一览》记述的河南梆子在界首发展较准确,为何没有引用此书资料”。对于这位读者的反映,我不妨简略说一下,之所以没有引用《界首一览》,是因为此书内容简略,是一本导游性小册子。
      淮北梆子源流来自界首,然而在当时却没有被界首演艺界所接受,我分析理论上则受到了1944年韦光周编著的《界首一览》所影响。其实作者并没有进行考证,只是如实地记下一段关于娱乐文字。我们不妨试看《界首一览·豫梆》所载:“豫梆之在界首,以徐艳琴为最早而最久,其后马金凤、毛兰花(毛凤麟)、阎立品、刘玉梅等先后续来。徐、毛、阎在明星舞台演唱,马在第一舞台演唱,刘在民众演唱,此系过去情形也。”
    《界首一览》一书成于抗日战争期间,作者为国民党十五集团军总部秘书韦光周。正如1990年9月此书再版前言所说,“这是一本导游性小册子,虽然文字简略,讹误难免,但却概括地记述了当时界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简况”。为此,我认为作者仅就事论事,没有深入了解戏曲的发展脉络,因当时名角演员多是河南人,而误以为沙河梆子就是来源于河南梆子。而在当时的听戏群众中,当地群众缺乏对戏剧的历史研究,加之主角都是河南人,也误以为是河南豫剧。同时,演艺界演员不识字者也较多,只是听师傅或同行口头传说来源于河南豫剧,以致以讹传讹,形成了在界首的沙河调就是河南豫剧。
      但也有人认为“淮北梆子分明是河南豫剧的变种,淮北梆子就是淮北人唱河南戏,娘家在河南”。其实,河南豫剧的前身是河南梆子,其发源历史并不早(多数史学者认为诞生在清乾隆时期),而沙河梆子发源比豫剧历史要早,上期文章我已论述过了,不再进行论述。河南梆子发源与界首沙河调诞生的历史或许是同一时代,抑或早于河南梆子(目前,双方都缺乏有力的史料,都在研究中)。因为坠子、灶王戏都是明末诞生于阜阳的戏曲,沙河梆子受其影响较大。而沙河梆子在受秦腔南流界首后,起到了一定影响,然而,又经过阜阳地方戏曲的影响,以致形成了独有的戏剧。
      《中国戏剧史·地方戏》载:“地方戏之名起于近代,它是对某一剧种产生并流行于该地域的一种普泛称谓。严格地说,任何一个剧种都是一定地域的产物,因此都可以称为地方戏。概括地说,清代地方戏剧种如以声腔分析,大体可分为梆子腔、弦索腔、皮簧腔、吹拨腔、乱弹腔等系统。这些腔系剧种,大都孕育于民间,滋生于乡村,而后进入城市,获得发展和壮大,并流布大江南北。如山陕梆子形成后,就流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并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有本地特色的剧种。”因此,我们从中国戏剧史一书论及地方戏的概念可知,淮北梆子戏剧便是界首这一地方的产物。
      我认为,界首地方戏的勃兴,不是突然的,就戏剧自身运动来看,明代中、晚期诞生的阜阳地方戏已为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戏剧艺术成果自身的积累和繁衍,阜阳周边各地兴起的歌舞、说唱等民间表演艺术走向戏剧的潜在力等等,都为界首地方戏的滋生和成长准备了充分的艺术条件。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市民阶层的发展和壮大,戏楼、茶馆、茶园等剧场业的繁荣、发达,以及商路的四通八达等都为界首沙河梆子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引发和促成地方戏勃兴的外部原因看,满清入关,夺取明王朝政权引起的民间情绪的震荡,是激发清代地方戏兴起的一个重要契机。”(《中国戏剧史》)
       淮北梆子著名艺人王金法
    我曾查阅1994年和2008年两部《临泉县志》,然而,遗憾的是遗漏了淮北梆子老艺人王金法的传奇一生。从《阜阳戏曲史料集》上朱玉同志访谈当时93岁的王金法老艺人一文来分析,猜测王金法如果不死,今年该是114岁了。由此,得出王金法生于1895年,卒年不详。
    


    IP属地:河南9楼2012-05-22 10:01
    回复
      我觉得他这个帖子虽然论断有些牵强,但好多资料比较翔实。


      IP属地:河南16楼2012-05-22 11:55
      回复
        没有贴完,一共六部分。


        IP属地:河南17楼2012-05-22 11:56
        收起回复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也下了很大功夫,做了大量的采访、资料整理工作。可谓来之不易。但是,拙以为,此篇文章未免以偏概全。原因有下:
          第一、在采访的人员中,大都是安徽地方人,缺少有争议地区人员采访,如沙河两岸的广大河南地区周口、驻马店、漯河等。
          第二、以行政区域替代地域流派区域。作者有个误区,以为在安徽的都是唱沙河调的,其实不然,比如刚刚故去刘传道老师,他本是典型的豫东调唱家,在这里也成了沙河调。
          三、语言叙述带有强烈的偏向性。比如叙述到马金凤离开界首去商丘、再去洛阳之事。其实马金凤老师唱的是豫东调,对商丘怀着浓厚的乡情,是很乐意落户商丘的。后来他的剧团去洛阳,也是河南省领导通过协调后进行的。团里也不乏很多商丘人,如曾广兰,桑建修等。


          IP属地:河南35楼2014-03-24 1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