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吧 关注:28,808贴子:196,308

【净土专修】胡小林老师 - 学佛的体会 文字版(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尊敬的蔡老师,尊敬的各位法师,尊敬的海内外同修、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咱们就开门见山,因为今天上午只有一个小时。今天给大家汇报自己学佛的体会,一共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如何念佛,第二个部分是如何对治习气。如何念佛,我主要想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学习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老和尚的念佛十念法。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修净土的,净土宗信愿行三,为我们净土法门的纲宗,就是宗旨、本旨。我们念佛,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是我们的行门。我们应该怎么样念佛?怎么样念佛才能最后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的?我们现在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方法叫做摄心念佛,摄住这颗心。《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六根要都摄,从哪下手?印光老和尚说从摄耳根下手。所谓摄耳根下手,耳根一摄六根统摄。那怎么摄耳根?就是要用我们的耳朵来听我们的声音,耳朵听我们嘴念的声音。如果嘴不念,如果我要是默念,默念亦有心声,也有心声。你看我们经常说,净空老和尚知道广大众生的心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所有的思惟,包括我们看报纸、看电视、想问题,其实最后都落在声音上,大家可以试一试。这个人我真喜欢他,你最后是落在声音上;我现在很紧张,你也是落在声音上。所以我们的耳根最利。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34079-1.html


IP属地:天津1楼2012-05-18 23:05回复
    大家经常,我们做为日课,经常读诵《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当中讲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修学环境,鸟在那用声音讲法,风吹那个树,那个风声也在讲法,水哗啦啦哗啦啦的流,也在用声音讲法。印光老和尚说风声、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都在通过声音。除了声音能讲法之外,西方极乐世界还可以用颜色讲法吗?可以。那为什么佛在经上不说?因为跟娑婆世界说没用,你们的耳根最利,所以就给我们讲在西方极乐世界如何用声音学习。净空老和尚曾经谈到过,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用声音讲法,没有文字,中国的孔子、孟子也是用声音讲法,也没有文字,都是在这些古圣先贤、佛菩萨离开我们之后,最后我们集成经文,形成文字,所以都是用声音。


    IP属地:天津2楼2012-05-18 23:06
    回复
      “耳根圆通”,什么叫圆通?圆就是圆满,通就是通达。为什么我们的耳根圆通?圆通既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的结果,圆满通达就是大彻大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能达到圆满通达?我们利用自己的耳根。为什么说我们的耳根最利?我们六根当中,大家可以观察我们的耳根,它对声音特别平等,甭管难听的声音还是好听的声音,甭管远的声音还是近的声音,耳朵它闭不上,只要有声音,来者不拒,去者不留,湛然寂静,耳朵就在这,用英文讲话stand by,你只要有声音我就接受,声音一走我就走,我不执着声音。眼睛不行,眼睛我们只能看前边,看不着脑后边。耳朵不一样,后边的声音照样能听见,你看圆;通呢?隔壁屋有声音能通过这墙听到。我们耳朵就有这种力量。


      IP属地:天津3楼2012-05-18 23:06
      回复
        为什么叫耳根圆通?我们要仔细观察我们的耳朵,我们耳朵的作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非常非常靠近我们所说的自性。我们身上有这么一个很好的根,耳根,我们通过耳根来观摩,来向耳根学习,久而久之你就能悟道。耳根是我们六根当中成佛最容易,与佛最靠近的一根,所以我们千万不要把我们的耳根忽视掉。观世音菩萨在因地当中就是通过耳根来证得圆通,到了果地上他依然寻声救苦,还是要靠众生的声音,“观世音”,还是要靠声音来救赎众生。所以我们说观世音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缘很深,深就深在我们都用耳朵。


        IP属地:天津4楼2012-05-18 23:07
        回复
          我们今天没有去西方,所以我们今天在因地,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到了果地,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我们看看佛在《大乘无量寿经》上、在《佛说阿弥陀经》上,还让我们念佛,经行还是念佛。所以彻始彻终不离这六字洪名,以音声做为载体,成就此生一生成佛之弘愿。所以我们的耳朵对我们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善于利用耳朵来听佛号,久而久之,我们的耳根就愈来愈利。能念的是嘴,能听的是耳朵,所念的是阿弥陀佛。我们念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就能做到能所不二,能念的嘴、能听的耳,跟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融为一起。久而久之你就觉得好像不是耳朵在听阿弥陀佛的名号,好像是嘴在一边念一边听,这就是所谓的六根互用。


          IP属地:天津5楼2012-05-18 23:07
          回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修学净土能够最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而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必要的条件,信愿行三。往生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决定在持名之功夫深浅。光念佛能去西方吗?如果我光行,而没有信、没有愿去得了吗?我们按照《华严经》的开示,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印光大师在《文钞》当中再三告诫我们,“帝网千珠,摄于一珠,一珠遍入千珠”。说天上,天上的帝王们,他们的装饰品是个网子,网子和网子交接的地方有珠子,千珠,这一千颗珠子在每一颗珠子里边你都能看到,同时每一颗珠子也遍于这一千颗珠子里边,你在每一颗珠子里边都能找到这一颗珠子的影子。“帝网千珠,摄于一珠”,一珠就包括这一千颗珠子的影子,“一珠遍于千珠”,这一颗珠子就可以深入到一千个珠子里边。信愿行三,三颗珠子,行这颗珠子里头一定有信有愿,愿这颗珠子里边一定有行有信,信这颗珠子里边一定有愿有行。千珠都能互照,更何况三珠!


            IP属地:天津6楼2012-05-18 23:08
            回复
              说我现在对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信,我也不愿意,我现在念佛行不行?行,你念着念着,你那个信心,你那个愿心就念出来了。为什么?我现在不信不愿,但是我就按着印光大师说的十念法来念佛,我就能把信心和愿心念出来吗?回答是肯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你对西方极乐世界不信,你不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原因,是因为你的业、因为你的障,你有业障。所以你贪着于这个五浊恶世,你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乐意识不到,你对于未来去地狱的苦,你也想像不出来,这统称为业障。而持名一法,六字洪名乃至四字洪名,印光大师说念之久久,四个结果就可以出现,“障尽福崇,业消智朗”。障尽,业障尽了,尽就是没了,障尽福崇,崇就是增长,福气增长起来;业消,业消掉了,智朗,智慧明朗、智慧开朗,这四个结果。两个是积极的,福崇、智朗,两个是克服消极的,业消、障尽。这四件东西就是佛在《阿弥陀经》上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六字洪名就能解决这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


              IP属地:天津7楼2012-05-18 23:08
              回复
                我这次来到马来西亚之前,定弘法师给了我一份资料,这份资料讲的是日本净土宗的开山祖师法然上人。他是善导大师的学生,生于我们中国的唐朝,是一一三三年,老人家八十岁圆寂,日本的净土宗开山之祖。他老人家在讲到念佛的作用的时候是这么说的,他有一篇文章叫《十念法要》,他说,“不顾妄念余念”,你不要管,就是我们净空老和尚说的,不要照顾妄念。“不畏散乱不净”,你也不要考虑我到底现在是散乱还是不净,想那些贪嗔痴慢、想十恶。“惟口称名号”,只要嘴,口称名号。他老人家接着说,“若常称名者”,如果我们经常、长时间不断称佛号的话,他老人家说,结论是什么?“以佛名之德”,以佛号的功德,达到下面这几个效果。第一“妄念自止”,妄念自己就止住了;第二“散乱自净”,昏沉自然就能克服;第三“三业自调”,身口意三业就归顺、就善了;第四,最重要的开示,“愿心自发”,你愿意去西方这个心自然就发出来。


                IP属地:天津8楼2012-05-18 23:09
                回复
                  我们诸位同修知道,只要我们在临终的时候愿意去西方,我们这个愿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都有道路,感有感道,应有应道,感应道交交在一起。阿弥陀佛这个应道,应,他四十八愿说众生在临走的时候只要念我,我就把他接来,这叫应。这个应是有道路的,这个道从来就没离开过尽虚空遍法界,关键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感不感他老人家?你那个感道建立起来没有?如果你的感道建立起来了,它跟那个应道就能交在一起,你就去西方。这个感道,感应道交做为我们这一边,凡夫这一边,想去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边的凡夫,这个感道是什么?就是愿意去。所以这个愿心非常非常重要。我记得老和尚有一年在新加坡弘法,他老人家非常诙谐、非常幽默,他说我在这讲法,大家来听法,来到这里听法的人都愿意去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我在我这个屋子旁边建立一个房间,上面写着到这来,想去西方的人到这个房间里边去,七天之后保证去西方,没有一个人敢进去。为什么?不愿意去,没有这个愿心。所以愿对我们太重要太重要了!你只有愿,你才能把你的愿道跟他的应道建立起来,感应道交。


                  IP属地:天津9楼2012-05-18 23:09
                  回复
                    感从哪来?感从愿来。所以很多口称名号的这些同修,我接触得挺多的,老是觉得自己的愿心不够,老是觉得自己的信心不够。这个不是开玩笑的,往生与否决定在信愿之有无,你要没有信心、没有愿心,你就执持名号,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愿心跟信心对我们非常非常重要,各位同修。而愿心自发,从哪发起来?从我们口称名号当中发出来。我也口称名号了,我怎么还是不愿意?那我们就要追究,你这个口称名号的方法有问题,因为你没有都摄住六根来念。都摄住六根,下手之处,印光大师说就在“摄耳谛听”。摄,我们查字典,收住;谛听,认真听,真听,一丝不苟的听,一个字一个字的听,印光大师说,字字句句都要听清楚。这个不是闹着玩的,十声阿弥陀佛,以四字洪名四十个字,这十句,“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怎么样保证这十念你得念好?什么叫念好?你得保证这十念当中都摄六根。这十念当中我怎么都摄六根?摄耳谛听。我怎么摄耳谛听?你就要用你的耳朵把你嘴里念出的每一个字都听清楚。听不清楚就是散乱,听不清楚就把你这个愿最后丢掉,你就去不了西方。


                    IP属地:天津10楼2012-05-18 23:10
                    回复
                      我们现在初念佛的人,不要说一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我能听得清楚,你这四十个字当中,你有百分之十能听清楚,那就是四个字,那就是一句;你有百分之二十,二四得八,你就两句阿弥陀佛,八个字。我们说这八个字可不一定都集中在两句佛号上,有可能一、三、五听清楚了,十一、十二、十三听清楚了,跳着的,这就不简单。我们长期不善于用我们的耳朵,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做这方面的训练,摄耳谛听。我们这个世界,说者无心,听者也无心,你说你的,我听我的,散乱。所以我们现在希望我们的愿心出来,唯有口称名号这一个方法。而口称名号得力于否,在于我们能不能用耳根来听我们嘴里念出的声音,如果你有声音的话;如果嘴里不出声音,你要用你的耳朵来听你的心声,听得清清楚楚。


                      IP属地:天津11楼2012-05-18 23:10
                      回复
                        下边说,如果说已经至诚,但是还不能归一,怎么办?摄耳谛听。他老人家讲,什么叫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就是无论出声念阿弥陀佛,还是不出声心里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三个条件,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我觉得最难理解的就是念从心起。什么叫念从心起?我声音从嘴里出来,这个我好办,阿弥陀佛,声音出来了。我耳朵听我也好办,我有个操作对象。最难的就是念从心起。法然上人说,什么叫念从心起?“思决定往生”,思就是我们的心里头想,决定往生,我一定要去西方。念从心起,就是我念这句佛号在干嘛?我要去西方!要不然我花那么多时间念佛为什么?我就是要去西方,这就叫念从心起。
                        我们很多人念佛,老和尚说,从嘴皮子上滑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十句,你们的心里想着念佛这件事了吗?没有。我在各地向大家汇报十念法学习体会的时候说,譬如说我们叫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这心里有爸爸吗?没爸爸。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爸,你能感觉到心里真有爸爸。这就是念从心起,心里真有阿弥陀佛,真想去。很多同修问我,到底念佛的时候我是想阿弥陀佛,我还是想念佛?你就摄耳谛听,就全办了。你想,你用耳朵听你的佛号,谁来掌握你的耳朵?谁来控制你的耳朵?谁来提醒你要用耳朵念佛?你得用你的想法、用你的脑子,“我又跑了,我现在得用耳朵听佛号”,这就是念从心起.


                        IP属地:天津13楼2012-05-18 23:13
                        回复
                          你摄耳谛听拿什么摄?拿你的心管住你的耳朵来听这个佛号,这就是念从心起,音从耳入。譬如说我们小孩想考大学,我们考大学要复习功课,印光老和尚在《文钞》当中举了这个例子。要考美国哈佛大学,我们得复习数学、复习物理、复习化学,那你会在做数学的时候,“我要考哈佛,我要考哈佛”,你会这样吗?你做题就好好做,你这每一道题都跟去哈佛有关。但是并不是说你在做题的时候还要想着我要去哈佛、我要去哈佛,你那题能做好吗?就做不好了。念佛就摄耳谛听,让自己的心管住自己的耳朵,听自己嘴里的声音。不一定好管住这耳朵,你念着念着你的脑子就不管耳朵,就管妄念去了,念就不从心起了。所以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各位同修,甭多了,你就拿十分钟这么试一试,其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这么一辈子,活到今天,从来就没有这么安静过,从来就没有这么都摄过这六根在一件事情上,散乱。你别以为听老和尚在那讲经,你的心就归一了,没有,他说他的,你听你的,没听进去,要听进去怎么会…?
                          在上卫生间、在躺着睡觉不能出声,出声就不恭敬,而且还伤害身体,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默念。印光大师说,“默念虽不动口”,默念的时候虽然我们不动嘴,“然”,然而,“意地之中”,意地,意是意念的意,就是你脑子里头还应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你脑子里头还觉得你的嘴在念。就是说喷薄欲出,这个嘴要发声音但是没发声音,所有的器官跟肌肉都在念佛只是没有声音而已。好像舌头也在动,喉咙也在动,腮帮子也在动,就是没声音。口念之相,意地之中仍有口念之相,你还觉得我虽然是默念,但是默念也是由嘴里念出来的。意地之中仍有口念之相,大家一定要把这个感觉捕捉到。大家现在就可以闭着嘴,想想你用心里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那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好像舌头、喉咙、腮帮子,好像要萌发一种动作?萌就是开始的意思,但是又不能让它完全展开。


                          IP属地:天津14楼2012-05-18 23:13
                          回复
                            “心口念得清清楚楚”,心里头和嘴上念得清清楚楚。这就是两个清清楚楚,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第三个,耳根听得清清楚楚。诸位同修,这就几根了?三根,都摄六根你这就摄住三根。剩下三根呢?一个是鼻子闻味,一个是身体,还有一个是眼睛,这三根还没摄住。老和尚接着说,“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矣是语气词,在这表示了,现在完成式。这样的话,妄念自己就息灭掉了。这是什么人?中根人。上根人想摄住就念了,心自然归一。不行,不行就用耳朵,用耳朵听,听完以后妄念自息矣。我们是什么人?可能中根管用,用耳朵听就管用。
                            印光大师下面开始讲下根。“如或犹涌妄波”,如果妄念还像波涛一样汹涌澎湃,还往外涌,犹涌妄波,妄就是妄念的意思,波就是波涛的意思。“即用十念记数”,这个时候我们就采用十念记数,下根。上根,至诚恳切就能把根摄住,心就归一;中根不行,不行就用耳朵;耳朵还不行,就用十念法。“则全心力量”,全心的力量,“施于一声佛号”,施就是作用于一声佛号当中,全心的力量,你这个劲就大了。“虽欲起妄”,虽然你还想起妄念,“力不暇及”,暇就是时间的意思、空闲的意思,没有时间让你使这个力量,你力不从心。“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大家注意听,这个摄心念佛不是观想念佛、不是观像念佛,摄心念佛。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究竟就是圆满了,妙是说不出来,你说三天三夜这个方法也说不完。


                            IP属地:天津15楼2012-05-18 23:14
                            回复
                              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在过去弘扬净土的那些祖师大德们,“尚未谈及”,从来没谈过。为什么?为什么偏偏印光大师说这个话?你看注意,要契机,众生的根基不一样。为什么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推出十念法?他老人家解释,“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从来没说过。“以”,因为,“人根尚利”,那个时候人的根器利,还可以,尚是还可以的意思,尚利,不错。“不需如此”,不需要这样。“便能归一故耳”,就能够做到心归一。为什么过去祖师大德不用这个十念法?很多同修也提这个问题,净土来到中国这么多年,为什么偏偏到印光大师一千多年之后才说这十念法?印光大师解释,那个时候人根利,不需如此,便能归一故耳。
                              然后印光大师接着说,现在的情况,他没说别人根器不利,他说“光”,光就是他本人,印光,“光以心难制伏”,我因为心难制伏。各位同修,印光大师认为他的心难制伏,况我等凡辈乎?更何况我们这些人?光以心难制伏,印光,我,因为我的心难以制伏,“方识此法之妙”,我才认识到,识就是认识、知道,方是才的意思,方识,才认识到这个方法的妙处。那印光老和尚是不是去西方了?Yes。他是怎么去的?他是用这个方法去的,这不就是这个意思吗?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百试不爽,怎么试怎么有效果。屡就是反覆、多次的意思,屡试屡验,验就是证明是成功的。


                              IP属地:天津16楼2012-05-18 23:14
                              回复